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QCT探索骨质疏松症诊断及分级诊断标准 被引量:23
1
作者 黄敬 王胜林 +4 位作者 赵亮 刘小波 曹振东 任丽杰 崔志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 应用QCT检测健康成年人腰椎骨密度 ,探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分级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制造 60 0HQ的CT(单能 ) ,对 12个年龄段 (5年为 1段 ) 5 14名 (男 2 0 6人 ,女3 0 8人 )健康志愿者 (除外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及严重... 目的 应用QCT检测健康成年人腰椎骨密度 ,探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分级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制造 60 0HQ的CT(单能 ) ,对 12个年龄段 (5年为 1段 ) 5 14名 (男 2 0 6人 ,女3 0 8人 )健康志愿者 (除外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及严重腰椎疾病者 ) ,进行L3松质骨BMD检测。结果①峰值骨密度位于 3 0岁年龄段 ,男性 (2 2 7 8± 2 7 0 )mg/cm3;女性 (2 40 9± 2 9 0 )mg/cm3。②峰值骨量过后BMD随增龄而逐渐降低 (P <0 0 1) ,至 45岁年龄段时 ,男女均进入骨量减少期 :女性 5 0岁、男性5 5岁年龄段时BMD均值进入骨质疏松期。③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有二 ,第一 ,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BMD均值降低 2 5SD以上。第二 ,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BMD减少 3 0 %以上可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④首次提出骨质疏松分 4级 (Ⅰ、Ⅱ、Ⅲ、Ⅳ级 )诊断标准及诊断量化表。结论 ①QCT诊断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②骨质疏松分级诊断标准 ,给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科研提供具体客观指标。③诊断量化表能帮助临床医师直接、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CT 骨质疏松症 诊断 分级诊断 骨密度
下载PDF
三期增强扫描在肾结核CT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爱辉 柳逢春 +1 位作者 王胜林 万立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04-1305,共2页
关键词 肾结核 三期增强扫描 CT诊断 价值 性感染性疾病 CT表现 发病率 结核病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志勇 宋雪 +4 位作者 于满 杨慧祥 马光 吴敬 徐辉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3月26例复杂肾结石患者术前常规进行螺旋CT扫描及图像三维重建,确定肾盂肾盏结构、结石位置、最佳穿刺路径等,在B超引导下行标准通道经皮肾...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3月26例复杂肾结石患者术前常规进行螺旋CT扫描及图像三维重建,确定肾盂肾盏结构、结石位置、最佳穿刺路径等,在B超引导下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结果26例患者行PCNL28例侧,其中结石所在侧Br觟del型肾脏22例侧,Hodson型肾脏6例侧。合并肾积水15例(57.69%)。单通道手术23例,双通道手术3例。经肾上盏建立通道1例,经中盏23例、下盏5例。第12肋下穿刺16例次,第11肋间穿刺13例次。一期PCNL20例,结石总清除率75%,二期取石3例。中转开放手术2例。1例孤立肾肾结石合并重度肾积水者,结石寻找困难,因病情危重行经皮肾造瘘术。一期PCNL无术中、术后大出血需输血者,无胸膜、腹腔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15~240min,平均(117±68)min。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为B超引导下的PCNL提供更加精确的穿刺径路,有助于减少手术出血,避免穿刺损伤周围脏器,提高结石清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经皮肾镜取石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下载PDF
改变时间分辨力对宫颈癌螺旋CT灌注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曹振东 王胜林 +4 位作者 李春辉 王淑贤 柳逢春 宋雪 贾丽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7-39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分辨力对宫颈癌CT灌注参数以及灌注曲线的影响。方法对10例经临床确诊的宫颈癌患者行CT灌注扫描,原始数据采样时间分辨力为0.75s,然后将原始数据按不同时间分辨力进行分组,分别为1.5、2.25、3、3.75、4.5、5.25、6s组(...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分辨力对宫颈癌CT灌注参数以及灌注曲线的影响。方法对10例经临床确诊的宫颈癌患者行CT灌注扫描,原始数据采样时间分辨力为0.75s,然后将原始数据按不同时间分辨力进行分组,分别为1.5、2.25、3、3.75、4.5、5.25、6s组(实验组),各组按照相同的数学模型及相同部位感兴趣区(ROI),分别计算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渗透系数(PS)并与原始数据组(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F与MTT对时间分辨力的改变较敏感,当时间分辨力为3s时,即产生显著影响;PS与BV对时间分辨力变化的敏感性较差,当时间分辨力为4.5s时,对PS产生显著影响,当时间分辨力为5.25s时,才对BV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改变时间分辨力会导致灌注曲线及灌注参数发生相应改变,但在不影响诊断目的前提下,适当减低宫颈癌CT灌注扫描的时间分辨力(循环扫描时间≤2.25s)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时间分辨力 灌注 时间密度曲线 数学模型 CT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对比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X线在肩胛骨骨折术前及痊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4
5
