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文 刘振生 +3 位作者 孙勇 匡雄伟 周龙江 唐铁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支架取栓术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对比分析术后发生SAH(SAH组)与未发生SAH者(无SAH组)的差异。结果88例均成功经支架取栓...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支架取栓术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对比分析术后发生SAH(SAH组)与未发生SAH者(无SAH组)的差异。结果88例均成功经支架取栓。术后14例出现SAH,74例无SAH。2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一般资料,术中所用取栓支架长度及直径、血管痉挛发生率、行挽救性血管成形术比例、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AH组取栓次数、支架释放于M2段内长度、MCA顶-底距离(D-TB)均高于无SAH组(P均<0.05)。结论MCA纡曲、多次取栓、M2段取栓及支架释放于M2段较长可能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后SAH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脑中动脉 机械取栓 支架
下载PDF
初次培训后ASPECT评分一致性和准确性的研究
2
作者 邓国莉 周龙江 +4 位作者 赵义 陈斌 王礼同 彭伟 王苇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2期1104-1110,共7页
目的评价初次培训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其临床应用及推广奠定基础。方法收集30例起病6 h内脑梗死患者CT及简要临床资... 目的评价初次培训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其临床应用及推广奠定基础。方法收集30例起病6 h内脑梗死患者CT及简要临床资料。对不同科室28人(其中影像科21人,神经内科7人)、不同资历(工龄≥10年18人、<10年10人)进行初次培训后,对所有患者入院首次非增强CT(noncontrast CT,NCCT)进行ASPECTS。将ASPECTS作为分类变量,采用Fleiss'Kappa值评估ASPECTS系统的一致性,采用正确率评估ASPECTS系统的准确性。结果整体ASPECTS的Kappa值为0.10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094,0.110);影像科、神经内科评分者的Kappa值及95%CI分别为0.116(0.105,0.128)、0.067(0.034,0.099)。正确率:28位评分者整体840例次ASPECTS具体分值的正确率为15.595%;二分法(ASPECTS≥6或<6)为7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的二分法正确率:影像科74.92%,神经内科69.5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分法不同资历正确率:工龄≥10年74.814%,工龄<10年61.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次培训后ASPECTS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均较低,提示多次、严格ASPECTS培训极为必须和重要;二分法(ASPECTS≥6或ASPECTS<6)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正确率 一致性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引流静脉早显与脑出血转化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振生 孙勇 +3 位作者 匡雄伟 周龙江 唐铁钰 张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引流静脉早显(EVF)与脑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机械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人口统计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他临床...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引流静脉早显(EVF)与脑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机械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人口统计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他临床资料。参照欧洲协作急性卒中研究Ⅱ(ECASSⅡ),对机械取栓术后HT进行改良分型(HT阴性、HT-Ⅰ型和HT-Ⅱ型),并对其EVF发生率、基线特征及临床预后进行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HT和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VF预测HT-Ⅱ型的效能。结果98例接受机械取栓患者纳入分析,其中HT阴性48例(49.0%,48/98)、HT-Ⅰ型40例(40.8%,40/98)、HT-Ⅱ型10例(10.2%,10/98)。3组患者的年龄及心房颤动、EVF、预后不良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F[优势比(OR)5.962,95%CI 1.750~8.964,P=0.001]和心房颤动(OR 3.485,95%CI 1.962~18.986,P=0.028)是发生HT-Ⅱ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HT-Ⅰ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 1.162,95%CI 1.021~1.345,P=0.038)、EVF(OR 5.358,95%CI 1.665~13.653,P=0.006)和HT-Ⅱ(OR 1.326,95%CI 1.226~2.038,P=0.03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EVF预测HT-Ⅱ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86.4%,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结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血管造影出现EVF预示再通后HT-Ⅱ型出血转化风险增加及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放射学 介入性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血栓切除术
原文传递
反常脑栓塞的临床诊断及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文 孙红光 +1 位作者 刘振生 张新江 《医学信息》 2018年第18期179-181,187,共4页
目的评价反常脑栓塞的血管内治疗疗效、临床诊断方法及卒中二级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7年5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血管内治疗的重症隐源性卒中患者11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术后1周内对所有CS患者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反常... 目的评价反常脑栓塞的血管内治疗疗效、临床诊断方法及卒中二级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7年5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血管内治疗的重症隐源性卒中患者11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术后1周内对所有CS患者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反常性栓塞风险量表评分,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 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重症CS患者共11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卵圆孔未闭者6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瘤2例。6例反常栓塞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TICI 2b/3级)100.00%,RoPE评分均>6分,平均(7.81±1.20)分,预后良好(m RS≤2分)者4例(66.67%),3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内行卵圆孔介入封堵治疗。结论 PFO致反常脑栓塞血管内治疗再通率高,临床预后相对好,结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利于明确病因及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卵圆孔未闭 反常性栓塞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