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玛纳斯河流域草地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青青 于辉 +2 位作者 安沙舟 吐尔逊娜依.热依木 井长青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9-977,共9页
【目的】根据草地的生产力状况及生态服务功能,对玛纳斯河流域草地进行生态功能区划,为区域草地资源的优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以及植被调查监测数据,借鉴前人构建的草地生产力指数、草地生... 【目的】根据草地的生产力状况及生态服务功能,对玛纳斯河流域草地进行生态功能区划,为区域草地资源的优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以及植被调查监测数据,借鉴前人构建的草地生产力指数、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和草地生态功能分区模型,对玛纳斯河流域的草地进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结果】(1)草地生产力指数水平最低的为温性荒漠类(沙质荒漠)、温性草原化荒漠类和温性草甸草原类,最高的为山地草甸类和高寒草甸类和温性荒漠。(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重要的主要是高寒草甸类和山地草甸类。(3)玛纳斯河流域草地从空间上可划分为3种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区主要包括温性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和温性荒漠类(沙质荒漠);经济功能区面积最大,包括温性荒漠草原类、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和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混合经营管理功能区主要是温性草原类。【结论】不同的草地类型其生产力状况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有所差异,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经济发展,对草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草地 生产力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功能区划
下载PDF
人工草地建植对昭苏盆地山地草甸碳水通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祥 郑伟 +2 位作者 朱亚琼 关正翾 唐高溶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共10页
2014年4~10月采用静态箱法对新疆昭苏盆地围封3年的人工草地(LG)和天然草地(NG)的生物量、CO_2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蒸散量(ET)、生态系统呼吸(ER)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退化山地草甸翻耕重建能有效提高草地的地上生物量。(2)NG年... 2014年4~10月采用静态箱法对新疆昭苏盆地围封3年的人工草地(LG)和天然草地(NG)的生物量、CO_2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蒸散量(ET)、生态系统呼吸(ER)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退化山地草甸翻耕重建能有效提高草地的地上生物量。(2)NG年平均NEE要小于LG,全年平均蒸散量NG>LG。NG的碳、水(NEE和ET)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而LG相关性不显著。(3)两种草地的NEE与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空气湿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其中LG和NG的NEE与土壤含水量的线性关系均达显著水平。指数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ER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响应,天然草地ER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大于人工草地。天然草地翻耕重建成人工草地,草地CO_2净生态系统交换量虽有所升高,但蒸散量降低且同时降低了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草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交换量 生态系统呼吸 蒸散量 山地草甸 豆禾混播草地
下载PDF
基于马营养需求的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军 郑伟 张博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6年第2期52-58,共7页
用鸭茅、猫尾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红三叶、红豆草建植多年生混播草地,混播草地种类为5种豆禾牧草混播、6种豆禾牧草混播,豆∶禾混播比例分别为3∶7和2∶8。依据建植第1年(2013年)和第2年(2014年)的牧草产量、牧草营养物质产量和消... 用鸭茅、猫尾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红三叶、红豆草建植多年生混播草地,混播草地种类为5种豆禾牧草混播、6种豆禾牧草混播,豆∶禾混播比例分别为3∶7和2∶8。依据建植第1年(2013年)和第2年(2014年)的牧草产量、牧草营养物质产量和消化能产出,以使役马(中型)、使役马(重型)、妊娠马(妊娠11个月)和泌乳马(产驹后3个月均值)营养物质和消化能需求为评价准则,采用营养物质和消化能"产出-需求相对差额"法对几种豆禾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使役马(中型)、妊娠马营养物质和消化能需求为评价准则,豆∶禾为3∶7的混5组合(紫花苜蓿+红豆草+鸭茅+猫尾草+无芒雀麦)生产性能最高;以使役马(重型)、泌乳马营养物质和消化能需求为评价准则,豆禾比3∶7的另一混5组合(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猫尾草+无芒雀麦)生产性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马消化能需求 马营养物质需求 产出-需求相对差额 生产性能
下载PDF
喀纳斯景区草原民俗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模式 被引量:2
4
作者 唐高溶 郑伟 +1 位作者 王祥 朱亚琼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7年第2期98-103,共6页
喀纳斯景区是中国图瓦人唯一的聚居区,其草原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分布合理,但开发的力度不强,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了合理开发该区草原民俗旅游资源,通过特菲尔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单项旅游资源中图瓦人饮食民俗和... 喀纳斯景区是中国图瓦人唯一的聚居区,其草原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分布合理,但开发的力度不强,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了合理开发该区草原民俗旅游资源,通过特菲尔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单项旅游资源中图瓦人饮食民俗和节庆民俗开发价值最大,综合评价得到喀纳斯景区3个村落均为二级景区,开发价值禾木村>白哈巴河村>喀纳斯村。并提出了适合喀纳斯的4种开发模式,即耦合型开发模式、节事庆典型开发模式、专项旅游开发模式和区域中心多元化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纳斯 草原民俗旅游 特尔菲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 开发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