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70例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杨纶先 郭育辉 +9 位作者 夏平 吴克欣 巨青 木拉提 哈米提 杨鸿影 邓雪丽 巴筱梅 王玉丽 张建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采用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70例,术后进行了近期(1月)和远期(6月)的疗效随访,并结合文献分别就手术方法、手术时机、死亡原因和术后康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采用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70例,术后进行了近期(1月)和远期(6月)的疗效随访,并结合文献分别就手术方法、手术时机、死亡原因和术后康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病距手术时间平均为31.9h,近期显效率为17.1%,有效率为80.0%,死亡率为18.6%;远期显效率为47.1%,有效率为74.3%,死亡率为7.1%。结论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良好的效果,术后防治并发症和积极的康复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自体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缺损 被引量:1
2
作者 夏平 郭育辉 +1 位作者 王桂林 杨纶先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冷冻保存的自体颅骨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50例患者去骨瓣减压获得的颅骨密封于双层无菌塑料袋,保存于-17℃冰箱。术后1~3月,患者适合做颅骨成形术时,取出冻存的颅骨,在常温解冻后复位固定于原骨窗。术后定期... 目的探讨冷冻保存的自体颅骨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50例患者去骨瓣减压获得的颅骨密封于双层无菌塑料袋,保存于-17℃冰箱。术后1~3月,患者适合做颅骨成形术时,取出冻存的颅骨,在常温解冻后复位固定于原骨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头颅外观,并利用CT扫描观察骨瓣缘的吸收情况。结果147例患者达到一期愈合;2例患者因抓抠伤口骨瓣暴露发生感染,经换药引流无效,进行了二次手术取出骨瓣。20例出现皮下积液,均行穿刺加压包扎,伤口一期愈合。1例患者术后一年出现溶骨、骨瓣断裂现象,再次手术取出骨片,钛网修补。结论冷冻保存的自体颅骨可以安全、可靠地用于颅骨修补,外观上更接近解剖学特点,更能接近患者容貌,患者无心理障碍,且费用低廉,患者更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保存 自体颅骨 颅骨成形术
下载PDF
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
3
作者 郭育辉 吴克欣 夏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4期73-73,共1页
目的对比观察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HIC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 目的对比观察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HIC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在治疗HICH时疗效更好,可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骨窗开颅术 常规骨瓣开颅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下载PDF
外伤性张力性气颅四例报告
4
作者 叶尔肯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60-360,共1页
关键词 积气 外伤性张力性气颅 昏迷 CT 烦躁 神志 查体 抵抗 消失 恢复
下载PDF
艾滋病并发神经系统感染五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杨纶先 蔺春玲 麦迪尼亚提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8-209,共2页
神经系统是艾滋病(AIDS)最常侵犯的靶器官之一.AIDS尸检病例的神经病理学异常多达80%,多发性病理损害占17%[1,2].我们自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间收治了5例AIDS并发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神经系统感染 艾滋病 并发 神经病理学 感染患者 AIDS 靶器官
原文传递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血管内治疗(附17例报告) 被引量:4
6
作者 巨清 于加省 +3 位作者 陈如东 杨洪宽 厉华 胡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7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17例...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7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17例患者共计18个动脉瘤,其中囊状动脉瘤11个(61%),梭形或夹层动脉瘤7个(39%)。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P1段4个,P1与P2交界区1个,P2段9个,P3段及以远段4个。8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囊内栓塞,保留载瘤动脉;6个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个动脉瘤行单纯支架置入,1个动脉瘤行球囊辅助栓塞,2个动脉瘤未予处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随访时间为1-5年。结果18个动脉瘤中,予以处理的15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栓塞完全。1例术后出现颅内再出血后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7例患者中,16例获得随访,1例失随访。予以处理的动脉瘤随访期内均未见动脉瘤复发。16例患者中,改良Ptankin量表评分为0分12例,1分2例,3分2例。结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多位于P2段,夹层或梭形动脉瘤较其他类型更为常见。根据动脉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其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后动脉 血管内操作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