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远期预后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丽红 邓斌 +1 位作者 王定勇 邓英国 《现代临床医学》 2023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COPD患者316例,其中单纯COPD组204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组112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随访6年后对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COPD患者316例,其中单纯COPD组204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组112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随访6年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评估。结果:随访6年后,老年COPD患者的总病死率为67.5%。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显示,单纯COPD组的病死率低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组(56.9%vs 86.9%,P<0.05)。呼吸衰竭是老年COPD患者长期病死率的预测指标(HR=1.67,95%CI=1.15~3.27,P<0.05)。当COPD合并呼吸衰竭时,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3.73,95%CI=1.19~3.93,P<0.001)。结论:呼吸衰竭是预测老年COPD患者远期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病死率
下载PDF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征伴呼吸衰竭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唐红梅 《临床肺科杂志》 2012年第10期1796-1797,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重叠综合征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的重叠综合征并呼吸衰竭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包括氧疗+药物等)给予BiPAP通气,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包括氧疗+药物等)... 目的探讨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重叠综合征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的重叠综合征并呼吸衰竭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包括氧疗+药物等)给予BiPAP通气,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包括氧疗+药物等)给予CPAP通气。观察比较两组间动脉血气(pH,PaO2、PaCO2)和多导睡眠图仪(PSG)的变化、插管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pH、PaCO2、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BiPAP治疗重叠综合征伴呼吸衰竭效果优于CPAP,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重叠综合症
下载PDF
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唐红梅 《临床肺科杂志》 2013年第3期491-492,共2页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60例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待有更换机械通气方式指征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拔除气管插管改无创机械通气...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60例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待有更换机械通气方式指征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拔除气管插管改无创机械通气,对照组继续有创机械通气。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血气分析、死亡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无差异性(P>0.05),但两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率、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有差异性(P<0.05)。结论序贯性机械通气可降低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下载PDF
无创性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燕 赵兰兰 《四川医学》 CAS 2008年第12期1630-1631,共2页
目的探讨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COPD急性发作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COPD急性发作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气、生命体征、神志变化等。结果治疗后患者PaCO2降低,PaO2回升,pH值趋... 目的探讨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COPD急性发作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COPD急性发作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气、生命体征、神志变化等。结果治疗后患者PaCO2降低,PaO2回升,pH值趋于正常。结论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效果良好,可减少气管插管率,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Ⅱ型呼吸衰竭
下载PDF
慢阻肺患者如何进行呼吸训练
5
作者 陈利 《保健医苑》 2020年第10期30-31,共2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肺部疾病。一方面与遗传、肺部发育不全等个人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空气污染、吸入粉尘或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有关。对慢阻肺患者来说,健康的呼吸是最美好的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肺部疾病。一方面与遗传、肺部发育不全等个人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空气污染、吸入粉尘或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有关。对慢阻肺患者来说,健康的呼吸是最美好的愿望。2017年统计报告中显示,全球慢阻肺患者共3.84亿,每年有高达317万慢阻肺患者死亡,慢阻肺已经成为全球的大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症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呼吸系统症状,主要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和呼吸困难,呈进行性进展、逐渐加重,在病情严重时出现疲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系统症状 慢阻肺患者 慢性咳嗽 呼吸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发育不全 呼吸困难 化学物质
下载PDF
健康教育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重要性分析
6
作者 王霞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8年第2期212-213,共2页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呼吸系统疾 病患 老年 教育计划
下载PDF
肺功能测定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眉 罗鹏 李艳 《临床肺科杂志》 2008年第1期112-112,共1页
关键词 肺功能测定 原因分 辅助检查 检查过程 失败病例 一次性 呼吸科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唐红梅 赵兰兰 +3 位作者 周吕蒙 蔡礼欢 王鹏飞 王媛媛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8期1608-161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7例真菌培养阳性且结合临...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7例真菌培养阳性且结合临床确诊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82例阳性,阳性率为94.25%,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5.0±21.25 pg/ml,阴性对照组为4.0±1.84 pg/ml。两组数据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方法具有早期、快速、简便、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可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诊断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唐红梅 周吕蒙 +6 位作者 赵兰兰 李艳 罗俊 王婷婷 徐煜 蔡礼欢 郑勇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927-92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05例怀疑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和真菌培养结果,分别计算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及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05例怀疑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和真菌培养结果,分别计算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及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率和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是为80.00%和6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2.0±21.34)ng·L-1,阴性者为(5.1±2.03)ng·L-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葡聚糖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0.0%和91.7%,葡聚糖检测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和85.9%,均较真菌培养高。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方法快速、阳性率高、灵敏度和特异度高,可用于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真菌培养 侵袭性真菌病
