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数字赋能到生态构建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创新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越明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3,共5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党和国家在文化治理领域的创新举措,核心内容是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增强群众凝聚力、社会动员力助力基层治理。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出现了从...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党和国家在文化治理领域的创新举措,核心内容是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增强群众凝聚力、社会动员力助力基层治理。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出现了从层级化到多中心化的组织模式变化,从固定态到片段态的文化活动形态变化,从派遣制到撮合制的供需关系变化,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的评价机制变化。本文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新特征、新变化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管理工具(平台)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多元文化供给与个性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志愿服务 数字化
下载PDF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与中国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藤依舒 杨越明 +1 位作者 袁媛 李晗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4-119,85,共7页
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10个相关国家的跨国实证调研,探究外国青年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并提出对应的研究策略。通过对3134个样本的调查发现,在中国文化内容接触形式方面,来中国旅游、和中国人交朋友、参加中国节事活... 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10个相关国家的跨国实证调研,探究外国青年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并提出对应的研究策略。通过对3134个样本的调查发现,在中国文化内容接触形式方面,来中国旅游、和中国人交朋友、参加中国节事活动是外国青年愿意接触中国的类型。在文化认知渠道方面,信息社会的崛起使互联网成为外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重要信息通道,同时人际网络对文化传播的促进效应显著。"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在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发展前提下,更需要文化包容来促进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外国青年 中国文化认知 文化国际传播
下载PDF
中国文化国际表达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路径——国外民众在北京节事活动中的参与感与获得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媛 《新闻传播》 2020年第3期6-7,共2页
节事活动能够提升北京文化影响力与辐射力,推动北京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对于北京构建全国文化中心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北京节事活动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其发展路径认为当前北京的节事活动需要完善市场化运作方式,创... 节事活动能够提升北京文化影响力与辐射力,推动北京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对于北京构建全国文化中心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北京节事活动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其发展路径认为当前北京的节事活动需要完善市场化运作方式,创新活动模式,从而提升国外民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事活动 北京 国外民众 获得感 参与感
下载PDF
中小博物馆的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
4
作者 杨越明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96-101,共6页
当前,国内博物馆在空间扩容、内容创新、服务拓展方面主动作为,加之公众对文明起源、国潮审美、文博文创消费兴趣的日益增长,共同推动了线上线下“博物馆热”的兴起。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博物馆发展仍面临一些难题。鉴于中小博... 当前,国内博物馆在空间扩容、内容创新、服务拓展方面主动作为,加之公众对文明起源、国潮审美、文博文创消费兴趣的日益增长,共同推动了线上线下“博物馆热”的兴起。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博物馆发展仍面临一些难题。鉴于中小博物馆在运营主体、藏品资源及主题等方面的多样性及差异性,如何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关乎博物馆生态发展全局的关键问题。中小博物馆虽在藏品总量上难以匹敌大型博物馆,但却可以在“小而美”“小而专”“小而活”方面深耕细作。参与性、体验性、共享性等是未来中小博物馆实现“破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博物馆 数字技术 创新驱动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地方国际传播的叙事策略和议题表达
5
作者 杨越明 《对外传播》 CSSCI 2024年第11期14-18,共5页
为加速形成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全球影响力,我国需在“国家—地方—民间”构成的级差配置优化与叙事策略的统合综效方面进行突破。地方国际传播作为其中重要一环,需在生态位视角下寻求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对于地方独特资源的创造性使用,... 为加速形成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全球影响力,我国需在“国家—地方—民间”构成的级差配置优化与叙事策略的统合综效方面进行突破。地方国际传播作为其中重要一环,需在生态位视角下寻求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对于地方独特资源的创造性使用,对于国外受众接受偏好的迎合与突破,与旅游、影视、游戏等新兴业态的协同都对地方传播中心生态位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在叙事策略选择上,地方国际传播需要做好三对跨文化叙事策略的选择与平衡,即符号叙事与价值叙事、硬核叙事与柔性叙事、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让叙事内容与方式上增强与国家主流媒体、民众自媒体的国际传播的区隔性特征。在地方国际传播的议题表达上,应在以在地化传播素材基础上注重全球化表达,进而搭上生态与自然、自足与健康、信任与尊重、合作与共创等四组全球热门议题的传播快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国际传播 生态位 叙事策略 全球议题
下载PDF
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与产业激活——第三届文化创新国际论坛会议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袁媛 藤依舒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4-154,共1页
2015年6月6日,第三届文化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本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承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单位联合支... 2015年6月6日,第三届文化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本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承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单位联合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主持了论坛。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张慧光为论坛致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经济 国家外国专家局 会议综述 文化资产 工程研究院 陈光巨 首都文化 学术会堂 创新开发 联合支持