作者 孙贺 李哲 +3 位作者 刘正蓬 孙志杰 信丽丽 王爱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7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X线在肩胛骨骨折术前及术后痊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5例肩胛骨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将图像输入至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并与X线检查结果对比。结果65例骨折患者中,多层...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X线在肩胛骨骨折术前及术后痊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5例肩胛骨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将图像输入至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并与X线检查结果对比。结果65例骨折患者中,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诊断正确例数为65例,骨折分型与术中所见一致,准确率为100%;X线诊断正确例数为5 1例,准确率为78.46%。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图像可清晰显示骨折凹陷、移位、累及范围及骨折块数目,对于移位不明显的非粉碎性骨折表现为骨折线;复查时可清楚观察到钢板、固定情况及骨折复情况;而X线无法清晰显示骨折移位及病变程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肩胛骨骨折术前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骨骨折 多层螺旋CT 成像 三维重建 X线
下载PDF
比较肋骨骨折短期内首次MSCT诊断及隔期联合诊断 被引量:8
6
作者 范志奎 王胜林 +3 位作者 杨玉萍 吴永奎 曹振东 武学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3-97,共5页
目的比较肋骨骨折短期内首次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及隔期联合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由高、低年资甲、乙医师隔期联合诊断的47例肋骨骨折患者资料。首次MSCT常规扫描,4周后复查预扫描错位最轻的骨折,骨性骨痂明显及密度较低者以50和120 m ... 目的比较肋骨骨折短期内首次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及隔期联合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由高、低年资甲、乙医师隔期联合诊断的47例肋骨骨折患者资料。首次MSCT常规扫描,4周后复查预扫描错位最轻的骨折,骨性骨痂明显及密度较低者以50和120 m A的低剂量扫描全肋,未见骨性骨痂者2周后120 m A扫描全肋。评估低剂量图像质量。对比骨性骨痂形成期及首次薄层图像,记录诊断结果。以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2名医师2次诊断结果的差异,以Kappa统计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甲、乙医师首次不完全性骨折确诊骨折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45和-3.879,P<0.01);隔期联合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隐性骨内骨折外,2次诊断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有不同处数的人为因素漏诊及疑似骨折,均有64处CT隐匿性骨折,10处不完全性骨折最终被诊断为完全性骨折,诊断率分别为73.82%(234/317)和68.14%(216/317);图像质量评估结果的一致性为很好(K=0.769、0.788、0.752和0.753)。结论隔期联合诊断可避免病理生理学、观察者因素对肋骨骨折MSCT诊断的影响,降低辐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肋骨骨折MSCT隔期联合诊断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7
作者 范志奎 王胜林 +4 位作者 崔志新 葛伟 杨玉萍 吴永奎 宋静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MSCT隔期联合诊断法(简称隔期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隔期联合诊断的53例肋骨骨折患者资料.首次MSCT采用常规剂量,提示创伤4周后复查.复查预扫描错位最轻的骨折,骨性骨痂明显、密度较低者以50mA、12...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MSCT隔期联合诊断法(简称隔期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隔期联合诊断的53例肋骨骨折患者资料.首次MSCT采用常规剂量,提示创伤4周后复查.复查预扫描错位最轻的骨折,骨性骨痂明显、密度较低者以50mA、120mA的低剂量扫描全部肋骨,不明显者2周后以120mA的低剂量扫描全部肋骨.由2名放射科医师评估低剂量图像诊断可接受率、主观噪声,通过对比观察首次及骨性骨痂形成期薄层图像确定骨折数.以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次(首次及隔期联合诊断)诊断结果的差异,以Kappa检验评价两位医师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首次诊断肋骨骨折234处、疑似骨折26处,隔期联合诊断诊断肋骨骨折313处.64.15%的患者两次诊断不一致,首次有34处不完全性、28处无错位完全性、2处隐性骨内骨折未显示,26处疑似骨折经复查诊断骨折15处、排除骨折11处.两次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5.018,P<0.01).清晰可见的骨性骨痂发现于4周末~5周41例,4周末未发现6周清晰可见11例,5周未发现7周清晰可见1例.两位医师评估结果获得近乎完美的一致(Kappa值为0.863、0.826、0.838、0.826).结论:隔期联合诊断可良好把握肋骨骨折复查时机,避免首次MSCT有可能发生的漏诊,降低患者辐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在脾动脉及其分支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巍 崔志新 +3 位作者 董晓彤 康建省 刘亚丽 张学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3319-332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脾动脉及其分支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115例患者脾动脉CT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三维重建脾动脉,分析脾动脉及其分支解剖特点及分布规律。选取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患者18例,术前脾... 目的探讨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脾动脉及其分支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115例患者脾动脉CT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三维重建脾动脉,分析脾动脉及其分支解剖特点及分布规律。选取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患者18例,术前脾动脉CTA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集中型脾动脉38例(占33.0%),分散型脾动脉77例(占67.0%)。脾动脉在胰尾上方81例(占70.4%),脾动脉在胰尾后方23例(占20.0%),脾动脉在胰尾内11例(占9.6%)。脾叶动脉一支型3例(占2.6%),二支型97例(占84.3%),三支型11例(占9.6%),多支型4例(占3.5%)。脾动脉末段内径与脾指数呈正相关(r=0.4997,P=0.02),脾叶动脉内径与脾指数呈正相关(r=0.4568,P=0.03)。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S手术。患者术前CTA检查脾动脉解剖类型、脾动脉与胰尾关系、脾叶动脉分支数及有无副脾与术中所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动脉CTA检查是在活体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条件下进行测量的,方法先进,数据真实,可用于脾动脉及其分支应用解剖学指标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脾动脉 脾切除术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彩色编码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王爱辉 张志民 +1 位作者 王胜林 柳逢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2期10259-10262,共4页
