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BL-CBL-PBL三轨联合教学模式在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灵秀 黄琰 +3 位作者 杨满 张媛 刘宪凯 吴隼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0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团队的学习(TBL)-基于案例的学习(C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三轨联合教学模式在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轮转的192名住培医师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6名。... 目的探讨基于团队的学习(TBL)-基于案例的学习(C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三轨联合教学模式在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轮转的192名住培医师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6名。试验组实施TBL-CBL-PBL三轨联合教学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的理论考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及教学查房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提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BL-CBL-PBL三轨联合教学模式在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基于团队的学习 基于案例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 血液科
下载PDF
循证医学联合个体化医学教育在血液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秀峰 李婷 +5 位作者 吕国庆 刘宪凯 郭燕 杨满 吴隼 黄琰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S02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联合个体化医学教育在血液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规培的2020级住院规范化培训医师141人为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联合个体化医学教育,将2019级在我院血...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联合个体化医学教育在血液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规培的2020级住院规范化培训医师141人为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联合个体化医学教育,将2019级在我院血液内科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138人设为历史对照组采取传统医学教育,两组对比理论考试成绩,并应用DREEM量表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结果。结果实验组、对照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87.32±7.11)、(82.14±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例分析、人文沟通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医学基础成绩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DREEM量表总分分别为(170.15±7.04)、(156.18±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对学习的知觉、对教师的知觉、对学术的知觉、对环境的知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医学联合个体化医学教育可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好的推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教育 个体化医学教育 血液内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并发医院感染15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莉华 吴隼 +3 位作者 黄琰 郭燕 武金日 贺立山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 142例患者处于...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 142例患者处于化学治疗后粒细胞缺乏及减少状态;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56.21%),其次为血液感染;病原菌中细菌感染占93.22%,真菌感染占6.78%;对革兰阴性杆菌较为敏感的药物为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对革兰阳性球菌较为敏感的药物为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对真菌较为敏感的药物为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细菌和真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粒细胞数目、年龄及住院时间为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化学治疗后粒细胞缺乏及减少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通过感染特点分析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化学治疗 医院感染 病原菌
下载PDF
2004~2010年某院血液科住院患者构成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青宜 葛桂敏 闫轶鹏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年第8期763-765,共3页
目的了解该院常见血液病的住院构成情况,为合理配置社会医疗资源、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早防早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01~2010-12在该院住院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7年间共入住初诊治患者为3 757例次。每年... 目的了解该院常见血液病的住院构成情况,为合理配置社会医疗资源、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早防早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01~2010-12在该院住院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7年间共入住初诊治患者为3 757例次。每年入住初诊治人数呈上升趋势。11类常见血液病中,前5位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AA)、巨幼细胞贫血。初诊治ITP、过敏性紫癜、缺铁性贫血(ID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淋巴瘤患者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骨髓瘤(MM)多见于老年患者,过敏性紫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AA以青少年居多,IDA在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增多,巨幼细胞贫血有青少年及老年两个发病高峰期。结论 2004~2010年间血液科初诊治人数逐年增多,各病种间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加强血液病的防治及宣教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流行病学 调查 构成分析
下载PDF
1:1带教在血液内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初步尝试
5
作者 卢淑芳 《中国民康医学》 2007年第10期391-391,共1页
目的:为了培养实习护士主动学习和加强自我动手能力。方法:在2000级临床实习教学中试用1:1带教法。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尤其是动手能力平均成绩显著增加(P<0.01)。结论:1:1带教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自... 目的:为了培养实习护士主动学习和加强自我动手能力。方法:在2000级临床实习教学中试用1:1带教法。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尤其是动手能力平均成绩显著增加(P<0.01)。结论:1:1带教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自学和主动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科学、正确地进行各种操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带教 临床医学 实习教学
下载PDF
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杨满 黄琰 +4 位作者 朱璐遥 张灵秀 字友梅 王秀峰 张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4-1419,共6页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评估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化疗近期疗效、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8.39%。病变部位在结外、NCCN-IPI中高危/高危、IPI中高危/高危、进展或复发时间<12个月是影响R/R DLBCL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危险因素(均P<0.05)。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为中性粒细胞减少(75.19%),其中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达52.71%。62例患者1年和2年OS率分别为48.51%和31.56%,中位OS时间为12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客观缓解[HR=0.080(95%CI:0.028-0.235)]是R/R DLBCL患者OS的保护性因素,NCCN-IPI中高危/高危[HR=4.828(95%CI:1.546-15.080)]是影响R/R 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可作为R/R DLBCL的有效治疗方案,NCCNIPI可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化疗后客观缓解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替尼 维奈托克 复发难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NCCN-IPI
