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加坡华语助动词“会”分析框架之建立 |
潘秋平
|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
2018 |
2
|
|
2
|
中泰现代外交关系的建立:以20世纪30年代后两国正式建交努力为中心的考察(1932-1946) |
|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
2014 |
1
|
|
3
|
遭受义“把”字句的产生理据——兼议“变异性扩展”和“承契特征” |
彭睿
|
《辞书研究》
|
2024 |
0 |
|
4
|
“临界环境-语法化项”关系刍议 |
彭睿
|
《语言科学》
CSSCI
|
2008 |
53
|
|
5
|
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是”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条件 |
石毓智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3
|
|
6
|
量词的产生对指代词系统演化的影响 |
汤敬安
石毓智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7
|
孔子之仁与老子之自然──关于儒道关系的一个新考察 |
刘笑敢
|
《中国哲学史》
CSSCI
|
2000 |
24
|
|
8
|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
尚国文
周清海
|
《国际汉语学报》
|
2016 |
2
|
|
9
|
从语义地图模型看新加坡华语的助动词“会” |
潘秋平
|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
2019 |
3
|
|
10
|
对大专院校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在“大专中文教学与教材研讨会”上的演讲 |
周清海
|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
2011 |
1
|
|
11
|
从浪子到鱼尾狮:新加坡文学中的华人困境意象 |
王润华
|
《中国文化》
|
1992 |
2
|
|
12
|
儒家思想与东亚经济发展──新加坡个案探讨 |
李焯然
李秀娟
佘绍华
|
《中华文化论坛》
|
1994 |
1
|
|
13
|
论崔述与朱熹学术之关系 |
邵东方
|
《中国哲学史》
|
1997 |
1
|
|
14
|
聆听回声,感知历史:音乐离散者的挑战 |
朱达·M.科恩
程瑜瑶(译)
|
《音乐探索》
|
2024 |
0 |
|
15
|
框式结构语法化过程中形式和意义的互动关系——以“为……起见”的语法化过程为例 |
蔡淑美
|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1 |
2
|
|
16
|
烽火的烙印——二战前后新加坡林氏家族的式微与潮社权力格局的变化 |
李志贤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7
|
永明声律的理论创立及实践探索 |
王力坚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5 |
0 |
|
18
|
“吃心/心脏母题”文本互涉及文类发展的启示——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小说《情人心脏》的解读 |
辜美高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6 |
0 |
|
19
|
20世纪上半叶中医在新加坡的体制化 |
杨妍
雷环捷
|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20
|
从《左传》和《易传》的解《易》模式看《易》象的生成——兼论经传关系 |
张静
|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