下载PDF
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二线治疗肺腺癌和肺大细胞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红梅 赵兰兰 蔡礼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31期21-22,共2页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二线治疗晚期肺腺癌和肺大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肺腺癌和肺大细胞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化疗4周期后,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客观有效率为18.8%(6/32),疾病控制率为62.5...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二线治疗晚期肺腺癌和肺大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肺腺癌和肺大细胞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化疗4周期后,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客观有效率为18.8%(6/32),疾病控制率为62.5%(20/32)。随访5~29个月,平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为4.2个月,平均生存期(OS)为9.9个月,1年生存率为40.6%。ⅢB期客观有效率明显高于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以上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2例(6.2%)、血红蛋白降低2例(6.2%)、血小板减少1例(3.1%)。结论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二线治疗肺腺癌和肺大细胞癌疗效确切,可提高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肺大细胞癌 培美曲塞 奈达铂 化疗
下载PDF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用孟鲁司特治疗Ⅲ、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红梅 赵兰兰 +2 位作者 陈利 王霞 刘媛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16期22-24,共3页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联用孟鲁司特治疗Ⅲ、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名确诊为稳定期的Ⅲ、Ⅳ级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使用信必可联用孟鲁司特治疗,对照组使...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联用孟鲁司特治疗Ⅲ、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名确诊为稳定期的Ⅲ、Ⅳ级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使用信必可联用孟鲁司特治疗,对照组使用信必可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行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呼吸困难严重程度评分变化、自我评估测试评分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2组的肺功能指标皆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Pa O2均高于治疗前,Pa CO2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m MRC评分及CA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出现加重症状的比例为8.6%低于对照组的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Ⅳ级COPD患者使用信必可联用孟鲁司特综合治疗效果优于信必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孟鲁司特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呼吸内科护患沟通有效率的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霞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5年第5期599-600,共2页
2014年6月,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设定主题为提高护患沟通有效率,通过头脑风暴,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护患沟通有效率,使病人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关键词 护患沟通 有效率 品管圈 呼吸内科 满意度
原文传递
测定血清降钙素原浓度指导抗生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红梅 赵兰兰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17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通过测定血清中降钙素原(PCT)水平,指导临床抗生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疗效。方法: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240例,随机分为PCT组和常规组,各120例,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常规组按照抗... 目的:探讨通过测定血清中降钙素原(PCT)水平,指导临床抗生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疗效。方法: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240例,随机分为PCT组和常规组,各120例,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常规组按照抗生素使用指南进行治疗,PCT组根据血清中降钙素原浓度指导抗生素治疗。结果: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应用天数和真菌感染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30 d病死率、ACT评分以及重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定血清PCT浓度指导AECOPD治疗能够降低患者住院治疗的花费,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率及减少使用天数,降低真菌感染率,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抗生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下载PDF
检测血清ProGRP和NSE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红梅 陈洪 赵兰兰 《交通医学》 2018年第5期468-47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检测在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76例小细胞肺癌,13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102例肺部良性疾病(BPD)患者和125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检测在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76例小细胞肺癌,13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102例肺部良性疾病(BPD)患者和125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roGRP和NSE含量。结果:SCLC组血清ProGRP和NSE水平分别为248.3±156.2 pg/mL、32.0±13.2 ng/mL,高于NSCLC组的35.6±23.2 pg/mL、10.3±13.2 ng/mL,BPD组的27.2±13.2 pg/mL、27.2±13.2 ng/mL,健康对照组的6.5±15.3 pg/mL、7.8±3.2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C广泛期患者ProGRP和NSE水平分别为293.3±150.2 pg/mL、60.5±23.3 ng/mL,高于局限期的153.6±50.4 pg/mL、38.0±17.8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GRP、NSE、ProGRP+NSE检测阳性率在SCLC组分别为78.9%、64.5%%和92.1%,均高于NSCLC组、BPD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GRP检测对SCLC诊断的敏感性为78.9%,特异性为86.2%,高于NSE的64.5%和8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ProGRP+NSE浓度ROC曲线下面积达92.3%,敏感性为92.1%,阴性预测值为97.9%。SCLC患者化疗后ProGRP和NSE浓度下降,复发/进展患者ProGRP和NSE浓度升高,阳性率分别为90.0%和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X^2=4.81,P<0.05)。结论:检测血清ProGRP诊断SCLC的特异性优于NSE,ProGRP联合NSE检测对诊断SCLC的敏感性更高,并可以反映疗效、监测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血清三叶因子3、胃泌素17、膜联蛋白A7联合检测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15
