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林安梧《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彦仪 《哲学分析》 2013年第3期188-195,共8页
前言《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这本书可以说是林安梧教授二十余年来思索中国文化传统的心得累积。"道的错置"("Misplaced Tao")一词的构成则是作者受到怀特海(A.N.Whitehead)在《科学与现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前言《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这本书可以说是林安梧教授二十余年来思索中国文化传统的心得累积。"道的错置"("Misplaced Tao")一词的构成则是作者受到怀特海(A.N.Whitehead)在《科学与现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一书中所讨论的"具体性的错置"("Misplaced concreteness")的启发而提出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传统 政治思想 怀特海 the
下载PDF
从传统文化到大学教育改革 被引量:1
2
作者 沈清松 《东南学术》 CSSCI 1998年第3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大学教育改革 传统文化 科际整合 文化传统 微世界 知识论 人文学科 科学与技术 人生意义 理性
下载PDF
西汉孟喜改列卦序中的哲学思想
3
作者 高怀民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2期14-21,共8页
孟喜为西汉象数易的创建人,其易学后人称之为“卦气”。卦气乃结合“学”与“术”成一结构庞大的思想体系。就学而言,乃承受先秦伏、文、孔三圣的易学精神;就术而言,乃用于当时流行的占断灾异、吉凶及祸福。然而后世易学界受儒学重... 孟喜为西汉象数易的创建人,其易学后人称之为“卦气”。卦气乃结合“学”与“术”成一结构庞大的思想体系。就学而言,乃承受先秦伏、文、孔三圣的易学精神;就术而言,乃用于当时流行的占断灾异、吉凶及祸福。然而后世易学界受儒学重经思想的影响,多轻视象数,以“术家”视孟喜。作者兹特提出孟氏卦气中对于六十四卦卦序之排列,并详作象数之解析,以见孟氏易学实具有学术思想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喜 卦气 卦序 四正卦 十二辟卦 象数学
下载PDF
《齐物论》的儒墨是非与两行之道——吊诡、反讽、幽默的不道之道 被引量:3
4
作者 任博克 林明照 +5 位作者 赖锡三 莫加南 王华 林月惠 郭映容 李志桓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20,共20页
莫加南(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家好,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莫加南老师。非常开心,欢迎大家参与跨文化汉学共生平台的第五场活动。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可以再次欢迎任博克老师参与我们的论坛。今天的题目是《〈齐物论〉的儒墨是非与两行之... 莫加南(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家好,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莫加南老师。非常开心,欢迎大家参与跨文化汉学共生平台的第五场活动。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可以再次欢迎任博克老师参与我们的论坛。今天的题目是《〈齐物论〉的儒墨是非与两行之道》。我们第一场到第四场讨论《老子》,今天终于到了《庄子·齐物论》,我们非常期待。今天的对谈人是林明照老师与赖锡三老师。等一下,博克老师会开始报告,之后林老师与赖老师会跟他进行对话,对话完成之后,我们有提问的时间。现在,我就把时间交给赖老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齐物论 《老子》 博克 儒墨 两行 跨文化 中山大学
下载PDF
伦理学理论与专业伦理教育 被引量:44
5
作者 沈清松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83-89,共7页
