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静电抗垢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全贞花 陈永昌 +2 位作者 邢晓凯 王春明 李兵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35-1037,共3页
在污垢热阻动态监测装置上,进行了高压静电抗垢强化传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成垢溶液经过高压静电处理以后在换热表面结垢减轻,污垢热阻明显减小,阻垢率可达到56.5%.对污垢晶体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高压静电处理后污垢晶体形态发生了... 在污垢热阻动态监测装置上,进行了高压静电抗垢强化传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成垢溶液经过高压静电处理以后在换热表面结垢减轻,污垢热阻明显减小,阻垢率可达到56.5%.对污垢晶体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高压静电处理后污垢晶体形态发生了改变,由结构致密型的霰石改变为结构松散的不定形体,从而不易在换热表面结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静电 抗垢 污垢热阻 扫描电镜
下载PDF
绿色复合阻垢剂PASP/POCA的抗垢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全贞花 陈永昌 +1 位作者 王春明 李兵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06-1110,共5页
采用动态法,对复合阻垢剂PASP/POCA的抗垢强化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阻垢剂阻垢效果非常显著.成垢溶液添加复合阻垢剂之后,污垢热阻大为减小,阻垢率达到98%左右.对污垢晶体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经复合阻垢剂处理的CaCO3... 采用动态法,对复合阻垢剂PASP/POCA的抗垢强化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阻垢剂阻垢效果非常显著.成垢溶液添加复合阻垢剂之后,污垢热阻大为减小,阻垢率达到98%左右.对污垢晶体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经复合阻垢剂处理的CaCO3晶体结构由致密型变为结构松散型,抑制了换热表面结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天冬氨酸(PASP) 膦酰基羧酸共调聚物(POCA) 复合阻垢剂 污垢热阻
下载PDF
相变腔冷凝现象对沸腾-凝结共存相变传热的影响
3
作者 李艳霞 史壮壮 刘中良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针对平板热管均热器内部狭小空间存在着强烈的沸腾与凝结相互作用,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可视化实验研究了冷凝面上发生的凝结现象及其对相变腔传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冷凝面上液滴的形成、长大、汇聚成液膜、滴落,以及气液界面产生气泡... 针对平板热管均热器内部狭小空间存在着强烈的沸腾与凝结相互作用,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可视化实验研究了冷凝面上发生的凝结现象及其对相变腔传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冷凝面上液滴的形成、长大、汇聚成液膜、滴落,以及气液界面产生气泡随气流运动对冷凝液膜的冲刷作用,揭示了不同热流密度和充液率时相变腔冷凝面传热传质特性对沸腾-凝结共存相变传热影响的内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受重力影响,水蒸气在冷凝面上凝结有液滴和液膜共存并相互转化的特性,冷凝面热阻在相变腔总热阻中占比65%~88%,适宜的充液率有利于沸腾气泡冲刷冷凝壁面,加快冷凝液的回流,改善冷凝面及相变腔的传热性能;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沸腾过程变得剧烈,冷凝面受沸腾气泡的冲刷频率提高,冷凝液回流速度加快,冷凝面热阻减小,传热性能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 相变腔 凝结与沸腾共存 充液率 气泡冲刷 冷凝液回流
下载PDF
管内周期性自旋流的强化传热实验
4
作者 王杨君 邓先和 李志武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对间隔插入旋流片管内周期性自旋流的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比较了4种类型的旋流片及其不同旋流片间距的强化传热性能。结果表明,最佳旋流片间距Lp均在33d左右,旋流片强化传热的综合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旋转角α=180°及... 对间隔插入旋流片管内周期性自旋流的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比较了4种类型的旋流片及其不同旋流片间距的强化传热性能。结果表明,最佳旋流片间距Lp均在33d左右,旋流片强化传热的综合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旋转角α=180°及旋流角β=20.3°的旋流片、旋转角α=270°及旋流角β=20.3°的旋流片、旋转角α=180°及旋流角β=38.1°的旋流片、旋转角α=270°及旋流角β=38.1°的旋流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管 自旋流 强化传热 旋流片
下载PDF
外电场作用下纳米结构表面的固-液界面传热特性
5
作者 齐凯 朱星光 +1 位作者 王军 夏国栋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54-161,共8页
在固体表面布置纳米结构是一种强化固-液界面传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当固-液界面相互作用较弱时,由于纳米结构并不能被液体浸润,纳米结构的存在反而会弱化固-液界面之间的传热,而外电场的施加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分子动力... 在固体表面布置纳米结构是一种强化固-液界面传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当固-液界面相互作用较弱时,由于纳米结构并不能被液体浸润,纳米结构的存在反而会弱化固-液界面之间的传热,而外电场的施加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纳米结构固-液界面在外电场作用下的传热特性.通过在2块平行金属板布置数量相同的正负电荷,产生垂直于板面的均匀电场,并在下层金属板上布置了不同尺寸的纳米结构.结果表明:在外电场作用下,纳米结构处会产生电润湿现象,固-液界面的润湿状态能够从Cassie态变为Wenzel态,界面处的Kapitza热阻长度明显减小,因而热流密度显著增大;当电荷量增至发生电冻结的临界值,液态水会产生电冻结现象,其热导率骤增至1.2 W/(m·K),热流密度也随之发生骤增;继续增加电场强度,由于电冻结现象的发生,固-液界面热阻则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润湿 纳米结构 外电场 固-液界面热阻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磁场对冷表面上结霜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勾昱君 刘中良 +2 位作者 刘耀民 黄玲艳 张明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5-467,共3页