下载PDF
十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与偏好研究——《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系列报告之一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越明 藤依舒 《对外传播》 2017年第4期36-38,共3页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jng International(SSI),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共计三个月的周期,开展了第二...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jng International(SSI),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共计三个月的周期,开展了第二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认知 外国人 文化符号 调查 民众 列报 偏好
下载PDF
十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接触意愿与渠道研究——《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系列报告之二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越明 藤依舒 《对外传播》 2017年第5期30-33,共4页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SSI),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共计三个月的周期,开展了第二...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SSI),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共计三个月的周期,开展了第二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认知 外国人 调查 民众 列报 十国 北京师范大学
下载PDF
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于丹 《前线》 CSSCI 2019年第8期61-63,共3页
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明确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发展方向,这是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的重要环节。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以世界文化中心城市为参照,以能力建设为发力点,确定了以文化资源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涵育力... 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明确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发展方向,这是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的重要环节。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以世界文化中心城市为参照,以能力建设为发力点,确定了以文化资源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涵育力、文化凝聚力为核心指标的评估体系。这项研究旨在帮助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主体通过这一框架对标国际标准,结合发展实情确定达标路径,以指标化评估促进首都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文化中心 核心指标体系 能力建设 五大核心指标
下载PDF
十国民众对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偏好研究——《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系列报告之三 被引量:2
10
作者 藤依舒 杨越明 《对外传播》 2017年第6期20-23,共4页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SSI),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共计三个月的周期,开展了第二...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SSI),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共计三个月的周期,开展了第二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认知 文化产品 外国人 文化活动 调查 民众 列报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文献基础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玲 王立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31-138,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其在当代的传播与细分领域的文史哲学术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普通社会大众的体验为前提和落脚点,需要从总体上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和价值逻辑,了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传统经...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其在当代的传播与细分领域的文史哲学术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普通社会大众的体验为前提和落脚点,需要从总体上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和价值逻辑,了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传统经典或传统典籍的历史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建立在与当代最接近的时代,尤其要注意到与当代最接近的传统生活方式,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形成更多的共同价值,进而取得最好的效果,这需要明确地区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传统经典与作为传统经典基础的早期文化典籍,并兼顾作为价值基础的传统儒家经典与直接影响社会大众思想的民间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传播 经典 典籍 价值
下载PDF
北京文化符号的传播实践及价值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玲 安利利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第7期70-75,共6页
文化符号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价值、观念传播载体,凝聚了城市文化记忆,传承城市文化精神,给予人们对文化认知最直观的感受。文化符号对于一个城市的功能,就如人的性格和气质,给枯燥的躯体赋予灵气,这样一来,构建城市文化符号就有了特殊... 文化符号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价值、观念传播载体,凝聚了城市文化记忆,传承城市文化精神,给予人们对文化认知最直观的感受。文化符号对于一个城市的功能,就如人的性格和气质,给枯燥的躯体赋予灵气,这样一来,构建城市文化符号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文化符号已经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开始了最初的实践与探索。但是,从价值提炼、编码方式、表征实现等从粗放形态走向精致化的建构路径仍需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文化符号 文化传播 价值表征
下载PDF
风险感知与网络舆情的微博传播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媛 严宇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8-163,共6页
当下中国社会争议性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与争论。为了及时把握舆论走向,尽量降低产生争议性事件的风险,需要对事件的舆论热度和导向进行预测。基于风险感知的心理测量学派理论,结合微博舆情数据统计,使用信息传播模型的计算方... 当下中国社会争议性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与争论。为了及时把握舆论走向,尽量降低产生争议性事件的风险,需要对事件的舆论热度和导向进行预测。基于风险感知的心理测量学派理论,结合微博舆情数据统计,使用信息传播模型的计算方法为争议性科技事件建立信息传播模型,并以"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事件为实际对照样本作为模型的参照。本模型建立在风险感知的基础上,在已知某一事件的风险值及传播环境的条件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事件传播情况,为相关方面及时进行舆论干预争取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感知 信息传播模型 风险传播 基因编辑 舆情分析