一引言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专业伦理教育的伦理学理论基础相关问题。由于伦理规范和伦理思想的形成,都有其长远的历史发展和深厚的理论意涵,不是速食面式的分析和讨论便能济事。因此,讨论专业伦理之时,厘清其伦理学理论依据,有时... 一引言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专业伦理教育的伦理学理论基础相关问题。由于伦理规范和伦理思想的形成,都有其长远的历史发展和深厚的理论意涵,不是速食面式的分析和讨论便能济事。因此,讨论专业伦理之时,厘清其伦理学理论依据,有时甚至要回朔中西哲学史上的学说,尤其是儒家伦理学和亚里斯多德与康德等人的伦理思想,都会很有助益。不过,伦理学理论众多,究竟何者与专业伦理教育较有关系?甚么理论比较适合当前职业伦理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几个主要的伦理学理论加以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伦理 伦理学理论 义务论 效益论 伦理思想 亚里斯多德 道德义务 现代社会 儒家思想 康德
下载PDF
经典诠释与修辞: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 被引量:8
6
作者 张鼎国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共9页
本文目的,在于从近年来哲学诠释学内部关于"诠释与修辞同出一源"的说法出发,先要检讨这一实际主张的历史渊源及理论立场依据,提出时曾遭受到的诸多批评和反对之声,从中真正了解此一旧说新议的现代意涵,然后再就其可言之成理... 本文目的,在于从近年来哲学诠释学内部关于"诠释与修辞同出一源"的说法出发,先要检讨这一实际主张的历史渊源及理论立场依据,提出时曾遭受到的诸多批评和反对之声,从中真正了解此一旧说新议的现代意涵,然后再就其可言之成理的接受范围与程度内,转回探讨中国哲学语言观与经典诠释之间的相关问题。质言之,笔者会认为当前西方哲学诠释学中倡议的修辞学与诠释学同源同体、合则两利的说法,确实可以替回顾中国经典诠释的传统时提供若干启发,也能够为当前诠释注疏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经典诠释 修辞 西方 人文教育 伽达默尔 艺术 古典论题学 语用学 亚氏逻辑 语言
下载PDF
姿态、符号与角色互动——论米德社会心理学的沟通行动理论重构 被引量:18
7
作者 林远泽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1期61-97,共37页
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米德针对儿童在语言、角色游戏与竞赛中的社会化学习过程所做的个体发生学描述,其实是在说明:人类的语言沟通结构如何能为意义理解、社会化的人格建构以及社会的功能分化与整合提供基础。通过图根哈特的批判... 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米德针对儿童在语言、角色游戏与竞赛中的社会化学习过程所做的个体发生学描述,其实是在说明:人类的语言沟通结构如何能为意义理解、社会化的人格建构以及社会的功能分化与整合提供基础。通过图根哈特的批判与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重构可以发现,米德社会心理学中呈现的"姿态中介的互动"、"符号中介的互动"与"角色中介的互动"这三种沟通结构,如何能为语言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重要哲学议题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德 社会心理学 角色理论 意义理论 沟通行动理论
下载PDF
竹林七贤与酒 被引量:10
8
作者 曾春海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5-180,共6页
竹林七贤的风姿情调多表现于其饮酒的品味和格调上。中国自古即是一个爱好饮酒的古国。儒家“酒以成礼”与道家的“饮酒则欢乐”或以酒抒情形成了名教与自然的对峙态度。汉代礼法森严,文士多感钳制,即借酒摆脱礼制的束缚。汉魏之际,许... 竹林七贤的风姿情调多表现于其饮酒的品味和格调上。中国自古即是一个爱好饮酒的古国。儒家“酒以成礼”与道家的“饮酒则欢乐”或以酒抒情形成了名教与自然的对峙态度。汉代礼法森严,文士多感钳制,即借酒摆脱礼制的束缚。汉魏之际,许多名士即基于不同的角色而对酒的社会规范持不同立场。七贤善饮,亦表现出不同的酒量、酒德与酒品。阮籍的饮酒是全身避祸,是酒遁,有时借酒公然向名教权威挑战,亦借酒发抒率真性情。嵇康喜饮,而从道家清心寡欲立场上更反对酒色,但也认识到了饮酒怡养身心、营造生活情趣的正面价值。相较而言,刘伶的饮酒是痛饮豪饮,他是在借酒所催发出来的原始生命力,使其心灵超脱。如果说阮籍放达的饮酒是有所为而作“达”故得“至慎”美名,阮咸的耽酒虚浮、与猪共饮则是无所为而作“达”,则是一种沉沦。七贤中向秀饮酒态度最为平淡。他对饮酒兼容了儒道的名教与自然,但求中和之理以两全。山涛借酒交友,借酒怡情遣性,他酒量大而有节制,颇像他的为人处世。王戎饮酒有时狂如阮籍,有时又掌握节度似山涛。综之,面对政局的多变和人生的无常,通过饮酒,来提升心境以消解是非、荣辱、生死、苦乐的偏执,企求臻于与道冥合、逍遥自适的超世俗之至境,这是七贤及多数士人饮酒心态的普遍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七贤 酒品 道家
下载PDF
《易纬·乾凿度》残篇文解析──西汉形上思想的成就 被引量:6
9
作者 高怀民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共7页
