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护理路径对提高肺癌手术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峰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期其对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肺癌104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随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应用常规...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期其对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肺癌104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随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按照制定好的临床路径进行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5%)显著低于对照组(21.1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和排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手术后28 d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行肺癌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明显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各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临床护理路径 护理质量
下载PDF
心理护理对骨外伤急诊患者治疗影响效果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峰 《中外医疗》 2018年第4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措施应用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9月—2015年7月急诊所收治的114例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实验,按照就诊时间不同进行分组,研究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措施应用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9月—2015年7月急诊所收治的114例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实验,按照就诊时间不同进行分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疼痛等级、心理预期康复情况以及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49%,明显高于对照组77.19%,治疗后,研究组疼痛等级Ⅰ级人数为36例,对照组则为23例,研究组心理预期康复效果高的人数为36例,效果低3例,对照组心理预期康复效果高的人数为20例,效果低16例,且研究组在治疗前后的疼痛等级与心理康复预期表明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措施应用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护理 骨外伤 康复 突发性创伤
下载PDF
临床护理联合居家自我护理在小儿哮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靳奉玲 《中外医疗》 2020年第1期115-117,共3页
目的总结并归纳临床护理联合居家自我护理在小儿哮喘中的应用。方法该文在该院所收的哮喘患儿中随机选取76例患儿,时间选取为2016年3月—2018年3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探究组,每组38例。由临床护理方案干预对照组患... 目的总结并归纳临床护理联合居家自我护理在小儿哮喘中的应用。方法该文在该院所收的哮喘患儿中随机选取76例患儿,时间选取为2016年3月—2018年3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探究组,每组38例。由临床护理方案干预对照组患儿,由临床护理联合居家自我护理方案干预探究组患儿。整理两组数据,比较两组护理后多项指标(包括患儿哮喘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患儿家属满意率等多项内容)。结果探究组患儿白天、夜间和哮喘症状总评分均远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9,P=0.000<0.05);护理后观察两组患儿SGRQ评分,探究组数据为(127.68±7.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2.17±12.39)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13,P=0.000<0.05);探究组患儿家属满意率为89.47%(34/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5%(27/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9,P=0.043<0.05)。结论临床护理联合居家自我护理是哮喘患儿适用性较高的一种有效护理方案,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患儿不良情绪,提升患儿生活质量,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 居家自我护理 小儿 哮喘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小儿术后疼痛及其母亲焦虑状态的效果评价
4
作者 靳奉玲 《中外医疗》 2020年第4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手术疼痛母亲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于小儿术后疼痛和母亲焦虑心理的影响,研究更有效的护理手段。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小儿手术患儿及其母亲各2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手术疼痛母亲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于小儿术后疼痛和母亲焦虑心理的影响,研究更有效的护理手段。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小儿手术患儿及其母亲各2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实验组101例,对照组101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加以护理,同时给予患儿母亲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母亲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通过量表(S-AI)评价,对患儿的疼痛等级、心率、血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患儿护理后的疼痛(2.64±0.5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76±0.65)分(t=36.820,P=0.000<0.05),心率、血压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00、5.350、11.540,P=0.000、0.000、0.000<0.05);两组患儿的母亲在护理前焦虑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母亲焦虑程度均低于护理前,而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若是在小儿手术后对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同时给予患儿母亲针对性的健康指导,能够有效帮助患儿术后恢复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趋近正常,而且缓解术后疼痛。特别是针对患儿母亲的健康指导,能够有效帮助患儿母亲缓解焦虑的心态,帮助患儿和患儿家属树立起战胜疾病、有效恢复的信心,该护理模式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手术 疼痛护理 综合护理 健康指导 母亲焦虑 满意度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自噬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被引量:9
5
作者 任博 李琳 唐延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1-264,269,共5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自噬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为完善其病理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根据颈动脉斑块分级将12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三组(Ⅰ级、Ⅱ级、Ⅲ级),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颅动脉狭窄支数和程度。并抽取空腹肘静脉...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自噬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为完善其病理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根据颈动脉斑块分级将12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三组(Ⅰ级、Ⅱ级、Ⅲ级),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颅动脉狭窄支数和程度。并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丹酰戊二胺染色观察自噬体;同时提取外周血总蛋白,采用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自噬相关因子LC-Ⅱ/LC-Ⅰ及Beclin-1水平。结果不同斑块分级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血管狭窄数及狭窄程度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Ⅱ级和Ⅲ级相关指标明显高于Ⅰ级,且Ⅲ级明显高于Ⅱ级(P<0.05)。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超薄切片中,可见双层膜延伸包裹的自噬体和自噬性凋亡细胞;丹酰戊二胺染色后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显绿色荧光的自噬体。不同斑块分级的LC-3Ⅱ/LC-3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Ⅱ级和Ⅲ级明显高于Ⅰ级,且Ⅲ级明显高于Ⅱ级(P<0.05)。经相关性分析,LC-3Ⅱ/LC-3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性(R2=0.75和0.79)。结论自噬能够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级情况,可能为其介导该病发病和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斑块 自噬 颅动脉狭窄
下载PDF
护士心理压力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8
6
作者 靳奉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17期165-167,共3页
目的分析护士的心理压力因素与应对措施。方法本研究主体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就职的29位护士,通过调查问卷法测评其心理压力因素,包括患者病情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和院方压力等。并给予应对措施,包... 目的分析护士的心理压力因素与应对措施。方法本研究主体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就职的29位护士,通过调查问卷法测评其心理压力因素,包括患者病情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和院方压力等。并给予应对措施,包括护患关系建立、工作环境改善、生活方式调节、社会支持和自身能力提升等方面。对比实施前后的心理压力评分、工作幸福指数(简称SD)与工作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的心理压力评分均低于实施前,SD评分高于实施前,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为护士进行心理压力调查并给予应对措施,可缓解其负面心理,提升其工作幸福指数与工作满意度,激发其工作热情,进而提高护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心理压力 护理能力 应对措施 工作幸福指数 工作满意度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任博 李琳 +2 位作者 蔡鲁平 黄虎 王瑞海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9期1660-1663,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神经内分泌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在溶栓24 h无出血征象后口服阿...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神经内分泌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在溶栓24 h无出血征象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次,1次/d。治疗组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5.1%、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皮素-1(ET-1)、Hcy水平显著降低,而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水平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降低患者ET-1和Hcy水平,升高NO、e NOS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软胶囊 阿司匹林肠溶片 脑梗死 血管内皮功能 内皮素-1 同型半胱氨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