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气活血化痰法辅助治疗恢复期脑梗死的效果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松林 徐文明 +1 位作者 姚璐 刘小云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258-2260,共3页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恢复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1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按二级卒中预防指南治疗,观察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痰的中成药,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恢复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1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按二级卒中预防指南治疗,观察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痰的中成药,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血流动力学参数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法辅助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疗效显著,并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益气活血化痰 恢复期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下载PDF
双侧脑干梗死患者临床影像学的特征和病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红兵 李竹浩 +5 位作者 刘刚 张爱武 张健 谭双全 洪华 曾进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68-273,共6页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脑干梗死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和病因,并重点分析双侧脑干梗死灶的分布模式及其可能的脑卒中机制。方法选择头颅弥散加权成像所证实的急性梗死灶累及脑干的患者338例,其中单侧脑干梗死组286例,双侧脑干梗死组52例。结...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脑干梗死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和病因,并重点分析双侧脑干梗死灶的分布模式及其可能的脑卒中机制。方法选择头颅弥散加权成像所证实的急性梗死灶累及脑干的患者338例,其中单侧脑干梗死组286例,双侧脑干梗死组52例。结果与单侧脑干梗死组比较,双侧脑干梗死组患者临床症状较重和短期预后较差,且多发脑干梗死灶(73.1%vs 5.6%)、合并小脑梗死(53.8%vs 5.6%)和合并大脑后动脉梗死(26.9%vs2.8%)更为多见(P<0.01)。大血管粥样硬化是双侧脑干梗死患者最常见的脑卒中病因(基底动脉粥样硬化19例;椎动脉粥样硬化21例)。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致双侧脑干大梗死(47.4%vs 14.3%)、单发脑干大梗死(31.6%vs 4.8%)和脑干大梗死横跨脑干中线(47.4%vs 4.8%)较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致双侧更多见(P<0.05,P<0.01);而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致双侧多发脑干内部小梗死较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致双侧更多见(52.4%vs 10.5%,P<0.01)。结论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双侧脑干梗死的梗死灶分布模式存在不同之处,提示上述两种情况下的脑卒中机制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高血压 糖尿病 吸烟 冠心病
下载PDF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疗效(术后2年随访) 被引量:16
3
作者 钱浩 刘金龙 +11 位作者 符小丽 冼文彪 柯春龙 刘妍梅 陈杰 郑一帆 叶小帆 陈曦 陈玲 裴中 黎锦如 刘焯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4-290,共7页
目的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术后2年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 目的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术后2年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Schwab&Englan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帕金森病睡眠评估量表中文版(PDSS-CV)等评价其临床情况;术后半年、1年及2年定期随访,同时记录各时间点抗PD药物的剂量及DBS的刺激参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满2年,开机未服药及开机服药状态与术前未服药状态相比,UPDRSⅢ、震颤、强直、迟缓及中轴症状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术前服药状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期时间由术前(6.3±0.8)h/d缩短至(2.8±0.6)h/d(P=0.008),术后2年H&Y及PDQ-39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运动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抗PD药物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减少了44.4%。刺激参数:电压由开机时的(1.6±0.2)V增加至(2.3±0.3)V(P=0.001);脉宽由开机时的(61.9±5.1)μs增加至(71.3±14.0)μs(P=0.007);频率由(131.7±5.6)Hz增加至(146.0±18.5)Hz(P=0.006)。结论 双侧STN-DBS术后2年对中晚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疗效肯定,能有效减少抗PD药物用量,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且可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下载PDF