下载PDF
以利妥昔单抗为主和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治疗方案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对比
7
作者 王秀峰 李婷 +6 位作者 字友梅 王莉华 刘宪凯 杨满 郭燕 吴隼 黄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400-404,共5页
目的 评价以利妥昔单抗为主和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治疗方案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48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以利妥昔单抗为主组(23例)和以硼替佐米为主组... 目的 评价以利妥昔单抗为主和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治疗方案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48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以利妥昔单抗为主组(23例)和以硼替佐米为主组(25例)。比较两组疾病有效率和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以利妥昔单抗为主和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利妥昔单抗为主较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PFS时间延长(P<0.05)。不良反应方面,以利妥昔单抗为主治疗方不良反应主要为血细胞减少和感染,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不良反应主要为周围神经损伤和消化道反应的便秘和腹泻。结论 利妥昔单抗和硼替佐米均可应用于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但两组优劣性各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硼替佐米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在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韩效林 张小毅 +2 位作者 李敬东 王婉玲 杨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B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我院共收入初次确诊为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患者57例,其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7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40例,... 目的:探讨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B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我院共收入初次确诊为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患者57例,其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7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40例,另有30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记为A、B、C组。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患者外周血BLyS水平,化疗后再次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B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BLyS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化疗后所有患者体内的BLy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DLBCL、FL患者外周血BLyS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B-NHL(P<0.05),Ⅲ-Ⅳ期B-NHL患者外周血BLyS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B-NHL患者(P<0.05)。结论: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BLyS表达显著升高,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和不同分期的B-NHL患者体内表达水平不同,提示临床上通过检测患者体内BLyS表达水平,对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分期及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 血液病
下载PDF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26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婉玲 陶义鹏 吴隼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1226-1227,共2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恶性血液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由于大剂量化疗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广泛应用,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 infection,IFI)罹患率逐渐增高。而IFI目前诊断手段匮乏,...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恶性血液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由于大剂量化疗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广泛应用,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 infection,IFI)罹患率逐渐增高。而IFI目前诊断手段匮乏,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血液病 真茵感染
下载PDF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效林 张小毅 李敬东 《中国医药》 2009年第3期234-234,共1页
化疗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此引起的骨髓抑制无法避免,如严重粒细胞缺乏及血小板减少症,后者可引起严重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以往通过不断地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但此种方法价格昂贵,且易产牛同种免疫反应或输血相关... 化疗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此引起的骨髓抑制无法避免,如严重粒细胞缺乏及血小板减少症,后者可引起严重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以往通过不断地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但此种方法价格昂贵,且易产牛同种免疫反应或输血相关性病毒或细菌感染。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于1990年被研究人员克隆并证实其对血小板的生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院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应用rhIL-11治疗非髓性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30例患者,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化疗 临床观察
下载PDF
维生素C片剂外用治疗血液病合并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敏 常红娟 卢淑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第11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维生素C片剂外用治疗血液病合并口腔溃疡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6月132例血液病合并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7例患者在常规口腔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洗必泰含漱,观察组75例在溃疡处加用维生素C... 目的:观察维生素C片剂外用治疗血液病合并口腔溃疡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6月132例血液病合并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7例患者在常规口腔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洗必泰含漱,观察组75例在溃疡处加用维生素C片剂粉末外敷治疗。结果:干预治疗10 d后,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溃疡治愈所需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C片剂外敷对血液病合并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较好,可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及治愈时间,且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低廉、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片剂 血液病 口腔溃疡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3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琰 韩效林 +1 位作者 王婉玲 贺立山 《医学新知》 CAS 2008年第6期361-362,共2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单用氟康唑有效率38.5%,单用伊曲康唑有效率70.8%,应用氟康唑无效改为伊曲康唑有效率66.7%,总有效...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单用氟康唑有效率38.5%,单用伊曲康唑有效率70.8%,应用氟康唑无效改为伊曲康唑有效率66.7%,总有效率59.5%。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害、呕吐、腹泻。结论针对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伊曲康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下载PDF
