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0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技术在化学化工上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玉婷 周英 +1 位作者 尹大伟 宴会新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05-508,共4页
近年来微波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概述了微波技术在有机合成、材料合成、样品分析、废水处理等领域的研究状况。研究表明,微波技术具有加热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和环境效益好等特点。最后讨论了微波技术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微波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概述了微波技术在有机合成、材料合成、样品分析、废水处理等领域的研究状况。研究表明,微波技术具有加热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和环境效益好等特点。最后讨论了微波技术的研究方向及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技术 应用 有机合成 材料合成
下载PDF
芳纶表面化学改性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素风 刘文 张美云 《合成纤维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51,共4页
概述了芳纶表面化学改性的方法。从芳纶分子结构的特点出发,论述了芳纶表面化学刻蚀及化学接枝等化学改性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效果;详述了基于芳纶结构中苯环上的硝化还原反应、氯磺化反应和酰胺基上的水解反应、氢取代反应、金属化... 概述了芳纶表面化学改性的方法。从芳纶分子结构的特点出发,论述了芳纶表面化学刻蚀及化学接枝等化学改性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效果;详述了基于芳纶结构中苯环上的硝化还原反应、氯磺化反应和酰胺基上的水解反应、氢取代反应、金属化反应等的反应原理及应用效果。指出多种化学改性技术的交叉应用将成为芳纶表面化学改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 表面改性 化学改性 刻蚀 接枝
下载PDF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霍小平 李仲谨 刘存海 《广东化工》 CAS 2012年第9期22-22,7,共2页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是设计研究没有或尽可能少的环境负作用的无害化学,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文章结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对无机化学实验进行了系统的绿色化研究,对部分污染较大的传统实验进行无害...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是设计研究没有或尽可能少的环境负作用的无害化学,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文章结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对无机化学实验进行了系统的绿色化研究,对部分污染较大的传统实验进行无害化改造,很大程度实现了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化学 绿色化学 绿色化实验 教学
下载PDF
聚酰胺-胺(PAMAM)在轻化工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学川 秦媛媛 王海军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8-181,共4页
聚酰胺-胺(PAMAM)树枝状大分子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成为聚合物材料的热点领域之一。阐述了末端基团为氨基、羟基和羧基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以及目前对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常见的改性途径,如封端改性、表面接枝... 聚酰胺-胺(PAMAM)树枝状大分子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成为聚合物材料的热点领域之一。阐述了末端基团为氨基、羟基和羧基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以及目前对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常见的改性途径,如封端改性、表面接枝改性、共混及交联。详细介绍了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在皮革、造纸和织物染色及整理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指出合成分子尺寸完全可控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并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大分子 聚酰胺-胺 废水处理 织物整理
下载PDF
三叶木通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24
5
作者 郭林新 马养民 +2 位作者 乔珂 李梦云 王娜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8-342,共5页
目的研究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az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DPPH法筛选三叶木通95%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部位,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再评... 目的研究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az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DPPH法筛选三叶木通95%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部位,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再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活性最显著,从中分离出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6,7,10-三羟基-8-十八烯酸(2)、正三十四烷(3)、2,6-二氧甲基-1,4-苯醌(4)、β-谷甾醇(5)、香草酸(6)、咖啡酸(7)、秦皮乙素(8)。化合物7和8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IC50分别为14.939μg/m L和15.631μg/m L。结论化合物3、4、6为首次从木通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而且化合物7和8抗氧化活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木通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分离鉴定 DPPH