颈总动脉内膜损伤后的自噬现象
4
作者 叶兰香 余剑 +3 位作者 陈歆然 龚琼 丁乔 廖松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09-413,共5页
目的观察颈总动脉内膜损伤后自噬的动态变化。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假手术组(n=20)和模型组(n=20)。假手术组依次分离颈部皮肤、皮下组织,暴露左侧颈总动脉后直接缝合皮肤,模型组行左侧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假手... 目的观察颈总动脉内膜损伤后自噬的动态变化。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假手术组(n=20)和模型组(n=20)。假手术组依次分离颈部皮肤、皮下组织,暴露左侧颈总动脉后直接缝合皮肤,模型组行左侧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在3 d、7 d分别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颈总动脉中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的表达;并在相同的时间点用western blot检测颈总动脉中P62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Be-clin-1及LC3的表达于3 d、7 d增高,其中第7 d增高明显,自噬底物P62的表达于3 d、7 d下降,其中7 d下降显著。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Beclin-1在颈总动脉中膜及内膜总的表达增高(第3 d 18.60±1.34;6.40±0.55,P=0.000,n=5;7 d 27.6±2.19;6.40±0.55,P=0.000,n=5);模型组LC3在颈总动脉中膜及内膜总的表达增高(第3d 10.60±1.52;3.00±0.71,P=0.000,n=5;第7d 21.20±2.49;3.00±0.71,P=0.000,n=5)。结论模型组中调控自噬的Beclin-1蛋白以及自噬体形成所必需的LC3的表达增高,均表明自噬被激活,并于不同时间点呈动态变化,推测其可能参与新生内膜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新生内膜 自噬 LC3 BECLIN-1
下载PDF
Netrin-1通过下调氧糖剥夺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自噬促进细胞存活 被引量:2
5
作者 阙嘉丽 李晨光 +1 位作者 刘可嘉 余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3-516,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氧糖剥夺(oxygen and glucose deprication,OGD)模型模拟脑梗死后神经元缺血缺氧环境(OGD),探索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是否影响OGD后细胞的生存,以及自噬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H-SY5Y...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氧糖剥夺(oxygen and glucose deprication,OGD)模型模拟脑梗死后神经元缺血缺氧环境(OGD),探索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是否影响OGD后细胞的生存,以及自噬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细胞,检测Netrin-1对细胞活性及自噬的影响。使用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干预自噬水平,同时构建过表达Netrin-1受体UNC5H2-HA基因的HEK293T细胞;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免疫印迹检测自噬相关标志物(Beclin 1、LC3、p62)的表达及免疫荧光检测LC3斑点的形成。结果与OGD对照组相比,Netrin-1及3-甲基腺嘌呤的干预均显著提高细胞活性,伴有LC3-Ⅱ斑点形成减少;相反,雷帕霉素增加LC3-Ⅱ斑点的同时抑制细胞活性,并减弱了Netrin-1提高细胞活性的作用。过表达UNC5H2-HA细胞较对照质粒组相比,LC3-Ⅱ表达增加;同时进行Netrin-1干预后仅过表达组出现LC3-Ⅱ表达下降,p62表达上升。结论 Netrin-1可能通过受体UNC5H2下调OGD损伤的人神经母细胞瘤自噬而提高细胞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RIN-1 氧糖剥夺 自噬 UNC5H2
下载PDF
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脑动脉夹层118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红兵 李竹浩 +5 位作者 洪华 刘刚 张爱武 张健 罗伯宁 曾进胜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6-371,共6页
目的 调查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脑动脉夹层(CA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年龄和性别对这些特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登记2008年8月-2015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住院的CAD患者资料.在排除非急性脑梗死、除CAD外还合并其他... 目的 调查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脑动脉夹层(CA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年龄和性别对这些特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登记2008年8月-2015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住院的CAD患者资料.在排除非急性脑梗死、除CAD外还合并其他潜在脑梗死病因、存在导致CAD明确病因或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后,将15 ~ 80岁的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CAD患者纳入本研究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118例患者人组,年龄(44.2±12.8)岁,男87例(73.7%),67例(56.8%)患者年龄<45岁.