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新闻规律的视角“聚焦”——写在新华日报《焦点新闻》出版500期之际
1
作者 彭广余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0,共3页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纸媒的新闻快不过网络,现场再现拼不过电视传媒,但是报纸有着保留信息能力强和可以反复阅读、深度阅读等特点,根据媒体各自特点和竞争的态势,追求新闻的深度、高度,不失为报纸扬长避短的思路之一。从人民...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纸媒的新闻快不过网络,现场再现拼不过电视传媒,但是报纸有着保留信息能力强和可以反复阅读、深度阅读等特点,根据媒体各自特点和竞争的态势,追求新闻的深度、高度,不失为报纸扬长避短的思路之一。从人民日报的《视点新闻》,到解放日报的《新闻视点》,再到浙江日报的《今日关注》、河北日报的《新闻纵深》,以深度报道和热点话题为主的新闻版面,是近年来中央和不少地方党报新闻报道的创新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规律 新华日报 出版 焦点 聚焦 《视点新闻》 《今日关注》 电视传媒
原文传递
寻找乡村重构的“底层信息”
2
作者 孙巡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9-41,共3页
2005年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后,我给自己出题:沉进乡村,看看新农村建设能写多少稿子?到2006年底,这一年中,我独自采写,包括与同事合作,发表25篇版面头条,其中,20篇被评为新华日报当日好稿,近10篇稿子被评为... 2005年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后,我给自己出题:沉进乡村,看看新农村建设能写多少稿子?到2006年底,这一年中,我独自采写,包括与同事合作,发表25篇版面头条,其中,20篇被评为新华日报当日好稿,近10篇稿子被评为月度好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信息 新农村建设 新华日报 采写 头条 版面
下载PDF
奥运报道,我们创新了什么
3
作者 张晓东 孙巡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11,共3页
在新华日报编委会部署下,我们从编辑部5个部门抽调孙巡、林华维、董晨、顾巍钟、周静文、肖勇组成奥运前方报道组,8月1日赴北京,在20多个工作日中发回稿件200多篇,见报190多篇,其中,头版及特刊头条60多篇,约20多万字;另发回图片... 在新华日报编委会部署下,我们从编辑部5个部门抽调孙巡、林华维、董晨、顾巍钟、周静文、肖勇组成奥运前方报道组,8月1日赴北京,在20多个工作日中发回稿件200多篇,见报190多篇,其中,头版及特刊头条60多篇,约20多万字;另发回图片200多幅,见报60多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运报道 新华日报 编委会 编辑部 工作日 稿件 头条 特刊
下载PDF
一例农民合伙自费订报的样本意义
4
作者 陈道龙 《中国报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7-68,共2页
在有了市报、晚报及众多生活类小报之后,省级党报的发行难度越来越大了。机关报机关订,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省级党报能不能走出机关、进入民间,或者说怎样才能走出机关、进人民间,一直是一道难题。最近,笔者遇到的一件新鲜事... 在有了市报、晚报及众多生活类小报之后,省级党报的发行难度越来越大了。机关报机关订,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省级党报能不能走出机关、进入民间,或者说怎样才能走出机关、进人民间,一直是一道难题。最近,笔者遇到的一件新鲜事,似乎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意 自费 合伙 农民 省级党报 机关报 民间 小报
下载PDF
开展并强化新闻调查的思考
5
作者 陈道龙 《新闻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1,共2页
报纸如何才能赢得读者?如何才能拥有市场?新闻从业中的一段经历经常令我深思:南京一大型企业两位工程师到新华日报反映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问题,我和一位同事前往调查,调查报道《来自一个大型企业的警报》见报后,《新华日报》邮局... 报纸如何才能赢得读者?如何才能拥有市场?新闻从业中的一段经历经常令我深思:南京一大型企业两位工程师到新华日报反映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问题,我和一位同事前往调查,调查报道《来自一个大型企业的警报》见报后,《新华日报》邮局零售告罄,不少人还赶到报社的收发室和发行部,把留存的报纸都要去了(此稿获中国新闻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调查 《新华日报》 大型企业 中国新闻奖 国有资产 调查报道 工程师 发行部
原文传递
新闻策划的变与不变
6
作者 彭广余 《传媒观察》 2015年第3期47-48,共2页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面对自媒体的崛起和新媒体的挑战,报纸在信息的竞争中,失去了时效的优势,但在内容提供上可以发扬厚度深度广度高度的优势,而这些往往都要仰仗于策划。因此,新闻策划对于包括党报在内的传统媒体来说,作用将越来越...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面对自媒体的崛起和新媒体的挑战,报纸在信息的竞争中,失去了时效的优势,但在内容提供上可以发扬厚度深度广度高度的优势,而这些往往都要仰仗于策划。因此,新闻策划对于包括党报在内的传统媒体来说,作用将越来越凸显。新闻策划不仅是其与新媒体竞争的立身之本,也是与新媒体实现融合的优势和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广度 侵华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 南京大屠杀 新华报 身之本 采访对象 表象性 初版本 历史见证人
原文传递
深度报道如何做“深”?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巡 《新闻战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27,共3页
改进和加强深度报道,是提高办报质量、扩大党报影响力的重要路径。深度报道的"深度"从哪里来?如何突破障碍发掘"深度"?怎样穿透表象呈现"深度"?