下载PDF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栾崇林 李铭杰 +2 位作者 李仲谨 苏秀霞 蒋晓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3-358,370,共7页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能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在环境监测、药物检测、农药残留检测等诸多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制备中功能单体的选择、敏感膜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传感器的类型,...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能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在环境监测、药物检测、农药残留检测等诸多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制备中功能单体的选择、敏感膜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传感器的类型,分析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电化学传感器 目标分子
下载PDF
瓜尔胶压裂返排液回用技术在气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隋明炜 沈一丁 +1 位作者 赖小娟 卫颖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67,共4页
储层改造规模的加大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压裂返排液的重复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据硼酸根离子的水解、络合反应机理,加入配位体PWT-2调节瓜尓胶压裂液返排液处理水(简称处理水)中硼酸根离子的有效含量,保持处理水中瓜尓胶压裂液的... 储层改造规模的加大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压裂返排液的重复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据硼酸根离子的水解、络合反应机理,加入配位体PWT-2调节瓜尓胶压裂液返排液处理水(简称处理水)中硼酸根离子的有效含量,保持处理水中瓜尓胶压裂液的基液黏度及交联延迟时间与清水配置的一致,基液黏度约28~32 m Pa·s,交联延迟时间为75~150 s。通过加入缓冲剂HC-J调节瓜尓胶压裂液p H约为10.0,控制体系硼离子的有效浓度,降低多价阳离子的含量;将处理水与现场清水按照体积比2∶1的比例配置瓜尓胶压裂液,提高体系的耐温性能;稀释后配置的瓜尓胶压裂液在110℃剪切120 min,黏度保持250 m Pa·s以上,若加入胶囊破胶剂剪切50 min后黏度可降低至40 m Pa·s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压裂返排液 水质分析 破胶性能 有机硼 瓜尓胶
下载PDF
太白七药窝儿七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马养民 郑敬海 +1 位作者 刘建军 康永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19781-19782,共2页
[目的]研究太白山窝儿七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从太白山窝儿七中提取的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窝儿七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 [目的]研究太白山窝儿七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从太白山窝儿七中提取的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窝儿七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鬼臼毒素、鬼臼毒酮、山奈酚、山荷叶素、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结论]首次从窝儿七中分离出β-谷甾醇和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窝儿七(CHINESE UMBRELLALEAF RHIZOME AND ROOT) 木脂素 黄酮 甾醇
下载PDF
水杨梅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被引量:9
9
作者 张鑫 马养民 +2 位作者 王冬梅 刘建军 康永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4-127,共4页
通过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方法,从水杨梅植物全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出5种化合物,其结构经波谱分析和化学分析,鉴定为山奈酚(1)、槲皮素(2)、山奈酚-3-O-葡萄糖苷(3)、槲皮素-3-O-葡萄糖苷(4)、胡萝卜苷(5)。其中... 通过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方法,从水杨梅植物全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出5种化合物,其结构经波谱分析和化学分析,鉴定为山奈酚(1)、槲皮素(2)、山奈酚-3-O-葡萄糖苷(3)、槲皮素-3-O-葡萄糖苷(4)、胡萝卜苷(5)。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梅 化学成分 黄酮 甾体
下载PDF
PBS不同化学结构共聚物的性能 被引量:18
10
作者 田小艳 张敏 +2 位作者 王蕾 张国宏 邱建辉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30,共4页
采用改变原料的组分合成不同化学结构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改性共聚物:聚丁二酸丁二醇/己二酸丁二醇酯(PBS-co-B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BS-co-E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己二醇酯(PBS-co-HS),利用FT-IR和1H-NM... 采用改变原料的组分合成不同化学结构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改性共聚物:聚丁二酸丁二醇/己二酸丁二醇酯(PBS-co-B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BS-co-E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己二醇酯(PBS-co-HS),利用FT-IR和1H-NMR表征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并对共聚物的结构与物理性能、降解性能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共聚物的结晶度、熔点较其均聚物有所降低;但所有共聚物的断裂伸长率都有所提高。热分析结果表明:PBS-co-HS热性能有所提高,PBS-co-BA和PBS-co-ES有所下降。堆肥降解实验表明:所有共聚物的降解性都比均聚物有显著提高,其降解速度大小顺序为:PBS-co-BA>PBS-co-HS>PBS-co-ES>PBS,PBS-co-HS是综合性能最优良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共聚改性 热性能 降解性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白檀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宁辉 马养民 +2 位作者 康永祥 石钰 田从丽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624-2626,共3页