常见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吸烟(41.5%)、高血压(25.4%)和高胆固醇血症(21.2%).高胆固醇血症在男性患者中更为多见(25.3%比9.7%,P=0.021);而高血压(39.2%比14.9%,P=0.005)和糖尿病(25.5%比4.5%,P=0.002)于≥45岁患者中较<45岁患者更多见.头/颈部疼痛症状在女性患者中更多见(67.7%比34.5%,P=0.002).CAD分布:前循环71例,后循环47例;颅内动脉59例,颅外动脉59例.大脑中动脉是颅内夹层最常累及的部位,且于男性患者中更常见(46.3%比11.1%,P=0.016);而颅内段颈内动脉夹层于<45岁患者中更常见(38.7%比0,P<0.001).CAD的管腔状态通常表现为狭窄(43.2%)或闭塞(41.5%),夹层动脉瘤(5.9%)和狭窄+夹层动脉瘤(9.3%)相对少见;但夹层动脉瘤于≥45岁患者中更多见(11.8%比1.5%,P=0.042).结论 本研究表明,与欧美人群相比,国人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CAD患者有其独特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且与性别和年龄存在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缺血性卒中 血管影像学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胸腺切除术对青少年重症肌无力患者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海燕 曾凡森 +4 位作者 刘卫彬 黄鑫 冯慧宇 李言 黄如训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671-1676,共6页
目的 通过分析青少年重症肌无力(JMG)患者骨龄和身高的发育情况来探讨胸腺手术对JMG患者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依次纳入2011年7月至2014年8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门诊的80例JMG患者,收集临床资料,根... 目的 通过分析青少年重症肌无力(JMG)患者骨龄和身高的发育情况来探讨胸腺手术对JMG患者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依次纳入2011年7月至2014年8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门诊的80例JMG患者,收集临床资料,根据身高标准差分值(Ht SDS)和骨龄的分布情况,明确JMG患者是否伴有身高和骨龄的发育异常,采用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影响JMG患者身高和骨龄的因素.结果 (1)JMG患者骨龄与实际年龄(CA)比较延迟(0.15±1.32)岁,身高标准差分值均值为(-1.25±1.03)分;(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进入以骨龄延迟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P =0.007),激素累积使用量进入以Ht CASDS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P=0.043);(3)胸腺手术组患者身高和骨龄的分布与非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 (1)JMG患儿存在骨龄延迟和身高发育低于同龄正常水平;(2)发病年龄是骨龄延迟的影响因素,激素累积用量是身高发育受限的影响因素;(3)胸腺手术对MG患儿的骨龄和身高发育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胸腺切除术 生长和发育 骨骼年龄测定 糖皮质激素类
原文传递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诊断评估、病因和治疗:一项前瞻性单中心登记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红兵 洪华 +5 位作者 刘刚 张爱武 张健 邢世会 谭双全 曾进胜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9期669-676,共8页
目的:调查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诊断评估、病因和治疗情况。方法前瞻性登记2008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住院的青年(18~45岁)缺血性卒中(发病2周内)患者资料。结果共纳入300例患者,年龄(37... 目的:调查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诊断评估、病因和治疗情况。方法前瞻性登记2008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住院的青年(18~45岁)缺血性卒中(发病2周内)患者资料。结果共纳入300例患者,年龄(37.8&#177;6.8)岁,男性227例(75.7%),84例(28.0%)年龄≤35岁。吸烟(43.3%)、高血压(38.7%)和高胆固醇血症(38.0%)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抗核抗体(8/278)、抗心磷脂抗体(34/250)、24 h动态心电图(2/60)和经胸心脏超声(38/232)检查的阳性结果检出率较低。根据 MRI 结果,脑白质改变、陈旧性梗死灶、单发急性梗死灶和多发急性梗死灶的检出率分别为40/282、77/282、145/282和137/282。 TOAST 卒中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26.7%;小动脉闭塞,18.0%;心源性栓塞,10%;其他明确的病因,23.0%;病因不明,22.3%。大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前循环(69/80)和颅内动脉(75/80)。心源性栓塞主要由心脏瓣膜病所致(18/30)。在其他明确的病因中,以脑动脉夹层分离最常见(36/69),其他病因包括烟雾病(7/69)和感染性血管炎(7/69)等。平均住院时间为15.4 d,平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7.0分,平均出院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为2.5分,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9.7%。分别有80.3%和48.3%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抗血小板药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结论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登记的方法,对当前中国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诊断评估、治疗和病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其研究数据将为中国人青年卒中患者建立高效-费比的诊断策略、深入理解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改进治疗策略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危险因素 性别分布 治疗结果 年轻人
