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在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韩效林 张小毅 +2 位作者 李敬东 王婉玲 杨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B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我院共收入初次确诊为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患者57例,其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7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40例,... 目的:探讨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B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我院共收入初次确诊为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患者57例,其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7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40例,另有30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记为A、B、C组。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患者外周血BLyS水平,化疗后再次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B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BLyS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化疗后所有患者体内的BLy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DLBCL、FL患者外周血BLyS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B-NHL(P<0.05),Ⅲ-Ⅳ期B-NHL患者外周血BLyS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B-NHL患者(P<0.05)。结论: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BLyS表达显著升高,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和不同分期的B-NHL患者体内表达水平不同,提示临床上通过检测患者体内BLyS表达水平,对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分期及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 血液病
下载PDF
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韩效林 李敬东 +2 位作者 王婉玲 杨翠 李志英 《癌症进展》 2017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VAD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沙利度胺进行治疗。...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VAD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个周期后免疫功能、骨髓瘤细胞、β_2-微球蛋白、M蛋白、血红蛋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的CD4+CD25+、IL-6、TGF-β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INF-γ/IL-10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的骨髓瘤细胞、β2-微球蛋白、M蛋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皮疹、感染、便秘、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采取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属于轻度型,患者均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VAD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1的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韩效林 李敬东 +2 位作者 王婉玲 杨翠 郜振兴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1(RIZ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MDS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MDS组),并选取同...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1(RIZ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MDS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MDS组),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BMC中RIZ1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RIZ1表达与MD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和MDS组受试者PBMC中RIZ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73±0.41和0.47±0.18,MDS组患者PBMC中RIZ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MDS组受试者PBMC中RIZ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32±0.36和0.35±0.22,MDS组患者PBMC中RIZ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IZ1蛋白表达与MDS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无关(P>0.05),而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及染色体核型有关(P<0.05)。结论 RIZ1在MDS患者PBMC中呈低水平表达,并与患者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WHO分型及染色体核型显著相关,这为MDS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抗坏血酸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上皮转分化 被引量:2
4
作者 韩效林 李敬东 +2 位作者 王婉玲 杨翠 李志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7,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抗坏血酸具有增强血管弹性、强化骨骼、抗氧化的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观察抗坏血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皮转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不同浓度(0,10,20,40μmol/L)抗坏血酸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光镜下... 背景:研究表明,抗坏血酸具有增强血管弹性、强化骨骼、抗氧化的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观察抗坏血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皮转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不同浓度(0,10,20,40μmol/L)抗坏血酸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光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变化,筛选出最适处理浓度和时间(40μmol/L抗坏血酸干预48 h),进一步Realtime PCR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皮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及间质相关分子snail1、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干性相关分子Oct4,Nanog,Sox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光镜下观察,抗坏血酸处理24 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开始由长梭形逐渐向形态较圆润的上皮细胞转化。随着抗坏血酸浓度的上调,形态学变化越显著。抗坏血酸处理48 h,光镜下约有90%以上的细胞出现以上变化;(2)抗坏血酸可通过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皮相关分子(N-钙黏蛋白,E-钙黏蛋白)并下调间质相关分子(snail1,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间质上皮转化;(3)抗坏血酸在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间质上皮转化的同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性(Oct4,Sox2,Nanog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抗坏血酸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上皮转化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韩效林 张小毅 李敬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4131-4133,共3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医院232例NHL患者(试验组)的临床资料和HAV、HBV、HCV感染情况,并于同期在符合入选标准的前提下随机抽取2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医院232例NHL患者(试验组)的临床资料和HAV、HBV、HCV感染情况,并于同期在符合入选标准的前提下随机抽取230例除肝癌外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与统计评价。结果 NHL组患者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两组患者甲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A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B、T细胞型NHL的HBsAg阳性率提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HL)显著高于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cell NHL)(P<0.05);B细胞型NHL的Anti-HBs、HBeAg、Anti-HBe和Anti-HBc阳性率分别18.82%、11.77%、21.77%、45.88%,与对照组的30.44%、5.65%、13.91%、33.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NHL患者尤其是B-cell NHL有较高的HBV感染率,HBV感染与B-cell NHL的早期发病有明显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非霍奇金淋巴瘤 B细胞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