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锥体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在TACE术中判断原发性肝癌肿瘤供血动脉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胡俊刚 王晓东 +3 位作者 朱旭 曹广 陈辉 杨仁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准确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是实现肝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本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锥体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HA)对比DSA肝动脉造影(DSA-HA)在判断肿... 目的准确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是实现肝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本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锥体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HA)对比DSA肝动脉造影(DSA-HA)在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价值。方法 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组研究。术中分别进行DSA-HA、CBCT-HA、碘油-TACE(Lip-TACE)、碘油CBCT(LipCBCT)。2名有经验的介入科医师共同分析DSA-HA和CBCT-HA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供血动脉。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5个肿瘤通过金标准确定肿瘤供血动脉。DSA-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40个,其中真阳性32个,假阳性8个。CBCT-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72个,其中真阳性68个,假阳性4个。CBCT-HA对肿瘤供血动脉判断的灵敏度为68/75(90.7%),明显高于DSA-HA(32/75,42.7%)(P<0.001);阳性预测值(68/72,94.4%),亦高于后者(32/40,80.0%)(P=0.040)。结论 CBCT-HA对肝癌肿瘤供血动脉的判断明显优于传统DSA-HA,对超选择性TACE治疗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肝动脉造影 DSA肝动脉造影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下载PDF
72例胃癌肝转移化疗后进展的介入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鹏 朱旭 +5 位作者 杨仁杰 陈辉 徐海峰 高嵩 朱林忠 王晓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42-746,共5页
目的对肝动脉灌注化疗为主的介入治疗在胃癌肝转移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作为化疗后进展的二线治疗手段,介入治疗的实施注意事项及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系统回顾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胃癌肝转移化疗后进展而进行介... 目的对肝动脉灌注化疗为主的介入治疗在胃癌肝转移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作为化疗后进展的二线治疗手段,介入治疗的实施注意事项及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系统回顾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胃癌肝转移化疗后进展而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72例,收集介入治疗的方法、动脉灌注的化疗方案等具体资料,对定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定性资料则采用x^2检验,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并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人组的胃癌肝转移患者介入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0个月、中位生存期8.0个月,有效率40.3%(29/72),疾病控制率77.8%(56/72),与治疗效果相关的因素有肿瘤血供及染色情况、是否使用含OXA的化疗方案。在使用相同方案情况下,静脉化疗进展后的患者经介入治疗仍取得CR1例(3.8%,1/26).PR12例(46.2%,12,26),SD9例(34.6%,9/26)的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介入治疗胃癌肝转移的方法安全有效,但仍需进一步探究规范介入治疗的方法,以完善介入治疗在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肝转移 肝动脉灌注化疗 回顾性研究 无进展生存期 总生存期
下载PDF
气管狭窄及其介入治疗 被引量:16
3
作者 郭建海 杨仁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79,共3页
气管及其周围的多种病变可造成气管狭窄,后果严重,介入治疗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气管狭窄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内支架成形术和球囊扩张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气管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
