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估计以及高风险人群的识别,直接影响了相应的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全面描述了1998—2019年中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的患病趋势和人群特点。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背景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估计以及高风险人群的识别,直接影响了相应的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全面描述了1998—2019年中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的患病趋势和人群特点。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等数据库从建库截至2022-04-30收录的有关我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期刊文献,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患病率,并按照调查时间(2004年以前、2004—2013年、2014年及以后)、性别、地区(城镇、农村)、地域(东、中、西、东北)、年龄(<40岁、40~<60岁、60~<80岁、≥80岁)、受教育水平(未受过教育、小学、中学及以上)、婚姻状况(已婚、其他)、慢病类型(生理类、身心共患类、未区分)、研究质量(低、中、高)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进行亚组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元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共纳入123篇文献,总样本量7714313例。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100.0%,P<0.001),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6.3%〔95%CI(32.8%,39.9%)〕。Meta线性回归模型显示1998—2019年中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呈非线性上升的趋势〔β=0.013,95%CI(0.006,0.01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及以后〔40.4%,95%CI(33.0%,47.8%)〕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2004年以前〔14.5%,95%CI(12.5%,16.5%)〕、2004—2013年〔35.2%,95%CI(32.2%,38.2%)〕(P<0.001);60~<80岁人群〔38.1%,95%CI(34.6%,41.5%)〕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80岁〔36.6%,95%CI(32.5%,40.8%)〕、40~<60岁〔27.7%,95%CI(24.4%,31.1%)〕、<40岁人群〔10.6%,95%CI(9.0%,12.3%)〕(P<0.001)。性别、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地区、地域、慢病类型、研究质量的亚组分析,组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998—2019年中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6.3%,且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差异,需重视共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预防和控制。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抑郁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收集年龄≥60岁且慢性病患病数量≥2种的老年人基本特征、慢性病共病情况、抑郁、日常生...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抑郁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收集年龄≥60岁且慢性病患病数量≥2种的老年人基本特征、慢性病共病情况、抑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社交活动等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抑郁状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5382人,存在抑郁症状者2509人,占46.6%(2509/5382)。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女OR=1.489,95%CI:1.282~1.731)、居住地(城镇OR=0.688,95%CI:0.593~0.799)、养老保险类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OR=0.562,95%CI:0.371~0.851)、医疗保险类别(城镇职工医保/公费医疗OR=0.644,95%CI:0.429~0.968)、是否有配偶/伴侣共同生活(没有OR=1.35,95%CI:1.152~1.582)、对子女满意度(满意OR=0.254,95%CI:0.187~0.345)、夜间睡眠时长(<6 h OR=2.077,95%CI:1.758~2.453)、ADL(未受损OR=0.519,95%CI:0.45~0.597)、IADL(未受损OR=0.462,95%CI:0.401~0.532)、慢性病数量(2种OR=0.599,95%CI:0.518~0.692;3种OR=0.723,95%CI:0.621~0.842),P<0.05。结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女性、没有配偶/伴侣共同生活、夜间睡眠时长<6 h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居住地为城镇、ADL和IADL未受损、对子女满意、患慢性病数量较少、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有城镇职工医保/公费医疗医保是抑郁的保护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估计以及高风险人群的识别,直接影响了相应的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全面描述了1998—2019年中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的患病趋势和人群特点。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等数据库从建库截至2022-04-30收录的有关我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期刊文献,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患病率,并按照调查时间(2004年以前、2004—2013年、2014年及以后)、性别、地区(城镇、农村)、地域(东、中、西、东北)、年龄(<40岁、40~<60岁、60~<80岁、≥80岁)、受教育水平(未受过教育、小学、中学及以上)、婚姻状况(已婚、其他)、慢病类型(生理类、身心共患类、未区分)、研究质量(低、中、高)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进行亚组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元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共纳入123篇文献,总样本量7714313例。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100.0%,P<0.001),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6.3%〔95%CI(32.8%,39.9%)〕。Meta线性回归模型显示1998—2019年中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呈非线性上升的趋势〔β=0.013,95%CI(0.006,0.01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及以后〔40.4%,95%CI(33.0%,47.8%)〕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2004年以前〔14.5%,95%CI(12.5%,16.5%)〕、2004—2013年〔35.2%,95%CI(32.2%,38.2%)〕(P<0.001);60~<80岁人群〔38.1%,95%CI(34.6%,41.5%)〕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80岁〔36.6%,95%CI(32.5%,40.8%)〕、40~<60岁〔27.7%,95%CI(24.4%,31.1%)〕、<40岁人群〔10.6%,95%CI(9.0%,12.3%)〕(P<0.001)。性别、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地区、地域、慢病类型、研究质量的亚组分析,组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998—2019年中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6.3%,且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差异,需重视共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预防和控制。
文摘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抑郁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收集年龄≥60岁且慢性病患病数量≥2种的老年人基本特征、慢性病共病情况、抑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社交活动等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抑郁状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5382人,存在抑郁症状者2509人,占46.6%(2509/5382)。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女OR=1.489,95%CI:1.282~1.731)、居住地(城镇OR=0.688,95%CI:0.593~0.799)、养老保险类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OR=0.562,95%CI:0.371~0.851)、医疗保险类别(城镇职工医保/公费医疗OR=0.644,95%CI:0.429~0.968)、是否有配偶/伴侣共同生活(没有OR=1.35,95%CI:1.152~1.582)、对子女满意度(满意OR=0.254,95%CI:0.187~0.345)、夜间睡眠时长(<6 h OR=2.077,95%CI:1.758~2.453)、ADL(未受损OR=0.519,95%CI:0.45~0.597)、IADL(未受损OR=0.462,95%CI:0.401~0.532)、慢性病数量(2种OR=0.599,95%CI:0.518~0.692;3种OR=0.723,95%CI:0.621~0.842),P<0.05。结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女性、没有配偶/伴侣共同生活、夜间睡眠时长<6 h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居住地为城镇、ADL和IADL未受损、对子女满意、患慢性病数量较少、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有城镇职工医保/公费医疗医保是抑郁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