《易纬·乾凿度》残篇文保存下来论气化宇宙的一节文字,这节文字所含的形上思想体系乃是以《易经》哲学为架构并融合了道家思想而成,它反映了汉代形上思想的最高成就。就形上思想的严密结构而论,自先秦以来,唯有此一思想体系能... 《易纬·乾凿度》残篇文保存下来论气化宇宙的一节文字,这节文字所含的形上思想体系乃是以《易经》哲学为架构并融合了道家思想而成,它反映了汉代形上思想的最高成就。就形上思想的严密结构而论,自先秦以来,唯有此一思想体系能与儒、道两家并立而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凿度 太易 道家 形上思想
下载PDF
技艺、生活世界与艺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汪文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59,共8页
胡塞尔现象学有三层技艺概念,最高为哲学的层次。因重视技艺概念,其哲学深具艺术性的内涵,虽然这点不为胡塞尔本人所强调。藉助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形而上学,可解读出德性为一种技艺,以及技艺扮演着从人为到自发再到自然生成的角色。... 胡塞尔现象学有三层技艺概念,最高为哲学的层次。因重视技艺概念,其哲学深具艺术性的内涵,虽然这点不为胡塞尔本人所强调。藉助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形而上学,可解读出德性为一种技艺,以及技艺扮演着从人为到自发再到自然生成的角色。前者引发出胡塞尔的纯粹或形式伦理学,以及哲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技艺;后者发展出艺术作为合自然目的理念。生活世界两层科学性与技艺三层次间的对照关系,更能显示技艺的哲学性一面,而胡塞尔《观念二》里蕴含的深意——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技艺,企图让实事本身在自然态度中显现——则可引导出胡塞尔哲学理论的艺术性义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 生活世界 艺术 胡塞尔 亚里士多德 现象学
下载PDF
从儒家伦理展望21世纪的群己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曾春海 《中华文化论坛》 1999年第4期95-97,共3页
关键词 儒家伦理 展望21世纪 自由主义 群己关系 个人主义 文化人格 个人自由 台湾社会 家庭生活 社会正义
下载PDF
《管子》法思想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增 《管子学刊》 2001年第1期5-21,共17页
本文主旨在研究《管子》法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 ,在于形上学之道 ,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 ,效法阴阳家之天道 ,予人性基本需求 ;《管子》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 ,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潮 ;法之意义之演... 本文主旨在研究《管子》法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 ,在于形上学之道 ,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 ,效法阴阳家之天道 ,予人性基本需求 ;《管子》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 ,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潮 ;法之意义之演变 ,从其字义 ,与刑、礼及其意义的扩展为宪律 (根本大法 )、制度、法度、法律、法令、政策、方法的意义 ;《管子》法之体系的建立 ,即是宪律制度 (根本大法 )的确立 ,法制的设置 ,法度(法律 )的订定 ,法令的推行 ,法禁的设置 ,版法 (公布的成文法 )之公布 ,执法的过程 ,建立法之体系 ;法与权利、法与经济、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 ;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 ;法之推行的过程要法法、重令、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法源流 意义 体系特征
下载PDF
庄子的德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詹康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3,共25页