血液病家族新成员——易栓症 被引量:5
13
作者 贺立山 《医学新知》 CAS 2008年第3期129-132,共4页
易栓症(tromobophilia)一词于1965年由Egeberg在报道一个家族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时首先提出^[1],意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其成为遗传性抗凝功能缺陷的代名词,近些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生多与机体的止凝血机制异... 易栓症(tromobophilia)一词于1965年由Egeberg在报道一个家族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时首先提出^[1],意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其成为遗传性抗凝功能缺陷的代名词,近些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生多与机体的止凝血机制异常有关,故将其归类于血液病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易栓症
下载PDF
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7
14
作者 卢秀利 吴隼 +8 位作者 黄琰 李素霞 吕国庆 字有梅 张媛 郭燕 王莉华 武金日 贺立山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432-43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二者联合检测对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化学治疗后疑似感染的患者167例,检测血...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二者联合检测对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化学治疗后疑似感染的患者167例,检测血清PCT、hs-CRP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比较PCT、hs-CRP及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曲线下面积、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 PCT、hs-CRP及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0.719、0.819,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0%、67.6%、90.7%、65.8%、85.0%,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0.7%、57.2%、85.2%、35.6%、64.7%,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63.8%、86.4%、94.3%、40.5%、68.9%。PCT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优于hs-CRP(P<0.05)。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特异度高于PCT、hs-CRP(P<0.05);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灵敏度稍低于PCT、hs-CRP,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低于PCT(P<0.05),阳性预测值高于PCT(P<0.05);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高于hs-CRP(P<0.05)。结论 PCT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优于hsCRP;PCT联合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特异度优于二者单独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恶性血液病 化学治疗 感染
下载PDF
大剂量地塞米松对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莉华 张媛 +4 位作者 郭燕 字友梅 王秀峰 刘宪凯 黄琰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749-753,758,共6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每日l.0~1.5 mg·kg^(-1),分3次口服,连续服用3周;观察组患者给予醋酸地塞米松片口服,每次20 mg,每日早晚各1次,持续服用4 d,然后停药1周,再重复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中8例因疗效欠佳、症状恶化等原因退出,观察组中4例因疗效欠佳等原因退出。分别于治疗1周时、治疗结束时、治疗后2周,根据患者的血小板和临床表现评估临床疗效,依据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显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于治疗后1、2个月,根据患者的血小板和临床表现评估复发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2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3~5 mL,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亚群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D4^(+)CD25^(+)Treg细胞亚群水平对成人IT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1周时、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2周,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40.4%(21/52)、55.8%(29/52)、71.2%(37/52),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60.7%(34/56)、76.8%(43/56)、82.1%(46/56);治疗1周时及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459、5.359,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0,P>0.05)。治疗后1、2个月时,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6.9%(14/52)、48.1%(25/52),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16.1%(9/56)、21.4%(12/56);治疗后1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4,P>0.05);治疗后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502,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CD4^(+)CD25^(+)Treg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CD4^(+)CD25^(+)Tre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组和显效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显著高于无效组,完全缓解组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显著高于显效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r=0.562,P<0.05),与病程呈负相关(r=-0.379,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预测成人ITP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01(95%置信区间为0.699~0.903,P<0.05);以3.416%为截断值时,CD4^(+)CD25^(+)Treg预测成人ITP预后的敏感度为0.840,特异度为0.759,约登指数为0.599。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1.9%(21/52)、19.6%(11/56);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2.320,P<0.05)。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可有效改善成人ITP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CD4^(+)CD25^(+)Treg水平、增加免疫力有关;且CD4^(+)CD25^(+)Treg可作为预测成人ITP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地塞米松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全口服IBiR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秀峰 李婷 +5 位作者 字友梅 刘宪凯 杨满 吕国庆 吴隼 黄琰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3644-3648,共5页
目的:评价全口服IBiRD(伊沙佐米+克拉霉素+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对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01月0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IBiRD方案化疗的28例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 目的:评价全口服IBiRD(伊沙佐米+克拉霉素+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对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01月0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IBiRD方案化疗的28例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2周期后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并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治疗2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临床获益率78.6%,客观缓解率50.0%,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14.3%,部分缓解率35.7%,微小缓解率28.6%,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乏力、纳差、腹泻和血液学毒性。结论:全口服IBiRD方案是一种全有效的口服治疗复发难治性骨髓瘤的方案,且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D 克拉霉素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下载PDF
