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伐强度对秦岭锐齿栎林冠层和枯落物层水化学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晓静 张胜利 马国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155-8164,共10页
将森林抚育间伐与森林水化学效应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小强度间伐对森林水质的影响。基于固定样地的研究方法,在秦岭火地塘林区选择天然锐齿栎林,设置抚育间伐强度分别为5%、10%、15%和20%的样地和对照样地,定期采集大气降雨、林内雨... 将森林抚育间伐与森林水化学效应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小强度间伐对森林水质的影响。基于固定样地的研究方法,在秦岭火地塘林区选择天然锐齿栎林,设置抚育间伐强度分别为5%、10%、15%和20%的样地和对照样地,定期采集大气降雨、林内雨和枯透水样品,测定其水化学物质浓度,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间伐强度对锐齿栎林内雨和枯透水化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样地林内雨和枯透水的pH值均低于对照样地,呈弱酸性,在5%的间伐强度下,森林冠层和枯落物层对大气降雨pH值的调升作用较显著,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调升幅度逐渐减小;大气降雨对森林冠层和枯落物层中的SO_4^(2-)、NO_3^-和PO_4^(3-)均具有淋溶作用,尤其是对照样地林内雨和枯透水中SO_4^(2-)的浓度增幅最显著,NO_3^-次之,PO_4^(3-)最不显著。间伐样地,雨水对林冠层和枯落物层SO_4^(2-)、NO_3^-和PO_4^(3-)的淋溶作用均低于对照样地,20%的间伐强度最有利于净化雨水中的SO_4^(2-),其在林内雨和枯透水中的含量较对照样地降幅最大,间伐强度为5%时,林内雨中NO_3^-、NH_4^+和PO_4^(3-)的含量最低,三者较对照样地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6.3%、46%和9.2%而枯透水中三者的降幅分别为64.6%、45%和60.8%;在10%的间伐强度下,大气降雨对林冠层和枯落物层中K^+、Ca^(2+)、Mg^(2+)的淋溶作用最强,3种离子中以Ca^(2+)和Mg^(2+)的含量增幅最为显著。林内雨中Ca^(2+)和Mg^(2+)的含量分别较对照样地增加了89.9%和120%,枯透水中二者较对照样地分别增加了72.4%和40%,K^+的增幅相对不明显;大气降雨中的Pb^(2+)、Zn^(2+)和Cd^(2+)经过森林冠层和枯落物层的阻减,其在林内雨和枯透水中的含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间伐强度达到20%时,三者含量明显降低。总体上,20%的间伐强度最有利于森林冠层及枯落物层对重金属Pb^(2+)、Zn^(2+)和Cd^(2+)的截留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锐齿栎林 间伐强度 水化学效应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识别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邢韶华 周鑫 +1 位作者 刘云强 袁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144-3152,共9页
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加强跨区环境保护合作,是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摸清京津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可为国家公园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根据“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 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加强跨区环境保护合作,是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摸清京津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可为国家公园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根据“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技术规程(LY/T 2649—2016)”,基于京津冀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评估了京津冀地区典型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并以其为因变量,以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地形地貌为自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同时以自然保护区的平均面积为基准,利用ArcGIS的创建“渔网”功能,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1638个网格单元,利用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评估了这些网格单元的保护价值。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平均得分为204分,比参评的全部35个自然保护区的平均分高40分;在省级自然保护区中也存在一些得分较高的自然保护区,如,唐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河北南大港自然保护区,且超过了参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得分的平均值。京津冀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总面积为36791.35 km^(2),占京津冀地区总面积的16.94%,其中一级保护优先区面积4611.57 km^(2),二级保护优先区面积16045.79 km^(2),三级保护优先区面积16133.98 km^(2)。这些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北部地区,区域内绝大部分以森林植被和灌丛植被为主。建议在未来的国家公园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布局中重点考虑这些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保护优先区 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西藏牦牛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贡嘎次仁 次旺罗布 《西藏科技》 2017年第12期71-73,共3页
采集曲水县牦牛产区发生的疑似大肠杆菌自然病死牦牛的心、肝、脾、肾、淋巴结与血液分离鉴定出42株大肠杆菌,通过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等试验,表明22株分离菌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其中3株具有很强致病力,是血清型不同... 采集曲水县牦牛产区发生的疑似大肠杆菌自然病死牦牛的心、肝、脾、肾、淋巴结与血液分离鉴定出42株大肠杆菌,通过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等试验,表明22株分离菌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其中3株具有很强致病力,是血清型不同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的42株病原性牦牛大肠杆菌O抗原定型29株,共覆盖了O_(142)、O_(148)、O_(158)、O_(26)、O_(43)、O_(159)、O_(39)、O_(108)、O_(91)、O_(21)、O_(14)、O_(13)、O_(36)、O_(24)、O_(18)、O_(68)和O_(25)共17种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_(26)、O_(148)、O_(142)、O_(158)为优势血清型,共16株占定型株数的56%,对3株高致病性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所试的22种药物中,丙氟哌酸、氟哌酸、阿奇霉素、头孢氨苄、四环素、呋喃妥因头孢肤肟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头孢孟多、丁胺卡那、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三嗪、链霉素等6中度敏感,对先美福仙、诺氟沙星等药物低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等药物具有耐药性,对其他药物的敏感性则不一致;通过动物致病实验,Gg5、Gg9和Gg15号菌株的毒力最强,致死率超过93%以上。结果提示,同一地方的发病牦牛群存在着多种血清型,耐药谱复杂,且没有一种抗生素对所分离的菌株全部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大肠杆菌 药敏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