关键词 深度报道 办报质量 影响力 党报
原文传递
记者应该怎样叙述——叙事学视野下的记者角色与叙述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翟慎良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8-79,共2页
从字面意义上说,记者是记录者。转换为叙事学概念,记者即叙述者,就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受众叙述不同的新闻故事。对记者而言,完成一篇新闻报道的过程,就是完成叙述的过程。
关键词 记者角色 叙事学 叙述策略 字面意义 广播电视 新闻故事 新闻报道 叙述者
原文传递
改进地方报道要勤接地气,架高“天线”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先昭 《传媒观察》 2012年第3期43-44,共2页
改进来自于市县的新闻报道,是新华日报提高办报质量的重要抓手。去年,笔者参与采写的地方报道,有10多篇在新华日报各版头条刊出.这其中,有些是未曾关注的新题材,有些则是写过的老题材,但都能写出新意写出新闻。核心就是一条:要... 改进来自于市县的新闻报道,是新华日报提高办报质量的重要抓手。去年,笔者参与采写的地方报道,有10多篇在新华日报各版头条刊出.这其中,有些是未曾关注的新题材,有些则是写过的老题材,但都能写出新意写出新闻。核心就是一条:要勤接地气,更要架高天线。不深入基层勤接地气,就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最新变化.写不出鲜活可感的新闻;而天线架不高,不能站在更高的政策背景下,更前沿的知识体系及价值观念的坐标系之中,就无法精确探明新闻点、放大新闻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报 接地 天线 新闻报道 新华日报 办报质量 深入基层 社会生活
原文传递
批评报道署化名好不好?
10
作者 陈道龙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49,共2页
记者在新闻报道上署名,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一要对所署名发表的稿件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同行,发现他们发表批评报道时经常不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如去年4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上的《安徽当涂粮库空置调查... 记者在新闻报道上署名,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一要对所署名发表的稿件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同行,发现他们发表批评报道时经常不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如去年4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上的《安徽当涂粮库空置调查》所署记者的名字王小东,去年11月6日该报刊登的《太湖一线治理报告》所署的记者名字刘语,都是用了化名。《江南晚报》的不少记者采写的批评报道都用一个叫“金勇”的化名在报上发表……笔者在媒体从事了十多年的批评性报道,多次遭到无理纠缠,也萌生过要在稿件中署化名的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报道 化名 《21世纪经济报道》 承担责任 批评性报道 新闻报道 记者 真实
原文传递
直面心灵,呈现“熟悉而陌生的故事”
11
作者 孙巡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18,共2页
读了多年沈峥嵘的人物通讯,总是觉得读不透,不敢轻易下结论,用“一二三四”去概括其中丰富的创造。我只能试着说,她孜孜不倦地讲述着关于人的故事,创造了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这深深地吸引着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普通读者。
关键词 故事 熟悉 心灵 人物通讯 普通读者 陌生人
原文传递
真正地记录这个时代
12
作者 郑其婷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2,共1页
一次没有方向感的采访笔者的第一篇联系点报道——《盱眙:村支书进入副科级干部后备人选,干得好照样有奔头》,其实是一次非常偶然的采访。
关键词 科级干部 村支书 方向感 采访
原文传递
媒体融合,改变生产方式 彰显聚变效应
13
作者 陈炳山 《传媒观察》 2015年第2期13-14,共2页
有一种论调认为,当前方兴未艾的媒体融合,主要是新媒体“融合”掉纸媒等传统媒体,而纸媒只能日渐式微。事实真的如此吗?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去年为国家公祭日特别推出的“日本寻证”专栏,却以其取得的社会影响力,充分说明在媒体融合... 有一种论调认为,当前方兴未艾的媒体融合,主要是新媒体“融合”掉纸媒等传统媒体,而纸媒只能日渐式微。事实真的如此吗?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去年为国家公祭日特别推出的“日本寻证”专栏,却以其取得的社会影响力,充分说明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传媒集团完全可以依靠已经初具规模的媒体矩阵,将党报、都市报与网站等新媒体的优势叠加,在聚变中实现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效果的革命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聚变效应 生产方式 传媒集团 社会影响力 革命性变革 传统媒体 传播效果
原文传递
重大主题策划中的“起承转合”——喜迎十八大“1+13省市党报环省行”专栏推出前后
14
作者 彭广余 《传媒观察》 2012年第11期8-10,共3页
“起承转合”是古人作诗为文之法。其中,“起”是破题;“承”是过程;“转”是转折:“合”是结尾。元代范德机在其《诗品》中就提出:“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作为新华Et报喜迎党的十八大一系列重大策划报道中... “起承转合”是古人作诗为文之法。其中,“起”是破题;“承”是过程;“转”是转折:“合”是结尾。元代范德机在其《诗品》中就提出:“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作为新华Et报喜迎党的十八大一系列重大策划报道中的重头戏,今年7月到10月,新华日报联合13家省辖市党报,隆重推出“科学发展在江苏成就辉煌看十年1+13省市党报环省行”大型新闻行动。从整体上来看.这次新闻行动就如同一篇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而它的策划与面世过程,同样也有“起承转合”之妙。笔者见证并参与“1+13省市党报环省行”大型新闻行动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在这里,就从“起承转合”四个方面,谈一些个人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承转合 主题策划 党报 省市 专栏 《诗品》 策划报道 新华日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