背景:64层螺旋CT的高空间分辨率及各向同性使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明确诊断成为可能。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彩色编码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 背景:64层螺旋CT的高空间分辨率及各向同性使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明确诊断成为可能。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彩色编码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6-07/2007-09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CT科完成。对象:35例临床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冠状动脉CT扫描成像时心率控制在42~70次/min之间。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彩色编码技术对35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标记,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所含成分不同可分为软斑块(CT值为-42~47Hu)、中等密度斑块(CT值为61~112Hu)、钙化斑块(CT值为126~736Hu)。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使用不同颜色表示钙化斑块、中等密度斑块及软斑块,测量计算各种斑块的面积及所占比例。结果: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混合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共86段,管腔Ⅰ级狭窄18支,Ⅱ级狭窄54支,Ⅲ级狭窄9支,Ⅳ级狭窄5支;不稳定斑块27个,其中19个斑块导致冠状动脉26%~50%狭窄,5个斑块导致冠状动脉51%~75%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彩色编码技术可以非创伤性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的斑块中各成分形态、分布及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编码技术 粥样硬化斑块 评估价值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及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0
作者 崔志新 王胜林 +2 位作者 万立野 程艳芬 周志强 《河北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305-309,共5页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同时评价冠状动脉及左心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2例同期行冠状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imensional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2D-TTE)检查,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同时评价冠状动脉及左心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2例同期行冠状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imensional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2D-TTE)检查,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范围及斑块性质,同时获取左心功能数据与2D-TTE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脏CTA检查成功率为96.0%(309/32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253例共649处硬化斑块,狭窄程度平均为40.51±19.33%;64-MDCT测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与2D-TTE检查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64-MDCT通过单次心脏CTA检查可以同时对冠状动脉情况及左心功能进行准确评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曹振东 白慧杰 +4 位作者 王胜林 王翠 柳逢春 王淑贤 韩冰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15期1892-1894,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宫颈癌的CT检查结果,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检出淋巴结转移者19例,病理检出淋巴结转移者20例,两者重合15例。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转移淋巴结诊断的...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宫颈癌的CT检查结果,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检出淋巴结转移者19例,病理检出淋巴结转移者20例,两者重合15例。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转移淋巴结诊断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3.3%,准确率为88.8%;阳性预测值为78.9%,阴性预测值为91.8%。结论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全面分析淋巴结大小以及内部密度等因素、有助于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评价,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结 螺旋CT
下载PDF