原文传递
记忆性T细胞在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黄鑫 李言 +3 位作者 刘卫彬 冯慧宇 邱力 王海燕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5期3552-3556,共5页
目的探讨记忆性T细胞在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体内数量的改变,证实MG患者体内存在免疫记忆紊乱。方法选取2009-2012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确诊为MG,且均在胸外科接受胸腺扩大切除术的27例患者,男12例,女15例,平均年龄(25&... 目的探讨记忆性T细胞在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体内数量的改变,证实MG患者体内存在免疫记忆紊乱。方法选取2009-2012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确诊为MG,且均在胸外科接受胸腺扩大切除术的27例患者,男12例,女15例,平均年龄(25±11)岁;手术有效组10例,手术无效组6例,手术症状改善有限组11例。健康对照组:年龄匹配无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健康人17名。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G患者与17名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CD4^+CD45RO^+CClt7^+、CD8^+CD45RO^+CCR7^+、CD4^+CD45RO^+CD44^high、CD8^+CD45RO^+CD44^highT细胞各自的表达情况。结果MG患者CD4^+T细胞、CD8^+T细胞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G患者外周血中CD4^+CD45RO^+CCR7^+T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百分比为(9.9±5.5)%,高于正常人CD4^+CD45RO^+CCR7^+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6.6±3.0)%(P=0.012);MG患者外周血中CD4^+CIM5RO^+CD44^highT细胞在CIM^+T细胞中的表达百分比为(6.84±2.4)%,高于正常人CD4^+CD45RO^+CD44^highT细胞表达百分比(5.04±3.0)%(P=0.04);MG患者CD8^+CD45RO^+CCR7^+T细胞在CD8^+T细胞中的表达百分比为1.08%(0.84%,1.89%),健康对照组CD8^+CD45RO^+CCR7^+T细胞表达百分比为0.5%(0.27%,0.9%),MG患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结论MG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紊乱,效应记忆性T细胞、活化记忆性T细胞的数目增多可能是MG发病过程中的一个外周免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细胞免疫 免疫记忆 免疫紊乱
原文传递
[^(18)F]FDG脑代谢联合[^(11)C]CFT脑多巴胺转运体PET显像对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冼文彪 江璐璐 +8 位作者 刘妍梅 史新冲 郑一帆 张祥松 唐刚华 裴中 黎锦如 刘焯霖 陈玲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4年第5期530-534,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脑代谢联合[11C]CFT脑多巴胺转运体(DA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对帕金森病(PD)诊断及病情严重度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PD患者(PD组)进行[18F]FDG脑代谢显像和[11C]CFT脑DAT PET显像检查,同时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 目的探讨[18F]FDG脑代谢联合[11C]CFT脑多巴胺转运体(DA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对帕金森病(PD)诊断及病情严重度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PD患者(PD组)进行[18F]FDG脑代谢显像和[11C]CFT脑DAT PET显像检查,同时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的运动评分和Hoehn-Yahr(H-Y)分期对纳入研究PD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分析[18F]FDG PET、[11C]CFT PET和临床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选取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0名为对照组。结果 [18F]FDG PET提示PD组普遍存在苍白球、丘脑、脑干、小脑、感觉运动皮质区代谢增强和运动前皮质、顶枕区代谢减弱的PD相关代谢模式(PDRP),PDRP评分与发病年龄和H-Y分期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11C]CFT PET提示PD组存在尾状核、壳核DAT摄取值较对照组下降,纹状体DAT摄取值和UPDRSⅢ评分、H-Y分期和PDRP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 [11C]CFT与[18F]FDG PET显像联合检查有助于PD诊断和病情严重度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脑代谢 多巴胺转运体
原文传递
