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神经脑池段与其周围血管的MRI重建观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苗莹莹 吕方 +2 位作者 侯明月 赵俊强 付升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为面神经脑池段与其周围血管是否存在压迫或接触提供形态学诊断依据。方法选取采用MRI 3D-FIESTA和3D-TOF序列扫描的检查正常者140例和单侧面肌痉挛患者70例,在MPR重建影像上观测I-CSFN-SV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和血管自身角度、... 目的为面神经脑池段与其周围血管是否存在压迫或接触提供形态学诊断依据。方法选取采用MRI 3D-FIESTA和3D-TOF序列扫描的检查正常者140例和单侧面肌痉挛患者70例,在MPR重建影像上观测I-CSFN-SV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和血管自身角度、夹角及其与面肌痉挛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组、面肌痉挛健侧组和面肌痉挛患侧组I-CSFN-SV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血管自身角度、夹角分别为(0.48±0.03)mm、(0.49±0.04)mm、(0.71±0.06)mm和(8.69±0.62)mm、(8.66±0.75)mm、(5.93±0.47)mm,(74.39±2.33)°、(72.66±2.54)°、(48.57±3.28)°和(85.60±3.07)°、(86.75±2.73)°、(88.41±3.76)°,面肌痉挛患侧组与正常组、面肌痉挛健侧组I-CSFN-SV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血管自身角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夹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I-CSFN-SV与脑干距离的增加则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血管直径的增加和血管自身角度的减小则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夹角变化与发病率之间无显著性变化趋势。结论 I-CSFN-SV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和血管自身角度是诊断是否存在压迫或接触的重要诊断指标,血管自身角度越小、血管直径越粗和相交处与脑干距离越近,则越容易出现面肌痉挛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脑血管 MRI 多平面重组 面肌痉挛
下载PDF
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弥散张量成像观测 被引量:1
2
作者 吕方 刘晓潭 付升旗 《解剖学研究》 CAS 2022年第4期359-362,共4页
目的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选取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扫描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男女性检查正常者60例,在工作站划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不同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 目的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选取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扫描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男女性检查正常者60例,在工作站划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不同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生成纤维示踪图像。比较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左右侧、男女性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部位的FA值和ADC值。结果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左右侧、男女性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部位的FA.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处理得出胫神经FA值和ADC值分别为(0.63±0.04)×10(-3)mm^(2)/s.(1.09±0.13)×10(-3)mm^(2)/s,腓总神经FA值和ADC值分别为(0.65±0.05)×10(-3)mm^(2)/s,(1.04±0.12)×10(-3)mm^(2)/s。结论弥散张量成像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及其损伤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胫神经 腓总神经 纤维示踪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面神经与其周围血管相交处的MRI评价指标对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苗莹莹 吕方 +1 位作者 侯明月 付升旗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27-1631,共5页
目的探讨面神经脑池段与其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评价指标在面肌痉挛时的变化情况及其与面肌痉挛发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采用MRI 3D-FIESTA和3D-TOF序列扫描的单侧面肌痉挛患者70例和检查正常者140例,在多平面重组影像上观测面神经脑池段与... 目的探讨面神经脑池段与其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评价指标在面肌痉挛时的变化情况及其与面肌痉挛发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采用MRI 3D-FIESTA和3D-TOF序列扫描的单侧面肌痉挛患者70例和检查正常者140例,在多平面重组影像上观测面神经脑池段与其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和面神经周围血管的自身角度、与面神经夹角及其与面肌痉挛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组间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正常组、面肌痉挛健侧组和面肌痉挛患侧组的相交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血管自身角度、与面神经夹角分别为(0. 48±0. 03) mm、(0. 49±0. 04) mm、(0. 71±0. 06) mm和(8. 69±0. 62) mm、(8. 66±0. 75) mm、(5. 93±0. 47) mm,(74. 39±2. 33)°、(72. 66±2. 54)°、(48. 57±3. 28)°和(85. 60±3. 07)°、(86. 75±2. 73)°、(88. 41±3. 76)°,面肌痉挛患侧组与正常组、面肌痉挛健侧组的相交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血管自身角度均有显著性差异(t=2. 51,t=6. 79,t=8. 65,P 〈0. 05),与面神经夹角无显著性差异(t=9. 91,P〉 0. 05),且随着相交处与脑干距离的增加则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血管直径的增加和血管自身角度的减小则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面神经夹角的变化与发病率之间无显著性变化趋势。结论面神经与其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血管形态学评价指标对诊断面肌痉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血管的自身角度越小、直径越粗和面神经与血管相交处距离脑干越近,则越易出现面肌痉挛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脑血管 磁共振成像 多平面重组 面肌痉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