宫颈癌微血管密度与CT灌注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振东 赵宇阳 +5 位作者 吉洁 宋雪 王淑贤 柳逢春 贾丽美 李晓陵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202-4204,共3页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与宫颈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经临床确诊的宫颈癌患者行CT灌注扫描,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图,利用基础像在灌注图中相应位置分别测定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组织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与宫颈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经临床确诊的宫颈癌患者行CT灌注扫描,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图,利用基础像在灌注图中相应位置分别测定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组织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选取与灌注部位相对应的手术标本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MVD。结果肿瘤组BF、MTT、BV、PS值分别为84.12±39.41;4.05±1.42;5.46±2.06;13.32±2.68,对照组相应数值分别为52.24±21.35;3.01±0.96;3.69±2.01;10.87±4.06。两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BF值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631;0.604、0.715;0.609,0.513;0.759;均P<0.05)。结论宫颈癌CT灌注参数BF与MVD之间存在相关性,CT灌注成像能比较准确地在活体上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况,肿瘤的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较离体、有创的免疫组化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方法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的诊断及分期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曹振东 白慧杰 +3 位作者 韩冰 王胜林 王淑贤 柳逢春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16期2048-2050,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的诊断及分期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宫颈癌的CT检查结果,同时进行多平面重建处理,并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鳞癌74例、腺癌5例、腺鳞癌1例。临床病理分期:Ⅰa 1期2例、Ⅰa 2期1例、Ⅰb 1期25例...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的诊断及分期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宫颈癌的CT检查结果,同时进行多平面重建处理,并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鳞癌74例、腺癌5例、腺鳞癌1例。临床病理分期:Ⅰa 1期2例、Ⅰa 2期1例、Ⅰb 1期25例、Ⅰb 2期35例、Ⅱa期14例、Ⅱb期2例、Ⅲa期1例;CT诊断结果:Ⅰa 1期检出1例、诊断为Ⅰa 2期,另1例未检出;Ⅰa 2期1例,未检出;Ⅰb 1期检出19例,检出率为76.00%(19/25),3例提示可疑宫颈癌诊断,3例未检出;Ⅰb 2期检出30例,检出率为85.71%(30/35),3例提示可疑宫颈癌诊断、2例未检出;Ⅱa期检出13例,1例未检出;Ⅱb~Ⅲa期3例全部检出。结论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的检出及定性诊断准确率较高,本组80例宫颈癌患者CT定性诊断总准确率为82.50%(66/80),≥Ⅰb 1期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4.42%(65/77),≥Ⅰb 2期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8.46%(46/52),但CT分期诊断与临床病理符合率不理想(≥Ⅰb 1期的宫颈癌,两者符合率仅为61.04%(47/77),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螺旋CT 诊断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心功能检测在冠状动脉搭桥术疗效评价中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艳芬 万立野 +3 位作者 崔志新 王胜林 曹宏伟 李宝群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248-251,共4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冠心病患者冠脉搭桥术前后左心功能进行检测,并对搭桥术后桥血管内情况进行观察以评价冠脉搭桥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桥血管86支)患者采用Ejection-Fraction软件及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冠心病患者冠脉搭桥术前后左心功能进行检测,并对搭桥术后桥血管内情况进行观察以评价冠脉搭桥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桥血管86支)患者采用Ejection-Fraction软件及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分析冠脉搭桥手术前后左心功能的变化并观察桥血管内斑块形成及再狭窄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显示8例患者(8.1%)桥血管内血栓形成致再狭窄,2支(2.3%)桥血管完全闭塞;术后患者左心射血分数较术前有显著改善(44.13±8.52VS39.26±7.46,P<0.05)。术后左心功能指数EF的变化率为10.79±7.81;8例患者(共9支)发生桥血管狭窄,EF变化率为为6.87±4.71。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在清晰观察桥血管的同时检测左心功能,从而对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进行评估,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 冠心病 冠状动脉搭桥术 射血分数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21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丹 吕亮 +1 位作者 万立野 任丽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4-217,共4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患者 临床分析
下载PDF