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青年与中年患者的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红兵 李竹浩 +5 位作者 张健 何绍富 刘刚 张爱武 唐舒锦 曾进胜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9期819-826,共8页
目的探讨青年和中年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symptomatic cerdralartery atherosclerosis,sCAA)患者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因sCAA所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住院的青年(18~44岁)和中年(45~55岁)患者。... 目的探讨青年和中年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symptomatic cerdralartery atherosclerosis,sCAA)患者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因sCAA所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住院的青年(18~44岁)和中年(45~55岁)患者。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所示急性脑梗死灶的分布模式判定sCAA的致卒中机制,包括动脉一动脉栓塞(axtery—artery embolism,AAE)、闭塞旁支动脉(local branch occlusion,LBO)和血流动力学障碍(hemody namic imp airment,HI)。单发卒中机制定义为只存在上述1种机制,多发卒中机制定义为存在上述≥2种机制。结果共纳入186例患者,男性138例;青年组82例,平均年龄(40.11±4.94)岁;中年组104例,平均年龄(51.26±2.97)岁。青年组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中年组(81.71%对68.27%;P=0.043);而中年组高血压(70.19%对47.56%;P=0.002)和糖尿病(38.46%对20.73%;P=0.011)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青年组sCAA累及大脑中动脉更多见(64.63%对48.08%;P=0.002);而中年组累及基底动脉更常见(12.50%xey3.66%;P=o.037)。单4"/2个卒中机制在2组患者中均较常见(青年组49/30,中年组57/42;P=O.645)。在多个卒中机制中,青年组AAE+LBO+HI更多见(16.46%对6.06%;P=0.030),而中年组AAE+HI更为多见(21.21%对3.80%;P=0.001)。结论青年sCAA患者的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与中年患者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青年sCAA具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其防治策略可能有别于中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动脉硬化 颅内栓塞 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年轻人 中年人
原文传递
疑难病例析评 第295例 眼睑下垂-吞咽困难-静止性震颤-起步困难
12
作者 邱力 刘卫彬 +5 位作者 邓石凤 冯慧宇 邓娟 骆宇菲 莫蓉 欧昶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2170-2173,共4页
患者男,48岁,以“眼睑下垂36年,起步困难、行走拖步3年,吞咽困难7个月”为主诉,2011年11月第一次人院。患者36年前出现双眼睑下垂,伴视物双影,症状呈疲劳性,有晨轻暮重改变,查新斯的明试验(+),诊断为“重症肌无力(myasthe... 患者男,48岁,以“眼睑下垂36年,起步困难、行走拖步3年,吞咽困难7个月”为主诉,2011年11月第一次人院。患者36年前出现双眼睑下垂,伴视物双影,症状呈疲劳性,有晨轻暮重改变,查新斯的明试验(+),诊断为“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长期服用“溴吡斯的明”治疗有效,眼睑下垂明显改善。2009年患者出现左下肢行走拖步,逐渐出现行动缓慢、左上肢行走时不摆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下垂 吞咽困难 疑难病例析评 静止性震颤 新斯的明试验 重症肌无力 溴吡斯的明 2009年
原文传递
第331例呼吸困难-低血压-三系血细胞减少-睡眠障碍
13
作者 欧昶毅 刘卫彬 +3 位作者 邱力 莫蓉 林中强 黄志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7期3784-3786,共3页
病历摘要 患者男,54岁,因“反复呼吸困难2年,肢体乏力1年半,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2011年4月开始出现轻度活动时呼吸费力,休息后可以缓解,未在意。10月出现双眼睑下垂,伴右手及颈项部乏力,有疲劳现象及晨轻暮重现象。12... 病历摘要 患者男,54岁,因“反复呼吸困难2年,肢体乏力1年半,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2011年4月开始出现轻度活动时呼吸费力,休息后可以缓解,未在意。10月出现双眼睑下垂,伴右手及颈项部乏力,有疲劳现象及晨轻暮重现象。12月PET-CT发现纵隔肿瘤。2012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4月12日行“胸骨劈开纵隔肿物切除+心包修补+右上肺楔形切除术”,病理提示混合性B2/B3型胸腺瘤,侵犯肺及纵隔。术后出现肌无力危象,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骨髓增生减低,红系比例减少,活检提示骨髓增生较低下,可见偏成熟阶段粒红系细胞散在分布),经治疗后好转。8、9月患者在本院及广州军区总医院行放射治疗27次,11月行化疗1次。2013年3月初开始反复出现咳嗽、咯痰,4月12日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4月17日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持续高热,胸片提示“双肺感染”,痰培养提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逐渐出现感染性休克、血压下降,予去甲肾上腺素维持在70~90/5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减少 呼吸困难 睡眠障碍 低血压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肺楔形切除术 骨髓细胞学检查 广州军区总医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