CD30、c-Myc及P53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7
作者 王小玲 何礼想 +2 位作者 王研 吕国庆 吴隼 《西部医学》 2023年第10期1494-1500,共7页
目的探讨CD30、c-Myc及P53蛋白在新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3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分析CD30、c-Myc及P53... 目的探讨CD30、c-Myc及P53蛋白在新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3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分析CD30、c-Myc及P53蛋白在新发DLBCL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并根据Hans分型将患者分为GCB组(17例)和non-GCB组(143例),分别分析c-Myc、BCL-2与CD30、P5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以0%为界值,则有50例(31%)新发DLBCL患者表达CD30阳性,20%为界值则有27例(17%)患者表达CD30阳性。CD30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 PS)评分≥2分患者比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患者比例及EB病毒阳性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阳性和阴性表达组患者的初诊时LDH升高患者比例、骨髓浸润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的表达在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on GCB组比较中,CD30阳性组(>20%)与阴性组相比具有更高的c-Myc表达率,余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30与c-Myc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与多种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相关,在判断其临床病理及预后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0 C-MYC P53 蛋白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比值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11
18
作者 韩效林 李敬东 +2 位作者 王婉玲 杨翠 郜振兴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485-488,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的比例,分析Treg/Th17比值变化在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MM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46例MM患者(...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的比例,分析Treg/Th17比值变化在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MM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46例MM患者(观察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检测,分析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例及Treg/Th17比值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骨髓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同时,对患者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GB)水平与Treg/Th17比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骨髓中Treg细胞比例为(3.89±1.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7±3.03)%(P<0.05);Th17细胞比例为(1.72±0.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1±0.11)%(P<0.05)。观察组患者骨髓中Treg/Th17比值为4.87±1.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7±4.17(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骨髓中IL-10和TGF-β水平显著下降,IL-17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MM患者骨髓中Treg/Th17比值与β_2-MG和LDH水平呈负相关(r=-0.681、-0.588,P<0.01),与ALB和HG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26、0.067,P>0.05)。结论 MM患者骨髓中Treg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0和TGF-β)水平下降,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6)水平升高,Treg/Th17比值下降,并且与MM患者的部分临床指标(β_2-MG和LDH)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调节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下载PDF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翠 韩效林 +3 位作者 字友梅 王婉玲 陈小双 李敬东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CSEI)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收治的初诊ITP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1)。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CSEI)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收治的初诊ITP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1)。对照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CSEI治疗。记录2组患者血小板回升时间、出血停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BPC)、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B淋巴细胞亚群(CD19^+)及自然杀伤细胞(CD56^+)水平;治疗后4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回升时间、出血停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CD3^+、CD4^+、CD8^+、CD19^+、CD56^+、BPC水平及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56^+、BPC水平及CD4^+/CD8^+比值高于治疗前,CD8^+水平低于治疗前(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CD1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D4^+、CD56^+、BPC水平及CD4^+/CD8^+比值高于治疗前(P <0. 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8^+、CD1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56^+、BPC水平及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CD4^+、CD1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35%(28/34)、51.61%(16/3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 006,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 71%(5/34)、19. 35%(6/31),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49,P> 0. 05)。结论 CSEI联合糖皮质激素可以快速提升ITP患者血小板水平,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 免疫功能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20
作者 万鼎铭 边志磊 +5 位作者 刘延方 曹伟杰 张媛 李涛 何海燕 玄中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122例初诊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初次诱导化疗缓解率(CR1)及2 a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总生存率(OS)的分析。对照组...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122例初诊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初次诱导化疗缓解率(CR1)及2 a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总生存率(OS)的分析。对照组为21例非白血病患者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结果:对照组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为0.007(0.002,0.080);AML组为0.677(0.336,0.763),明显高于对照组(Z=2.620,P<0.001)。AML-M3患者WT1基因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CR1、2 a LFS和OS无差异。AML(非M3)患者WT1基因低表达组CR1为82.6%(38/46),高表达组为52.3%(23/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6,P=0.002);两组的总生存曲线和无白血病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0、4.698,P<0.05),高表达组2 a OS(36.0%)和LFS(33.3%)均低于低表达组(57.7%和53.7%)。结论: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是预测AML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WT1基因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