CT测量茎突与扁桃体间距在茎突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丹 吕亮 +3 位作者 邢媛媛 曹宏伟 吴薇娜 王胜林 《河北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1995-199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测量茎突与扁桃体间距在茎突综合征(SP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茎突综合征的40例(80侧)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测量茎突的长度、向内偏斜以及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使用SPSS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测量茎突与扁桃体间距在茎突综合征(SP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茎突综合征的40例(80侧)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测量茎突的长度、向内偏斜以及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方位角之间的相关性及茎突与扁桃体间距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中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向内偏斜角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51、-0.318,P<0.01)。茎突与扁桃体间距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当茎突与扁桃体间距诊断阈值为10.65mm时,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92.5%,均较高。结论:茎突与扁桃体间距缩短在茎突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诊断效能,可作为诊断依据。多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可作为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茎突综合征 茎突 扁桃体
下载PDF
上肢无脉症的MSCTA诊断(附44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万立野 张丹 +3 位作者 王胜林 仇恒志 王淑贤 任立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上肢无脉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临床疑患无脉症的患者行MSCTA检查,所获数据传输至AW4.2工作站,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上肢无脉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临床疑患无脉症的患者行MSCTA检查,所获数据传输至AW4.2工作站,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结果:44例的血管重建图像对无脉症均有特征显示,动脉硬化闭塞症3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外伤后动脉栓塞2例,动脉内癌栓2例,锁骨下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1例。结论:MSCTA可以清楚而准确的显示上肢无脉症的病变情况,是上肢无脉症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脉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上肢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茎突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丹 吕亮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及对茎突综合征(SP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临床确诊的27例SPS患者(54侧)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MPR技术测量茎突的长度、方位角以及茎突与扁桃体的间距,分析茎突与扁桃体...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及对茎突综合征(SP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临床确诊的27例SPS患者(54侧)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MPR技术测量茎突的长度、方位角以及茎突与扁桃体的间距,分析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方位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茎突长度为2.5~3.0cm者15侧(27.8%),>3.0cm者36侧(66.7%);茎突向内偏斜角<20°者7侧(13.0%),20°~25°者18侧(33.3%),>25°者29侧(53.7%);54侧向前偏斜角均<20°;茎突与扁桃体间距<1.0cm者42侧(77.8%),1.0~1.5cm者9侧(16.7%),>1.5cm者3侧(5.6%)。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向内偏斜角均呈负相关(r=-0.743、-0.352,P<0.01),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向前偏斜角无显著相关性(r=-0.106,P>0.05)。结论茎突过长(>3.0cm)、茎突向内偏斜角>25°或<20°是诊断SPS的重要影像学依据,茎突与扁桃体间距缩短(<1cm)可作为补充依据。MSCTMPR可作为茎突测量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肺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丹 万立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6-246,共1页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瘤 成像诊断 血管 高血压病史 主动脉瓣 心电图示 药物治疗
下载PDF
轮廓勾画法在CT诊断腰椎侧弯阶段椎间盘突出、膨出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志奎 王胜林 +3 位作者 崔志新 赵兴家 陈贺明 王富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9-451,共3页
目的:探讨轮廓勾画法在CT诊断腰椎侧弯阶段椎间盘突出、膨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9例腰椎侧弯患者的195个L1~S1椎间盘。4名放射科医师常规阅片诊断后,用轮廓勾画法再行诊断,逐个对比两次诊断结果,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运用轮廓... 目的:探讨轮廓勾画法在CT诊断腰椎侧弯阶段椎间盘突出、膨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9例腰椎侧弯患者的195个L1~S1椎间盘。4名放射科医师常规阅片诊断后,用轮廓勾画法再行诊断,逐个对比两次诊断结果,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运用轮廓勾画法有16.9%(11/65)的正常椎间盘被重新诊断为膨出,26.9%(18/67)的膨出被重新诊断为正常,4.5%(3/67)的膨出被重新诊断为突出,26.1%(6/23)的不对称膨出被重新诊断为正常,20.6%(7/34)的突出被重新诊断为不对称膨出,6个膨出并突出中有2个被否定膨出,2种方法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常规阅片相比,轮廓勾画法更有利于准确诊断腰椎侧弯阶段椎间盘的突出、膨出,值得临床试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