庄子的德概念几乎都不是仁义的意思,从德字的通假而言,可以联系到生、得、时之义,从明文界定而来的有和悦之义。本文大致依生、得、时、和悦等四义的次序,论述德概念的内涵。从德概念看庄子哲学,既有与老子以及黄老思想共同处,复有庄子... 庄子的德概念几乎都不是仁义的意思,从德字的通假而言,可以联系到生、得、时之义,从明文界定而来的有和悦之义。本文大致依生、得、时、和悦等四义的次序,论述德概念的内涵。从德概念看庄子哲学,既有与老子以及黄老思想共同处,复有庄子独创处。后者包括了不以物为物,亦即有我无物,造成独有我在无边虚空中漫游,心志空虚而和悦。即便有所作为、有所感动、回忆以往、思虑未来,那些内外作为仍如独自一人时不与物交接,所以不触动外部世界。纵然外部世界因我而改变,那是由于旁人视我为典范,我并没有向外部世界做事去改变它。如果能在物物相连的世界中辟出隔绝的场所专属于我,那么我庇身其中,将可以超离于世界的变化,豁免于物力的有为法,而长生有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无为法 情感
下载PDF
傅山对郭象庄子《逍遥游》诠解的评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春海 《文物世界》 2007年第6期50-54,共5页
一、前言 傅山生逢明清之际,时局鼎沸,政治、经济、社会与价值观处于剧变,个人与群体的生命意义顿失安顿。明亡之后,他以明朝遗民的政治身份,坚持民族气节操守,坚拒入仕于清。因此,他遁隐不仕,以行医卖药为业,既可淑世,亦可... 一、前言 傅山生逢明清之际,时局鼎沸,政治、经济、社会与价值观处于剧变,个人与群体的生命意义顿失安顿。明亡之后,他以明朝遗民的政治身份,坚持民族气节操守,坚拒入仕于清。因此,他遁隐不仕,以行医卖药为业,既可淑世,亦可维生。他的学术思想,针对世局与时弊,博学深思,对宋明理学采批判性的继承,融合儒、道、佛三家,重新理解和诠释先秦诸子学为其特色。他不累身于世俗之是非纷扰的处世态度与庄子神似。他自命为庄子之徒,以庄子与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为其生命安顿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游》 庄子 傅山 评论 郭象 政治身份 先秦诸子学
下载PDF
《系辞传》与《黄老帛书》天道与治道之对照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春海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81,共8页
本文主要分析《黄老帛书》中天道及治道思想,同时对比《系辞传》,指出两者相似之处。在天道观上,两者都强调天地人协调合作,并须遵循阴阳之道。在治道观上,两者均取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取象。至于《黄老帛书》为实现治道所提出的执六... 本文主要分析《黄老帛书》中天道及治道思想,同时对比《系辞传》,指出两者相似之处。在天道观上,两者都强调天地人协调合作,并须遵循阴阳之道。在治道观上,两者均取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取象。至于《黄老帛书》为实现治道所提出的执六柄与审三名的治术,在《系辞传》中亦不乏相应思想。相比之下,在有形的法度规范上,《系辞传》法治意识较《黄老帛书》为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辞传 黄老帛书 天道 治道
下载PDF
现象学与书写
16
作者 罗丽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6-93,共8页
现象学与书写(writing)活动之本质或研究书写的实践理论之间到底有何关系?针对此问题,本文尝试以现象学考察去揭露书写的语言含义(Bedeutung)、结构和目的,进而厘清书写之实践活动的本质,提出有别于其他现象学研究学门之书写现象学(phen... 现象学与书写(writing)活动之本质或研究书写的实践理论之间到底有何关系?针对此问题,本文尝试以现象学考察去揭露书写的语言含义(Bedeutung)、结构和目的,进而厘清书写之实践活动的本质,提出有别于其他现象学研究学门之书写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writing)的观点。然而,不仅构思"现象学式地书写"(writing phenomenologically)的理论原则,并且于最终将主张:现象学研究本身即是一种对生活世界之存有意义进行理解和说明的书写活动。而为了陈构上述"现象学式地书写活动"之本质,本文将首先说明现象学中有关现象、意义和语言之思考,以此思考为基础,进一步去澄清现象学对书写活动的反思,最后提出现象学书写的理念。而研究主题的理论背景主要采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另亦收纳当代诠释学家伽达默尔和利科等人之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书写 语言 意义
下载PDF
從韓非的臣道論君權穩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詹康 《诸子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137-159,共23页