作者 颜红芳 周吕蒙 +2 位作者 梁华 罗俊 杨兴萍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2057-206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三叶因子3(TFF3)、胃泌素-17(G-17)联合膜联蛋白A7(ANXA7)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攀枝花市攀钢集团总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胃部病变病人168例,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 目的探讨血清三叶因子3(TFF3)、胃泌素-17(G-17)联合膜联蛋白A7(ANXA7)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攀枝花市攀钢集团总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胃部病变病人168例,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TFF3、G-17、ANXA7水平,并应用受试者特异性曲线(ROC)分析血清TFF3、G-17、ANXA7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组及胃癌组血清TFF3、G-17、ANXA7水平[TFF3(38.25±4.10)μg/L比(52.92±5.26)比(78.36±6.89);G-17(14.85±3.26)mmol/L比(23.69±4.58)mmol/L比(35.96±5.85)mmol/L;ANXA7(22.36±3.96)μg/L比(38.96±4.89)μg/L比(52.36±6.25)μg/L]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浅表胃炎组及对照组[TFF3:(14.58±3.22)μg/L比(14.85±2.73)比(14.15±2.10);G-17(8.69±1.36)mmol/L比(8.16±1.18)mmol/L比(8.12±1.02)mmol/L;ANXA7(10.78±1.78)μg/L比(10.26±1.26)μg/L比(10.12±1.26)μg/L](P<0.05)。不同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病人血清TFF3、G-17、ANXA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知,血清TFF3、G-17、ANXA7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的AUC(95%CI)分别为0.844(0.731-0.974)、0.717(0.558-0.921)、0.748(0.578-0.968)。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更高,AUC(95%CI)为0.880(0.823-0.94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3、0.872。结论血清TFF3、G17、ANXA7水平与胃组织癌前期病变,胃癌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病人预后的评价指标,联合应用可提高其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癌症早期检测 三叶因子3 胃泌素-17 膜联蛋白A7 癌前状态
下载PDF
酚妥拉明、硫酸镁与法莫替丁联合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63例疗效观察
16
作者 唐红梅 《海南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29-30,35,共3页
目的观察酚妥拉明、硫酸镁加法莫替丁注射液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87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酚妥拉明10mg、硫酸镁2.5g、法莫替丁40mg静... 目的观察酚妥拉明、硫酸镁加法莫替丁注射液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87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酚妥拉明10mg、硫酸镁2.5g、法莫替丁40mg静滴。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和1s用力呼气量(FEV1)的变化。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和79.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VC分别为(1.79±0.39)L和(2.51±0.65)L,(P(0.01);FVC分别为(1.91±0.51)L和(2.41±0.66)L,(P(0.01);FEV1分别为(0.93±0.75)L和(1.42±0.39)L,(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酚妥拉明、硫酸镁和法莫替丁注射液可提高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酚妥拉明 硫酸镁 法莫替丁 肺功能
下载PDF
纳络酮治疗肺心脑病26例临床观察
17
作者 赵兰兰 《中华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4年第7期36-36,共1页
肺心脑病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致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以解痉、平喘、呼吸中枢兴奋剂为主要治疗,但预后往往不佳,我科自2002年1月~2004年4月间使用纳络... 肺心脑病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致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以解痉、平喘、呼吸中枢兴奋剂为主要治疗,但预后往往不佳,我科自2002年1月~2004年4月间使用纳络酮联合肺脑合剂治疗肺心脑病26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络酮 肺心脑病 药物治疗 肺脑合剂
下载PDF
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15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兰 周梅 +1 位作者 段炼 严锡银 《华西医学》 CAS 2000年第4期469-469,共1页
关键词 利多卡因 雾化吸入 支气管哮喘 不良反应 疗效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高危人群的通气策略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兰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09-109,共1页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高危人群 肺大疱 急性肺水肿 适应证 机械通气
下载PDF
以Cameron适时理论为基础的全程干预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2
20
作者 蔡小琼 张晓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以Cameron适时理论为基础的全程干预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攀钢总医院住院的COPD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67例)和干预组(72例),对照组实... 目的探讨以Cameron适时理论为基础的全程干预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攀钢总医院住院的COPD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67例)和干预组(7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实施以Cameron适时理论为基础的全程干预模式。采用家属照顾者照顾能力问卷(FCTI)、西雅图慢性肺疾病调查问卷(SOLDQ)对干预前后患者家属的照顾能力和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发作、就医情况和住院次数。结果干预后1、3个月,两组患者家属在适应照顾角色、应变及提供协助、处理个人情绪、评估家人及社区资源、调整生活以满足照顾需求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生理功能、情绪功能、应对技能、护理满意度4个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组FCTI各维度得分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SOLDQ的各维度得分呈现持续增强趋势。干预组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次数、急诊就医次数及住院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Cameron适时理论为基础的全程干预模式能有效提升COPD患者家属的疾病照顾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急性发作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适时干预理论 护理 生存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