本文对磁性表面上结霜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实验观察发现,磁性表面上水滴的凝结、霜晶的形成过程和霜晶的形态与非磁性表面上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在磁性表面上凝结形成的液滴较非磁性表面上形成的液滴粒径更小、分布更加均匀,霜... 本文对磁性表面上结霜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实验观察发现,磁性表面上水滴的凝结、霜晶的形成过程和霜晶的形态与非磁性表面上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在磁性表面上凝结形成的液滴较非磁性表面上形成的液滴粒径更小、分布更加均匀,霜层结构更松散,更容易被去除。文章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霜 磁场 极性水分子
下载PDF
管内周期性自旋流强化传热的结构优化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杨君 邓先和 +1 位作者 洪蒙纳 李志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554-2561,共8页
在圆管内间隔插入多个旋流片的流道中,流体流动呈现周期性自旋流.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空气湍流情况的传热和流阻性能受相邻旋流片间距Lp、旋流角β和旋转角α3个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旋流片的优化结构,而且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预测... 在圆管内间隔插入多个旋流片的流道中,流体流动呈现周期性自旋流.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空气湍流情况的传热和流阻性能受相邻旋流片间距Lp、旋流角β和旋转角α3个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旋流片的优化结构,而且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预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α越大,传热性能越好,阻力越大;Lp越小,传热性能越好,阻力越大;β越大,传热性能越好,而阻力损失因受到摩擦阻力和形体阻力的综合影响而呈现非单调变化.旋流片的最佳结构参数为:旋流角β为20·3°,旋转角α为180°,相邻旋流片间距Lp为33d.与α相比,β对传热和流阻性能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片 结构优化 强化传热 自旋流
下载PDF
旋流片支撑缩放管管束的复合强化传热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杨君 邓先和 李志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190-2193,共4页
提出了由旋流片支撑缩放管管束的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结构,对壳程工质为空气时,4种类型旋流片和空心环分别支撑缩放管管束的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进行了相互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工质为空气时,270-20.3、180-20.3两种旋流片分别... 提出了由旋流片支撑缩放管管束的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结构,对壳程工质为空气时,4种类型旋流片和空心环分别支撑缩放管管束的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进行了相互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工质为空气时,270-20.3、180-20.3两种旋流片分别与缩放管管束配合,均具有优良的复合强化传热性能。尤其是270-20.3旋流片与缩放管管束配合,当Reynolds数为2000~20000时,其强化传热综合评价因子比空心环与缩放管管束配合时平均高出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片 缩放管 管束 强化传热
下载PDF
换热器传热强化性能评价方法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徐国想 邓先和 +1 位作者 许兴友 王智金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42-44,共3页
对换热器传热强化性能评价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其中一个目前常用的评价准则进行了分析推导,证明该准则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分析结果对换热器传热强化性能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换热器 强化传热 性能评价
下载PDF
平板热管相变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明 刘中良 马国远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23-825,共3页
平板热管具有很好的均热性,能够避免电子器件散热时热点的产生,使热沉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为了研究平板热管的相变传热特性,制作了可视化平板热管,通过实验研究了加热功率、冷却风速、不同工质对平板热管性能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槽... 平板热管具有很好的均热性,能够避免电子器件散热时热点的产生,使热沉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为了研究平板热管的相变传热特性,制作了可视化平板热管,通过实验研究了加热功率、冷却风速、不同工质对平板热管性能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槽道结构对平板热管内部沸腾换热的强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热管 电子冷却 槽道结构 沸腾传热
下载PDF
管内插入扭带的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1