关键词 气管狭窄 支架 气囊扩张术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是黑素瘤术后辅助治疗的首选方案(附450例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迟志宏 李思明 +3 位作者 盛锡楠 崔传亮 斯璐 郭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黑素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评价不同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对患者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我科就诊的450例Ⅰ至Ⅲ期恶性黑素瘤患者(来自全国28个省市,男239、女211... 目的:回顾分析黑素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评价不同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对患者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我科就诊的450例Ⅰ至Ⅲ期恶性黑素瘤患者(来自全国28个省市,男239、女211例,年龄12~85岁,中位年龄51岁)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包括大剂量干扰素治疗(2 200万IU静注,每周5次,共4周;900万IU皮下注射,每周3次,共11个月)、化疗(方案以达卡巴嗪或替莫唑胺为主,也有联合顺铂、紫杉醇、长春新碱等药物的方案)、化疗联合放疗和单纯放疗(原发灶或淋巴结引流区域放疗,剂量40~60 Gy)等4个方案。结果:450例Ⅰ至Ⅲ期恶性黑素瘤患者,分别行原发病灶的局部切除、扩大切除或扩大切除联合区域淋巴结切除。术后184例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84例患者接受了化疗、25例患者接受了联合放化疗、2例患者接受了单纯放疗,该4组患者的中位DFS分别为13个月、20个月、29个月、23个月;而155例接受了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患者的中位DFS尚未达到。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等;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降低、发热、乏力、转氨酶升高、厌食,其中白细胞降低以及转氨酶升高达3或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5%和10%;经对症处理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恢复正常。结论:Ⅰ至Ⅲ期恶性黑素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方式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对于患者的DFS极为重要,术后接受大剂量干扰素治疗延长恶性黑素瘤患者DFS的效果最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素瘤 辅助治疗 干扰素 无病生存
下载PDF
GCDFP-15对乳腺癌卵巢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车利 任军 +7 位作者 邸立军 宋国红 余靖 贾军 姜晗昉 祝毓琳 梁旭 王小利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44-949,共6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15,GCDFP-15)和mammaglobin在乳腺癌卵巢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995年1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04例乳腺癌中12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卵巢转移患者及10... 目的探讨特异性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15,GCDFP-15)和mammaglobin在乳腺癌卵巢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995年1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04例乳腺癌中12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卵巢转移患者及10例乳腺和卵巢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探讨最具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分子标志。结果乳腺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5岁[(28~53)岁]。在诊断卵巢转移之前,12例(100%)均有卵巢外转移。该病术前影像学检查阴性者为9例(75%),术前漏诊率亦高达75%。乳腺癌发生卵巢转移以双侧多见(9例),仅表现为镜下转移的占75%。乳腺癌卵巢转移患者的GCDFP-15和mammaglobin的表达较卵巢原发上皮性癌患者的高,分别是75%、0(P<0.001)和50%、0(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学检查乳腺癌卵巢转移患者和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的CA153、CA125均有上升,但CA153数值无差异(128.6u/mlvs.56.48u/ml,P=0.315CA125在乳腺癌卵巢转移患者轻微升高,中位数值81.88u/ml[(47.15~966.9)u/ml],在卵巢原发癌患者中明显升高,中位数值1073u/ml[(134.3~1821)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乳腺癌卵巢转移常见于绝经前年轻女性患者,且大部分患者在出现卵巢转移以前已经有其他部位的转移。卵巢转移病变一般非常微小,通常是镜下转移,术前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免疫组织化学联合检测特异性分子GCDFP-15、mammaglobin、WT1和CA125有助于与原发性卵巢癌相鉴别,卵巢双侧病变及血清CA125的轻微上升也有助于诊断乳腺癌的卵巢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卵巢癌 继发性 免疫组织化学 特异性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
下载PDF
分化和适应相关表观遗传与胃癌转化研究进展
6
作者 邓大君 陆哲明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4期3213-3218,共6页
表观遗传修饰在人体细胞分化和适应环境上均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一方面,细胞分化相关表观遗传非常稳定,具有明显的组织器官和细胞类型特异性;另一方面,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表观遗传则因环境因素不同而异,稳定性较低.这两类不同的表观遗传... 表观遗传修饰在人体细胞分化和适应环境上均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一方面,细胞分化相关表观遗传非常稳定,具有明显的组织器官和细胞类型特异性;另一方面,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表观遗传则因环境因素不同而异,稳定性较低.这两类不同的表观遗传修饰在医学上具有不同的转化应用范围.恶性转化是机体组织中少数干细胞对环境致癌因素暴露做出的病理性适应反应的结果——细胞通过去分化重编程,获得无限制增殖和运动侵袭能力,同时拥有分化和适应性表观遗传变化特征.DNA甲基化变异的分析方法极其灵敏,可准确检出组织中少数细胞存在的变化,在识别癌前病变组织中的恶性转化细胞和肿瘤组织中的转移干细胞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已经证明肿瘤抑制基因p16甲基化失活可用作胃等器官上皮异型增生癌变的早期标志物.通过对胃癌发生发展相关DNA甲基化组扫描获得的90余个基因的DHPLC大规模验证,发现GFRA1的去甲基化激活、SRF和ZNF382的甲基化失活可用作胃癌等恶性肿瘤的转移标志物,已经在中、日、韩三国验证队列中得到证明;通过人群研究还发现血浆miR-221等含量的进行性升高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预警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 细胞分化 适应 胃癌 DNA 甲基化 MIRNA 标志物
