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证据的讨论与商榷 被引量:8
1
作者 刘莉 李炅娥 +2 位作者 蒋乐平 张居中 蓝万里 《南方文物》 2009年第3期25-37,共13页
本文是对傅稻镰等人最近的文章批评中国栽培水稻起源研究缺乏证据、提出长江下游水稻栽培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观点一文的回应。我们首先考察中国从野生稻采集到水稻栽培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而从水稻形态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早期水... 本文是对傅稻镰等人最近的文章批评中国栽培水稻起源研究缺乏证据、提出长江下游水稻栽培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观点一文的回应。我们首先考察中国从野生稻采集到水稻栽培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而从水稻形态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早期水稻遗存加以研究。讨论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长江流域最早水稻栽培的时间;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初期栽培水稻的遗存;考古遗存所见水稻粒形态大小变化的意义。我们也考察了傅文用来区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几个标准:考古纪录中所见的未成熟稻遗存、水稻粒的增大和水稻粒的形态。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和我们对水稻的研究,我们认为到全新世早期(距今9000年前后),南北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就可能已经收获野生稻并开始水稻栽培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收获水稻栽培水稻形态学 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 上山 贾湖 中国全新世
下载PDF
小米能否制作面条的实验研究:兼论喇家面条的成分 被引量:6
2
作者 葛威(译) 刘莉(校) +1 位作者 陈星灿(著) 金正耀 《南方文物》 2010年第4期26-32,共7页
根据中国西北部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面条的历史被追溯到4000年前。喇家面条被描述为由带壳的小米磨成的粉制成面团并通过反复拉伸或挤压的方法制作而成。为了了解这种面条制作工艺,我们进行了面条试制实验和煮面实验,并记录了面... 根据中国西北部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面条的历史被追溯到4000年前。喇家面条被描述为由带壳的小米磨成的粉制成面团并通过反复拉伸或挤压的方法制作而成。为了了解这种面条制作工艺,我们进行了面条试制实验和煮面实验,并记录了面条中的淀粉粒在烹调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变化。研究表明,纯的粟黍面粉制成的面团不能拉伸成面条,煮过的粟黍淀粉粒形态也与喇家"面条"遗存中的"淀粉粒"不符。我们认为来自喇家"面条"的小米颖壳植硅体及似淀粉粒的颗粒是否来自面条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条 古代淀粉粒 糊化淀粉粒 喇家遗址 考古学 中国
下载PDF
论西方新进化论之酋邦概念及其理论困境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恒武 刘莉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77,共7页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新进化论人类学家塞维斯赋予"酋邦"一词特定的理论文脉,以其指代前国家阶段最复杂的社会形态,自此,酋邦成为新进化论的核心概念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降,塞维斯对于酋邦概念的定义遭到很多人类学者的...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新进化论人类学家塞维斯赋予"酋邦"一词特定的理论文脉,以其指代前国家阶段最复杂的社会形态,自此,酋邦成为新进化论的核心概念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降,塞维斯对于酋邦概念的定义遭到很多人类学者的质疑和诟病。近年,中国史学界不少研究者试图利用酋邦学说为中国古史探索构建一个新的视角,然而,在引用酋邦这一新进化论概念对具体的中国史学问题进行探讨之际,有必要洞察酋邦概念的内涵衍变及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进化论 酋邦 理论困境
原文传递
植物质陶器、石煮法及陶器的起源:跨文化的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刘莉 《西部考古》 2006年第1期32-42,共11页
前言考古学界有许多关于陶器起源的理论,其中之一为烹饪假设,就是说最早的陶器是用做炊具(Schiffer and Skibo 1987:601~602)。世界上许多地区,尤其是美洲和东亚,最早的陶器都具有器壁厚、陶胎松软并以有机物(尤其是植物)为羼合料的特... 前言考古学界有许多关于陶器起源的理论,其中之一为烹饪假设,就是说最早的陶器是用做炊具(Schiffer and Skibo 1987:601~602)。世界上许多地区,尤其是美洲和东亚,最早的陶器都具有器壁厚、陶胎松软并以有机物(尤其是植物)为羼合料的特点。在东亚地区,最早的植物质陶(中国考古学中称为夹炭陶)发现于日本(Aikens 1995:22;Kidder 1957:7)、俄国的远东地区(Zhushchikhovskaya 1997)以及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蒋乐平2004)。这些陶器遗存的年代都在距今10000年上下,与之共存的器物包括用于渔猎及采集的石器,有时也有房屋遗迹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 植物 跨文化 中国 地区 陶胎 起源 渔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