下载PDF
汉字是中国文化有效对外传播的载体——第一届“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的举办与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海峰 《对外传播》 2016年第12期62-64,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宣传要创新形式,找到人们喜闻乐见而又能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宣传要创新形式,找到人们喜闻乐见而又能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载体来进行推广,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字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与思想。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大赛 中国文化 对外宣传 文化特征 中国故事 思想工作会议 作品征集 中国声音 于丹 时尚风格
下载PDF
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与印象研究——《2017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系列报告之一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杨越明 藤依舒 《对外传播》 2018年第8期50-53,共4页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为了让相关问题分析更为聚...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为了让相关问题分析更为聚焦,课题组将调研报告分解为中国文化符号认知与印象、中国文化接触意愿与渠道、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偏好三个分主题进行数据呈现。此文为系列报告的第一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认知 文化符号 外国人 调研 列报 印象 民众
下载PDF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从动能转化到势能提升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越明 《对外传播》 2019年第9期14-17,共4页
如何将文化“走出去”行为转化为文化“走进去”的实效,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借用物理学上的动能与势能理论,只有通过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关系建设,以及基于国内外受众文化接受心理的关系建构,“走出去”的动能... 如何将文化“走出去”行为转化为文化“走进去”的实效,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借用物理学上的动能与势能理论,只有通过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关系建设,以及基于国内外受众文化接受心理的关系建构,“走出去”的动能才能逐渐转化为“走进去”的整体势能。针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需求侧的三大难点,即“符号传播与价值观传播”、“创意传播与深度传播”、“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应运用比较思维、创意思维、长尾思维来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磁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动势能转换力,从而突破长期外宣工作的思维定势,以柔性力量促进文化交流、价值认同、理解互通,推动中国智慧在国际平台上实现更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思维 行为转化 外宣工作 文化交流 弹性势能 关系建构 符号传播 共同难题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思考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越明 《对外传播》 2020年第8期14-17,共4页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文化生态已然造成重创。国际航线的限流使得各国间文化交流活动锐减,强调场景与氛围的多元文化体验难以实现。人际隔离的措施使得各国文化场所及设施被迫关闭,电影、演出、展览等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之路更为艰难。当然...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文化生态已然造成重创。国际航线的限流使得各国间文化交流活动锐减,强调场景与氛围的多元文化体验难以实现。人际隔离的措施使得各国文化场所及设施被迫关闭,电影、演出、展览等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之路更为艰难。当然,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数字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释上述基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传播物理空间壁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场所 文化交流活动 物理空间 多元文化 走出国门 文化国际传播 人际隔离 疫情
下载PDF
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接触渠道与意愿研究——《2017年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系列报告之二 被引量:6
18
作者 藤依舒 杨越明 《对外传播》 2018年第9期45-47,共3页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认知 外国人 调研 民众 列报 国外 北京师范大学
下载PDF
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偏好研究——《2017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系列报告之三 被引量:3
19
作者 藤依舒 杨越明 《对外传播》 2018年第10期43-45,共3页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为了让相关问题分析更...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为了让相关问题分析更为聚焦,课题组将调研报告分解为中国文化符号认知与偏好、中国文化接触意愿与渠道、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偏好三个分主题进行数据呈现。此文为系列报告的第三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认知 文化产品 文化活动 外国人 调研 偏好 列报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类电视节目如何实现精准传播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媛 《对外传播》 2021年第9期21-25,共5页
近一个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文化交流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通过优质的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国际传播策略的"软路径",也是贯彻精准化传播要求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以展示和弘扬中... 近一个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文化交流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通过优质的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国际传播策略的"软路径",也是贯彻精准化传播要求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以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电视节目风靡荧屏,在国家和民族形象塑造、社会现实呈现、文化价值传达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作为国家级电视媒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跨文化传播节目的创新与传播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互鉴。通过模式创新与技术迭代的外化形式丰富场景与氛围的体验,以尊重文化差异为基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精准传播的最大同心圆,在多元共生的文明交集中消解文化成见,实现有效链接,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传播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节目创新 节目模式 精准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