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痛缓解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的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董志 钟红艳 依仁科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1期53-54,共2页
目的研究胸痛缓解对于判断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AMI患者76例,采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后90min行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脉罪犯血管是否再通,分析胸痛缓解对于判定冠脉再通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胸痛缓解对于判... 目的研究胸痛缓解对于判断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AMI患者76例,采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后90min行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脉罪犯血管是否再通,分析胸痛缓解对于判定冠脉再通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胸痛缓解对于判断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92.5%,准确性78.9%,阳性预测值94.5%。结论胸痛缓解是一种简便的判定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的临床指标,虽然敏感性不高,但特异性强,阳性预测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胸痛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临床诊断急性心梗而冠脉造影正常的24例患者病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正常临床多项指标提示急性心梗(心肌梗死)诊断患者的病因及其相关性。方法 24例入院后有包括心电图在内的两项或两项以上临床指标支持急性心梗诊断,后经冠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正常,并最终明确诊断的患者...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正常临床多项指标提示急性心梗(心肌梗死)诊断患者的病因及其相关性。方法 24例入院后有包括心电图在内的两项或两项以上临床指标支持急性心梗诊断,后经冠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正常,并最终明确诊断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病因。结果 24例患者均为初步诊断急性心梗(其中15例为ST段抬高型心梗,9例为非ST段抬高型心梗),其中继发于主动脉瓣狭窄的继发型心梗5例;应激性心肌病又称心尖球囊样综合征,1990年首次在日本被Sato等报道,并命名为Tako-tsubo(章鱼头套样)心肌病,2例;心肌炎4例;继发于主动脉夹层的继发型心梗3例;胆心综合征4例;微血管型心绞痛2例;变异型心绞痛4例。结论依据心梗的诊断标准,典型的临床症状,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结合实验室检查急性心梗可以诊断,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符合以上标准,这些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本身并无明显粥样硬化病变,需综合多项临床指标分析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做出正确判断,以免误诊及诊断片面,影响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
3
作者 依仁科 邹玲 +1 位作者 宋耀锋 董志 《医学信息》 2011年第9期2746-2747,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2003年-2006年间638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筛选出4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结果该纽患者中多年龄较轻,大量吸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2003年-2006年间638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筛选出4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结果该纽患者中多年龄较轻,大量吸烟者居多,冠状动脉痉挛在此类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自溶后血栓消失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冠脉内血栓自溶速度慢,冠脉再通延迟.对挽救梗死区域心肌细胞的坏死作用不大为其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痉挛
下载PDF
国产Firebird药物涂层支架与裸支架治疗急性心梗的比较
4
作者 王芳 邹玲 +1 位作者 宋耀峰 李梅琼 《中国现代医生》 2010年第9期91-92,95,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评价国产Firebird药物涂层支架与裸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发病在6h以内)的患者随机分为接受Firebird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的Firebird组64例及接受裸...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评价国产Firebird药物涂层支架与裸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发病在6h以内)的患者随机分为接受Firebird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的Firebird组64例及接受裸支架治疗的裸支架组42例。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长期随访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及心绞痛事件发生。Firebird组长期随访1例死于脑出血,1例于家中发生猝死,两例发生心绞痛,1例死于车祸,余59例患者长期随访无不良事件发生。裸支架组长期随访7例复发心绞痛,1例死于肺癌,余34例患者无其他不良终点事件。结论药物涂层支架应用于急性心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药物涂层 支架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起源于希蒲系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薛德刚 宋耀锋 《辽宁医学杂志》 2006年第3期216-216,共1页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临床观察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系统 快速心律失常 有效靶点 窦性心律 室性早搏 消融终点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梗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房室传导时间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董志 依仁科 《辽宁医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91-191,共1页
关键词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急性下壁心梗 时间分析 临床治疗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近期再发胸痛原因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芳 董志 依仁科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95-197,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近期再发胸痛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过去26个月内行PCI术的320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术后胸痛的情况,其中,男186例,女134例,平均年龄60.5岁。围手术期口服氯吡格雷及阿斯匹林...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近期再发胸痛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过去26个月内行PCI术的320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术后胸痛的情况,其中,男186例,女134例,平均年龄60.5岁。围手术期口服氯吡格雷及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硝酸酯扩冠,控制危险因素,调整生活方式。[结果]术后有41例患者近期复发胸痛,胸痛发生率为12.8%(41/320),其中由亚急性血栓形成致胸痛再发1例,由边支闭塞及远端栓塞致胸痛再发3例,因非完全血运重建所致2例,由慢血流、无复流及快速心律失所致4例,由支架植入反应及精神因素所致25例,由其他脏器致非心源性胸痛6例。[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胸痛发生率高,原因复杂多样,应仔细辩别,识别危险程度,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支架植入术 胸痛
下载PDF
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PCI术后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芳 迟云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7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所测定的血小板抑制率的达标情况,以指导是否予以在经典的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加用培达的三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34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均为常...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所测定的血小板抑制率的达标情况,以指导是否予以在经典的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加用培达的三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34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均为常规方法予抗血小板药物,根据应用美国Hamoscope公司的TEG分析仪测定其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值,将其分为抑制率达标组,及抑制率未达标组,未达标组随机分为2组,其中1组为在硫酸氢氯吡格雷(波利维)及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培达(即三联抗血小板组)。另1组为二联抗血小板组。3组患者均予3个月随访,以确定不良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血小板抑制率达标组的不良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为(2/226)%,二联抗血小板组的不良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为(3/3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联抗血小板组不良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为0例,与二联抗血小板组的3例比较,二联抗血小板组缺血事件发生有增多趋势,但二者比较差异无计学意义。结论血栓弹力图(TEG)测定的血小板抑制率对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 血小板抑制率 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感染作用观察
9
作者 依仁科 邹玲 +1 位作者 宋耀锋 董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2X期92-93,共2页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抗感染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06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ACS患者66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疗程1周。所有患者测定入院时...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抗感染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06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ACS患者66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疗程1周。所有患者测定入院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Ps),ACS患者治疗后复查hsCRP和Ps。观察各组hsCRP和Ps的变化情况。结果:ACS患者hsCRP和Ps较SAP组明显升高(P<0.01),ACSA组和ACSB组hsCRP和Ps在初始状态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周后氯吡格雷组比阿司匹林组hsCRP和Ps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氯吡格雷可以下调ACS患者的部分炎症因子,可能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高敏C反应蛋白 P选择素 抗感染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