韓非哲學以尊君爲本旨,但若研究他的臣道,會發現他標榜的大臣是世襲制的破壞者。所以韓非並不主於維護君主或削弱君主,他是看君主而定,若君主能輔之則輔之,若不堪輔之,就取而代之。
关键词 韓非 君主 世襲 豫讓
下载PDF
韩非的际遇思想——兼与马基雅维利比较
18
作者 詹康 《政治思想史》 2015年第1期108-130,200,共23页
以"际遇"概念来比较韩非与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可以发现:马基雅维利称际遇为"命",韩非未对际遇提出普遍化的理论,但有"自然之势"一词,代表超越人为安排的环境力量,限定国家治乱的趋向。此外,他对治乱之资... 以"际遇"概念来比较韩非与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可以发现:马基雅维利称际遇为"命",韩非未对际遇提出普遍化的理论,但有"自然之势"一词,代表超越人为安排的环境力量,限定国家治乱的趋向。此外,他对治乱之资、君臣遇合的讨论,也应属于际遇的范畴。韩非与马基雅维利均认为,个人的"德"是应付际遇的根本,不过韩非主张君主必须坚守客观的法度,不像马基雅维利提倡弹性,游走于善恶两边。韩非从性格上将君主分为严厉和懦弱的两型,与马基雅维利的相通处很多。然而,韩非将君臣遇合当作最严重的问题来研究,加深了君主的危机感和孤寂感。在韩非思想中重新安立际遇概念的位置,将会改变我们对韩非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际遇 自然之势 马基雅维利 命运
下载PDF
论如来藏思想在解脱学上的根本困难——以《宝性论》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耿晴 《汉语佛学评论》 2013年第1期139-169,共31页
解脱学(soteriology)是一个宗教学、或更好说神学的主要概念。根据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的界定,解脱学是关于救赎(salvation)的学说。在基督教神学的脉络下,意指借由神的恩典(grace),他在道成肉身(incarnation)以... 解脱学(soteriology)是一个宗教学、或更好说神学的主要概念。根据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的界定,解脱学是关于救赎(salvation)的学说。在基督教神学的脉络下,意指借由神的恩典(grace),他在道成肉身(incarnation)以及赎罪(atonement)方面的工作。更广义的脉络下,则可以指任何关于其他宗教与救赎相类似的主题的讨论。〔1〕在佛教的脉络下,笔者认为相应的概念是解脱(mukti)或是涅槃(nirv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学 方面 意指 概念 学是 宝性 脉络 工作
下载PDF
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及其限制
20
作者 李彦仪 《宗教与哲学》 2015年第1期280-305,共26页
本文旨在从英国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的多元论假设之形上学、认识论及规准论三个向度,反思他的宗教多元谕。希克的形上学预设一个超越的实在(Transcendent Real)作为人类身处于模糊宇宙(the ambiguous universe)中的宗教经验... 本文旨在从英国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的多元论假设之形上学、认识论及规准论三个向度,反思他的宗教多元谕。希克的形上学预设一个超越的实在(Transcendent Real)作为人类身处于模糊宇宙(the ambiguous universe)中的宗教经验的感知回应对象。希克的认识论应用康德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以及后期维根斯坦“看作”(seeing-as)的观点,提出了“所有的经验都是一种经验为”(all experiencing is experiencing-as)的命题,以之解释人类宗教经验多元的论据。在规准论方面,希克则主张人类各大宗教传统的教义都隐含了指引人类从自我中心(ego-centredness)转向实在中心(Real-centredness)的救赎论转化(soteriological transformation),且正因为其中的伦理义涵也存在各主要宗教传统的教义里,故而,这个转化过程的有无,可以当成评判宗教传统是否真实的规准。本文指出:希克的理论在形上学与认识论之间可能彼此扦格,因为他的形上学预设了“超越的实在”以及“模糊宇宙”两种性质迥异的形上实体,他的认识论却主张人类各向度的认识经验都是同一套认知系统运作的结果。此间产生的问题是,人类如何可能由同一套认识结构认识性质迥异的两种形上实体?希克的规准论立基于亚伯拉罕宗教传统,但并非所有的宗教传统都预设类似的救赎论转化过程,故而,以之作为判教的规准,似有悖于希克的多元论假设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希克 宗教哲学 宗教多元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