作者 唐志伟 闫桂兰 高丽丽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11-1214,共4页
为了定性及定量研究管内插入扭带的强化传热方式,建立了以空气为传热介质的管内插入扭带强化传热的套管式换热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且与实验结果相比较,模拟值与实验值在Re>5000时的偏差小于2%,由此可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为了定性及定量研究管内插入扭带的强化传热方式,建立了以空气为传热介质的管内插入扭带强化传热的套管式换热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且与实验结果相比较,模拟值与实验值在Re>5000时的偏差小于2%,由此可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从插入扭带管和光滑管的速度与温度的对比图中可看出扭带的强化传热作用。并定量地描述出扭转比以及摩擦阻力系数与传热效果的数值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扭带 强化传热
下载PDF
超声波抗垢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全贞花 马重芳 +2 位作者 陈永昌 王春明 李兵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64,共4页
换热设备的污垢一直是普遍存在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对国内外超声波抗垢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行简要描述与总结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超声波抗垢强化传热是一种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 换热设备的污垢一直是普遍存在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对国内外超声波抗垢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行简要描述与总结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超声波抗垢强化传热是一种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其中声学参数的选择以及因地制宜的应用方法是该技术的关键,有必要进一步结合丰富的实验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抗垢 强化传热
下载PDF
螺旋椭圆扁管强化传热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德斌 邓先和 +1 位作者 王扬君 黄素逸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在设计的油 水换热实验台上,对4种不同结构的螺旋椭圆扁管和2种尺寸的直椭圆管套管式换热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归纳出了管内换热及阻力公式,对4种螺旋椭圆扁管的传热和阻力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螺旋椭圆扁管是1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换热元件... 在设计的油 水换热实验台上,对4种不同结构的螺旋椭圆扁管和2种尺寸的直椭圆管套管式换热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归纳出了管内换热及阻力公式,对4种螺旋椭圆扁管的传热和阻力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螺旋椭圆扁管是1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换热元件,特别是对高Pr(如各种油品)在低Re运行时层流或过渡流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螺旋椭圆扁管 强化传热 经验方程式
下载PDF
气流横向冲刷圆壳管束的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亚君 黄德斌 +1 位作者 潘朝群 邓先和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15,共4页
对气流横向冲刷圆壳管束的传热和阻力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不同进气扩张角对传热与阻力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并与气流横向冲刷方形区域均匀布管管束比较,结果发现,均匀进气方形区域布管的传热性能好于扩张角进气圆形区域布管,但阻力增大,... 对气流横向冲刷圆壳管束的传热和阻力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不同进气扩张角对传热与阻力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并与气流横向冲刷方形区域均匀布管管束比较,结果发现,均匀进气方形区域布管的传热性能好于扩张角进气圆形区域布管,但阻力增大,综合性能前者好于后者。对于扩张角进气圆形区域布管,扩张角增大,换热增强,阻力增大,综合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角 横向冲刷 传热 阻力
下载PDF
应用热阻分析缩放管强化传热机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维军 邓先和 周水洪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16,共4页
应用分析求解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光滑圆管与缩放管内的湍流对流传热的热阻分布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光滑圆管的热阻主要位于粘性底层,缩放管通过壁面缩放,减小了粘性底层的热阻,湍流区成为热阻分布主要区域。在流动粘性底层,缩放管的... 应用分析求解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光滑圆管与缩放管内的湍流对流传热的热阻分布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光滑圆管的热阻主要位于粘性底层,缩放管通过壁面缩放,减小了粘性底层的热阻,湍流区成为热阻分布主要区域。在流动粘性底层,缩放管的热阻降低归功于该层厚度的降低,在流动粘性底层以外的传热粘性底层,则是边界层厚度的降低、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协同影响。随Re数增大,圆管与缩放管各层热阻均减小,流动粘性底层以外的传热粘性底层的降幅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阻 分析求解 数值模拟 缩放管 传热粘性底层 流动过渡区 场协同 温度梯度
下载PDF
