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究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淑波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第2期98-98,共1页
目的: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来我院感染科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按照在进行治疗之前是否进行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 目的: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来我院感染科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按照在进行治疗之前是否进行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对照组患者重度感染20例,中度感染13例,轻度感染17例;观察组患者重度感染14例,中度感染7例,轻度感染29例。观察组患者在重度、中度感染方面,患者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更好,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与监测能够确定相关的病原菌和病毒传播的渠道,及时、有效地控制易感人群,进而达到控制医院感染、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这一检验方式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检验与监测 控制医院感染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有效措施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淑波 《中国农村卫生》 2016年第11X期37-37,共1页
目的:分析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有效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201 6年2月检验科血液标本20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检验误差及时记录,针对误差分析其具体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随机选取的2000份血液检... 目的:分析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有效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201 6年2月检验科血液标本20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检验误差及时记录,针对误差分析其具体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随机选取的2000份血液检验标本中177份存在检验误差,误差所占比为8.85%,其中14份由于血液检验人员技术操作不当导致,26份因标送检过程不当导致,103份由于患者本身因素导致,34份由于血液标本采集不科学导致,通过明确患者状况、确保标本采集工作正常、及时送检标本、加强对血液检验过程控制等防范措施,血液检验误差大大降低,经分析只有5份样本存在误差,均由患者等不可控因素导致,且误差对临床治疗并无影响。结论:导致血液检验误差出现的因素有多种,检验过程中每一操作环节都应高度重视,只有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科学操作,才能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血液检验 误差 有效措施
下载PDF
微生物感染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转变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韩雪 刘敏 《生物技术世界》 2015年第11期89-89,共1页
目的:研究分析机体免疫功能受微生物感染出现的转变。方法:选取120例我院收治的患者,其中感染组为60例确诊为原发性感染,对照组为60例为同期体检的健康患者,根据细菌感染类型将感染组分为链球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葡萄球菌感染组,每... 目的:研究分析机体免疫功能受微生物感染出现的转变。方法:选取120例我院收治的患者,其中感染组为60例确诊为原发性感染,对照组为60例为同期体检的健康患者,根据细菌感染类型将感染组分为链球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葡萄球菌感染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亚淋巴细胞进行检测,比较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与感染组的总T细胞、T8细胞、T4细胞、DN-T细胞及DP-T细胞的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5);链球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与葡萄球菌感染组的总T细胞、T8细胞、T4细胞、DN-T细胞及DP-T细胞的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感染后,机体免疫功能出现转变,且感染的菌属不同,机体免疫功能所受的影响也有所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感染 机体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
下载PDF
c反应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及临床应用分析
4
作者 韩雪 刘敏 《生物技术世界》 2015年第12期182-182,共1页
目的:分析和研究c反应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并观察C反应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当地某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01月期住院的感染性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白细胞数目进行分组,每组25例,分为甲组-白细胞数在(4-10)x109/L... 目的:分析和研究c反应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并观察C反应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当地某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01月期住院的感染性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白细胞数目进行分组,每组25例,分为甲组-白细胞数在(4-10)x109/L,乙组-白细胞数在(10-20)x109/L,丙组-白细胞数在超过20x109/L,观察三组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幅度、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组C反应蛋白为(15.9±3.1)mg/L。乙组C反应蛋白为(25.9±13.1)mg/L。丙组C反应蛋白为(45.9±16.1)mg/L。以上数据表明,白细胞、中性粒百分比越高,C反应蛋白变化幅度越大。变化幅度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感染性疾病而言,使用C反应蛋白进行检查,能够明显反映出患者的感染情况,当早期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存在轻微异常情况时,也能够及时进行诊断,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到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生物化学特征 临床 应用情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