原文传递
化疗药物致周围神经病变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郭子寒 焦园园 +1 位作者 赵冰清 张艳华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 2015年第4期282-286,共5页
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铂类、紫杉醇类、长春碱类化疗药物常见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产生外周神经毒性的机制,铂类药物可能与损伤背根神经节有关;紫杉醇类药物可能与抑制微管蛋白解聚和改变轴突运输有关;长春碱类药物可能与... 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铂类、紫杉醇类、长春碱类化疗药物常见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产生外周神经毒性的机制,铂类药物可能与损伤背根神经节有关;紫杉醇类药物可能与抑制微管蛋白解聚和改变轴突运输有关;长春碱类药物可能与抑制蛋白质亚单位缔合成微管导致神经纤维微管缺失和轴突运输障碍有关。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局部麻木、灼痛、刺痛、感觉过敏等为CIPN的主要临床表现。在出现CIPN临床症状之前,通常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振幅和传导速度降低,而运动神经动作电位的振幅和传导速度正常或仅出现轻微改变。CIPN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女性)、年龄(老年)、生活习惯(吸烟史)、肿瘤类型(卵巢癌)、有基础疾病及联合应用有神经毒性药物有关。化疗累积剂量越大,给药间隔时间越短,CIPN发生率越高。目前尚无有效药物预防CIPN发生,度洛西汀是唯一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用于治疗CIPN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疗法 周围神经损伤
原文传递
三维腹腔镜与二维腹腔镜应用于C1型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赵丹 李萍萍 +2 位作者 王亚婷 舒桐 李斌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3-178,共6页
目的比较三维(3D)腹腔镜与二维(2D)腹腔镜应用于子宫颈癌C1型子宫广泛性切除术(C1-LRH)的手术效果和手术医师的操作感受。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7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接受C1-LRH手术的子宫颈癌患者共101... 目的比较三维(3D)腹腔镜与二维(2D)腹腔镜应用于子宫颈癌C1型子宫广泛性切除术(C1-LRH)的手术效果和手术医师的操作感受。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7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接受C1-LRH手术的子宫颈癌患者共101例,其中42例采用3D腹腔镜(包括一代3D和二代3D)行C1-LRH者为研究组,59例常规采用2D腹腔镜行C1-LRH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两组子宫颈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手术医师的操作感受进行比较。结果(1)手术效果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分别为(192±54)、(221±54)min]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2±88)、(167±117)ml]明显减少、下腹下神经丛(IHP)膀胱支的术中识别率[分别为86%(36/42)、66%(39/59)]明显升高(P均<0.05);而两组间淋巴结切除数、副损伤发生率、术后感染率、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评价远期膀胱排尿功能,研究组39例、对照组53例患者完成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13%(5/39)的患者发生远期膀胱排尿功能障碍,低于对照组的21%(11/53),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0,P=0.322)。(2)手术医师不良反应率的比较:本研究共调研参与手术的医师251人次,一代3D、二代3D、2D腹腔镜的手术医师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0.4%(10/49)、6.9%(6/87)及3.5%(4/115),一代3D腹腔镜的手术医师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二代3D(χ^2=5.463,P=0.019)和2D腹腔镜(χ^2=12.475,P<0.01),而二代3D与2D腹腔镜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χ^2=1.208,P=0.272)。结论3D腹腔镜有利于C1-LRH的术中盆腔自主神经的保留,且手术质量较2D腹腔镜提高。采用二代3D腹腔镜设备可以克服手术医师的不良反应,其应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腹腔镜检査 妇科外科手术 自主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实施精准医学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6
9