目的研究太白山地区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结合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白檀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 目的研究太白山地区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结合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白檀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豆甾醇(1)、蒲公英赛醇(2)、19-α-羟基-3-O-乙酰熊果酸(3)、熊果酸(4)、3-氧代-19α,23,24-三羟基熊果-12-烯-28-酸(5)、正三十碳酸(6)和胡萝卜苷(7)。结论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3,5,6和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檀 化学成分 三萜 甾体 结构鉴定
下载PDF
葡萄糖醛酸内酯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祥 赵倩 +2 位作者 张青 王兰 房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1-154,共4页
为了解决葡萄糖醛酸内酯传统生产工艺中的污染问题,该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氧化淀粉的羧基含量为评价指标,以SEM、IR、XRD等为主要测试手段,采用超声波预处理、芬顿试剂氧化技术,研究超声化反应、芬顿试剂对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为了解决葡萄糖醛酸内酯传统生产工艺中的污染问题,该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氧化淀粉的羧基含量为评价指标,以SEM、IR、XRD等为主要测试手段,采用超声波预处理、芬顿试剂氧化技术,研究超声化反应、芬顿试剂对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经超声波预处理的玉米淀粉表面出现裂纹甚至小孔,淀粉特征吸收峰的强度下降,峰面变宽,结晶度下降,氧化淀粉羧基含量比未经超声处理的氧化淀粉的羧基含量提高了39.6%。在pH值为10,催化剂加量0.4%,H2O2加量9%,反应温度55℃~58℃,反应时间3h条件下,可制得羧基含量为0.121%的氧化淀粉。替代了葡萄糖醛酸内酯生产过程中的硝酸氧化淀粉的工艺,该技术为葡醛酸内酯的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淀粉 超声波 芬顿试剂 羧基
下载PDF
文冠果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马养民 王佩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50-1753,共4页
目的:本试验对文冠果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了扩展药用部位及寻求新药源。方法:利用硅胶和SephadexLH-20等柱色谱分离化合物,通过其理化性质和UV、IR、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别从文冠果叶的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 目的:本试验对文冠果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了扩展药用部位及寻求新药源。方法:利用硅胶和SephadexLH-20等柱色谱分离化合物,通过其理化性质和UV、IR、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别从文冠果叶的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种黄酮类化合物和2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并鉴定为:杨梅树皮苷(1)、槲皮素-3-O-鼠李糖苷(2)、芦丁(3)、7-羟基香豆素(4)、秦皮素(5)。结论:化合物(2)是首次从文冠果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3)、(4)、(5)是首次从文冠果叶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杨梅树皮苷 槲皮素-3—O-鼠李糖苷 芦丁 7-羟基香豆素 秦皮素
下载PDF
老鹳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程小伟 马养民 +1 位作者 康永祥 贾强强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0-392,共3页
目的研究太白山地区老鹳草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老鹳草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没食子... 目的研究太白山地区老鹳草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老鹳草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没食子酸乙酯(2)、水杨酸(3)、短叶苏木酚酸乙酯(4)、没食子酸(5)、山奈酚-7-O-α-L-鼠李糖苷(6)。结论化合物2,3和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鹳草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下载PDF
水蓼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梦云 马养民 +1 位作者 乔珂 郭林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9-773,共5页
目的研究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重结晶,对水蓼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得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 目的研究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重结晶,对水蓼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得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aniba dimer A(2)、琥珀酸(3)、槲皮素(4)、没食子酸(5)、胡萝卜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半乳糖苷(9)、山柰酚-3-O-β-半乳糖苷(10)、豆甾-4-烯-3β,6a-二醇(11)、富马酸(12)、鞣花酸(13)。结论化合物11和12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10、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蓼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下载PDF
胺菊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6
16
作者 栾崇林 李铭杰 +2 位作者 李仲谨 苏秀霞 蒋晓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85-888,893,共5页
