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生理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乙川 李玲 +2 位作者 杨成俊 王飞 刘珂良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年第6期191-194,共4页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生理应激的影响。方法我院就诊的183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ESD组(n=91)和对照组(n=92),对照组行腹腔镜术,ESD组行ESD术。观察两组术后恢复...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生理应激的影响。方法我院就诊的183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ESD组(n=91)和对照组(n=92),对照组行腹腔镜术,ESD组行ESD术。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围术期生理应激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ES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ESD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ESD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生存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术治疗结直肠间质瘤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轻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和生理应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结直肠间质瘤 免疫功能 生理应激
下载PDF
miR-360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乙川 李玲 +2 位作者 杨成俊 王飞 刘珂良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探讨miR-3607异常表达在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117例,经手术切除获取胃癌组织和相邻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将miR-3607 mimic、miR-3607 inhibitor、mimic NC、inh... 目的探讨miR-3607异常表达在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117例,经手术切除获取胃癌组织和相邻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将miR-3607 mimic、miR-3607 inhibitor、mimic NC、inhibitor NC转染至HGC-27和MKN45细胞内(未处理细胞为Control)。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607的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情况。用Transwell法检测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探讨miR-3607的表达水平在胃癌中的预后意义。结果miR-3607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系中表达明显下调。miR-3607低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Kaplan-Meier曲线显示,miR-3607低表达组患者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3607低表达、淋巴结转移、TNMⅢ期与胃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具有相关性。结论miR-3607的异常低表达会促进胃癌的进展,并且通常提示患者的不良预后,miR-3607可能是胃癌的一个预后标志物和胃癌靶点治疗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607 胃癌 预后 胃癌切除术
下载PDF
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伴微血管侵犯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乙川 李劲 +3 位作者 徐杰 王飞 刘珂良 李金龙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7期444-451,I0006,共9页
目的探究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伴微血管侵犯(MVI)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7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12例单发肝癌伴MV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2例采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60例采... 目的探究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伴微血管侵犯(MVI)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7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12例单发肝癌伴MV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2例采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60例采用传统肝切除术治疗,根据术后肝切缘病理结果将采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患者分为肝切缘阴性组(n=129)和肝切缘阳性组(n=23)。比较精准肝切除术和传统肝切除术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无瘤生存率等情况;比较肝切缘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肝切缘阳性的因素;构建预测术后肝切缘阳性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结果精准肝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缘阳性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6个月的AFP转阴率、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28.62±38.74)min、(496.83±59.76)mL、(15.28±3.61)d、15.13%(23/152)、3.95%(6/152)、81.58%(124/152)、67.11%(102/152),传统肝切除术分别为(315.29±40.95)min、(681.46±58.27)mL、(23.87±4.65)d、28.33%(17/60)、21.67%(13/60)、66.67%(40/60)、46.67%(28/60),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精准肝切除术术后肝切缘阳性与肿瘤最大直径、脉管瘤栓、TNM分期、BCLC分期、肝硬化、术后2个月AFP、肿瘤距离切缘的距离有关(OR=3.645、5.248、4.285、4.462、3.883、3.964、3.872;95%CI:2.875~4.415、4.426~6.070、3.271~5.299、3.354~5.570、3.062~4.704、3.248~4.680、2.987~4.757;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直径>5 cm、脉管瘤栓、TNM分期Ⅲ期、BCLC分期C期、肝硬化、术后AFP≥20μg/L、肿瘤距离切缘的距离<1 mm均是导致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伴MVI患者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OR=6.685、8.425、7.758、7.854、7.124、7.246、6.926;95%CI:5.828~7.542、7.6385~9.212、6.926~8.590、7.062~8.646、6.583~7.665、6.618~7.874、6.028~7.824;P<0.05),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的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结论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伴MVI患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肝切缘阳性率低、术后无瘤生存率高等优势,构建患者术后切缘阳性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为临床上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肝肿瘤 危险因素 微血管侵犯 切缘阳性
原文传递
前方入路与标准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乙川 李劲 +2 位作者 徐杰 齐锐 王何斌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4期370-373,共4页
目的比较前方入路与标准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胰头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胰头癌患者临床资料77例,根据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前方入路,n=41例)与对照组(采用标准入路,n... 目的比较前方入路与标准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胰头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胰头癌患者临床资料77例,根据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前方入路,n=41例)与对照组(采用标准入路,n=36例)。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围手术期指标、肿瘤学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P<0.05为检验标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保留幽门例数、术后化疗例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O切除率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2021年5月,随访时间5~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34个月、2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36个月、33个月,组间比较术后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方入路PD术治疗胰头癌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安全可行,可以提高手术RO切除率,并延长术后患者的D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入路 标准入路 前方入路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