作者 武爱文 季加孚 《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2015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年初提出"精准医学"项目。随着对"精准医学"解读的逐步深入,精准医学在临床科研领域的内涵不断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与个体化整合,对医学的认知得以从时间-空间-对象三个维度拓展。近年来,基因技...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年初提出"精准医学"项目。随着对"精准医学"解读的逐步深入,精准医学在临床科研领域的内涵不断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与个体化整合,对医学的认知得以从时间-空间-对象三个维度拓展。近年来,基因技术推动了肿瘤治疗的进步,基因及分子分型让我们对肿瘤有了全新的理解,靶向药物的应用开启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恶性肿瘤(胰腺癌,肝癌,肺癌等)患者的生存仍很不乐观。精准医学理念带来了疾病分类体系的变革,也为疑难杂症和特殊遗传病的诊治带来曙光,测序及基因分析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信息,促进了新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现阶段精准医学的实践面临诸多挑战,现行的指南和规范都是基于人群的数据,而在个体化基础上的精准医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医学 个体化医疗 基因测序
原文传递
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微小RNA-21方法的建立及对乳腺癌诊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雪峰 徐建军 张青云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20-925,共6页
目的 建立一种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21方法,并初步探讨其对乳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Trizol试剂提取血清总RNA.用茎环引物将miR-16(作为miR-21内参基因)与miR-21分别逆转录成相应cDNA.再用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R... 目的 建立一种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21方法,并初步探讨其对乳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Trizol试剂提取血清总RNA.用茎环引物将miR-16(作为miR-21内参基因)与miR-21分别逆转录成相应cDNA.再用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RT-PCR对cDNA进行扩增、检测.然后,通过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分析试验的准确性;通过熔解曲线评价试验的特异性;通过标准曲线的R2评估试验的精确性;通过批内和批间差异计算试验的稳定性.另外,用自建方法检测33例乳腺癌患者、18例乳腺良性疾病和49名健康人群血清miR-21和miR-16水平,并根据乳腺癌组与健康对照组中miR-21相对表达量确定临界值,以评价其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通过PCR退火与延伸在温度和时间上的优化,本试验所建立方法SNR≥99.36%;熔解曲线为单峰;标准曲线R3=0.994 8;批内CV< 1.5%,批间CV< 4%.以miR-16为内参,用自建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乳腺癌组、良性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miR-2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83±18.18、20.86±10.11和9.33±4.44,经Kruskal Wallis检验,3组间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2,P<0.001),且健康对照组与乳腺癌组、健康对照组与良性疾病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8、-4.42,P均≤0.01),而乳腺癌组与良性疾病组血清miR-21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P=0.608).以miR-21相对表达量18.32为临界值,其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为51.5%(17/33),特异度为93.9%(46/49).结论 建立了一种较敏感、特异、稳定的SYBR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21方法,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可能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微小RNAS 乳腺肿瘤
原文传递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不同侵袭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表达中的差异
11
作者 赵桂梅 张青云 +2 位作者 刘俊泽 王雅明 徐建军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39-943,共5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在3种乳腺癌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性及其意义。方法分别用逆转录(RT)-PCR、荧光定量(FQ)-PCR、免疫印迹法(WB)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3个细胞系(乳腺...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在3种乳腺癌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性及其意义。方法分别用逆转录(RT)-PCR、荧光定量(FQ)-PCR、免疫印迹法(WB)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3个细胞系(乳腺癌低度侵袭转移细胞系MCF7、中度侵袭转移细胞系MDA231和高度转移细胞系BICR-H1)中uPA在mRNA、蛋白水平的差异表达。结果经RT-PCR检测uPA结果显示,内参基因GAPDH在3种细胞系MCF7,MDA231,BICR—H1中的表达量相近,uPA基因在细胞系MCF7,BICR—H1中的表达未被检出,在MDA231细胞系中的表达有明显的227bp条带;经FQ-PCR检测uPA基因结果显示,细胞系MDA231中uPA基因的交叉点值(CrossPoint,Cp值)为31.51,在细胞系BICR—H1和MCF7中uPA基因的cp值相近,分别为36.93和36.73;WB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蛋白水平检测显示,uPA蛋自在乳腺癌3个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为BICR—HI〉MDA231〉MCF7(增强化学发光的灰度比为4.7:3.15:1)。结论乳腺癌细胞系中uPA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相关,检测uPA蛋白水平有可能成为今后乳腺癌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印迹法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