以邻氨基酚(OAP)为单体,胺菊酯为印迹分子,采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上电化学聚合制备了胺菊酯分子印迹敏感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电化学方法对该印迹传感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分子印迹传感器敏感膜洗脱前和洗脱后在形貌... 以邻氨基酚(OAP)为单体,胺菊酯为印迹分子,采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上电化学聚合制备了胺菊酯分子印迹敏感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电化学方法对该印迹传感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分子印迹传感器敏感膜洗脱前和洗脱后在形貌结构和电化学特性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以铁氰化钾为电化学探针,利用差分脉冲法(DPV)研究了传感器的响应性能,胺菊酯浓度在10.0~100nmol·L^(-1)范围内,传感器峰电流变化(△i)与胺菊酯浓度c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5.8nmol·L^(-1)该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为10min,测定相对标准偏差(n=7)为2.76%,回收率在96.0%~103.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邻氨基酚 胺菊酯 电化学传感器
下载PDF
化学合成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7
作者 田小艳 张敏 +2 位作者 张恺 高传东 邱建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共3页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各种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对其合成方法、降解原理、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旨在为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发展作铺垫。
关键词 生物降解 聚酯 聚酰胺酯 聚醚酯 聚氨酯
下载PDF
太白七药红毛七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马养民 邢华 +1 位作者 刘建军 康永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期745-747,共3页
[目的]研究太白七药红毛七的化学成分,为其药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毛七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 [目的]研究太白七药红毛七的化学成分,为其药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毛七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离得到9个纯品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Ⅰ)、α-菠菜甾醇(Ⅱ)、α-菠甾醇-β-D-葡萄糖苷(Ⅲ)、β-豆甾醇(Ⅳ)、16α,23,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Ⅴ)、16α-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Ⅵ)、常春藤皂苷元-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Ⅶ)、葳严仙皂苷元-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Ⅷ)、常春藤皂苷元-3-O-β-D-葡萄吡喃糖-(1→2)-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Ⅸ);化合物Ⅰ、Ⅱ、Ⅲ、Ⅴ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研究太白七药红毛七的化学成分,为太白山产红毛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毛七(ROOT OF BLUE COHOSH) 化学成分 甾醇 糖苷
下载PDF
R基团搜索技术用于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 被引量:5
19
作者 仝建波 白敏 +1 位作者 赵翔 常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2,共5页
本文采用基于R基团搜索技术的Topomer CoMFA方法对41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分析。所得优化模型的拟合、交互验证及外部验证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859和0.945。采用Topomer Sea... 本文采用基于R基团搜索技术的Topomer CoMFA方法对41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分析。所得优化模型的拟合、交互验证及外部验证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859和0.945。采用Topomer Search技术对ZINC数据库进行R基团的虚拟筛选,得到R贡献高的基团,以活性最高的13号分子为模板进行过滤得到1个Ra基团和20个Rb基团。并以此设计得到20个新化合物分子,其中有19个化合物的预测活性值高于13号分子。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Topomer CoMFA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基于R基团的Topomer Search技术可以有效筛选并设计出新的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为抗艾滋病新药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酶抑制剂 TopomerCoMFA 定量构效关系 Topomer Search 新药设计
下载PDF
防风内生真菌DL02次生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秀芳 吴妍 +2 位作者 屈子睿 马养民 曹晓晖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5-1328,共4页
目的研究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内生真菌DL02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防风发酵物的乙酸乙酯、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 目的研究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内生真菌DL02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防风发酵物的乙酸乙酯、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其抗真菌、抗细菌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曲酸(2)、豆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3)、尿嘧啶(4)、尿囊素(5)、赤藓醇(6)、腺嘌呤核苷(7)。化合物4对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 31.3μg/m L。结论化合物2~5、7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 内生真菌 代谢产物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真菌活性 抗细菌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