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在硫酸转化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国想 邓先和 +1 位作者 张亚君 李志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23-27,共5页
简要分析了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探讨了传热强化的途径和评价方法 ,并介绍了强化传热技术在硫酸转化系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 。
关键词 硫酸转化 进展 过程强化 强化传热 硫酸工业 二氧化硫 氧化 连续换热
下载PDF
管内层流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显平 洪宇翔 邓先和 《广州化工》 CAS 2012年第3期36-39,共4页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85%甘油在含旋流片缩放管管内的传热与流阻特性,并与光滑管、缩放管的传热与流阻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层流时含旋流片缩放管的综合因子大于缩放管,且缩放管内插入6个小角度旋流片具有更好的传热性能。在有...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85%甘油在含旋流片缩放管管内的传热与流阻特性,并与光滑管、缩放管的传热与流阻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层流时含旋流片缩放管的综合因子大于缩放管,且缩放管内插入6个小角度旋流片具有更好的传热性能。在有旋流片段可以通过减薄边界层厚度与增加有效传热温差的双重途径提高传热速率,而在旋流片下游段则可以利用有效传热温差的缓变特性继续维持较大的传热速率,从而能避免过多的流体置换次数,极大幅度的降低流体的输送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传热 缩放管 旋流片 有效传热温差
下载PDF
缩放管内自旋流强化传热的场协同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洪蒙纳 邓先和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11年第3期1-5,共5页
建立了周期性单元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缩放管内带衰减性自旋流的三维湍流流动中的场协同现象,研究轴向不同位置速度场与温度场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切向速度对强化传热影响很大,自旋流纵向涡使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在同一数量级... 建立了周期性单元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缩放管内带衰减性自旋流的三维湍流流动中的场协同现象,研究轴向不同位置速度场与温度场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切向速度对强化传热影响很大,自旋流纵向涡使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在同一数量级;自旋流改善了湍流中心区与边壁区流体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场的协同程度,使传热得到了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放管 自旋流 强化传热 场协同
下载PDF
储热过程竖排圆柱表面熔盐自然对流传热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强 何聪 +3 位作者 智瑞平 鹿院卫 吴玉庭 杨桂春 《华电技术》 CAS 2021年第7期54-61,共8页
为了得到储热过程竖排圆柱表面熔盐自然对流传热规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圆柱间距S/D=5~10(S为相邻2根圆柱之间的间距,D为管排圆柱的直径)的2~8根竖排圆柱表面自然对流传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排中每一根圆柱表面的自然对流传热... 为了得到储热过程竖排圆柱表面熔盐自然对流传热规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圆柱间距S/D=5~10(S为相邻2根圆柱之间的间距,D为管排圆柱的直径)的2~8根竖排圆柱表面自然对流传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排中每一根圆柱表面的自然对流传热与该圆柱在管排中的位置和圆柱间距S/D有关。整个管排圆柱表面熔盐自然对流传热平均努赛尔数(Nua)是由圆柱的间距S/D、圆柱根数N和瑞利数(Ra)决定的。当S/D较小时(S/D=5),多根管排圆柱表面熔盐自然对流传热Nua随着管排中圆柱根数的增加而减小;当S/D较大时(S/D=10),多根管排圆柱表面熔盐自然对流传热Nua随着管排中圆柱根数的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可以为熔盐蓄热装置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对流 熔盐 管排 圆柱间距 努赛尔数(Nu) 瑞利数(Ra) 传热规律 碳中和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强化四元溴化盐熔化潜热及热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栗博 熊亚选 +3 位作者 吴玉庭 史建峰 徐鹏 马重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756-2761,共6页
高温熔盐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和蓄热工质,其熔点的高低和熔化潜热的大小决定着熔盐的工作温度和相变蓄热能力。以化学纯Na Br、KBr、CaBr_2、LiBr为基盐,按照一定比例配制一种混合四元溴化盐。为改善该混合熔盐的性能,将纳米SiO_2以一定... 高温熔盐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和蓄热工质,其熔点的高低和熔化潜热的大小决定着熔盐的工作温度和相变蓄热能力。以化学纯Na Br、KBr、CaBr_2、LiBr为基盐,按照一定比例配制一种混合四元溴化盐。为改善该混合熔盐的性能,将纳米SiO_2以一定质量分数均匀加入混合溴化盐中,配制得到SiO_2纳米溴化盐。利用同步热分析仪对四元溴化盐和SiO_2纳米溴化盐的熔点和熔化潜热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溴化盐的熔点随纳米SiO_2质量百分含量的增大而缓慢下降,下降幅度在2.5℃以内;熔化潜热随纳米SiO_2质量百分含量的增大呈近似直线规律升高,当纳米SiO_2含量达到1.5%时,该纳米SiO_2溴化盐的熔化潜热达到最大,较四元溴化盐升高了89.6%;纳米SiO_2的添加提高了四元溴化盐的分解温度及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溴化盐 纳米SIO2 熔点 熔化潜热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