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地区4个红豆草新品系的生产性能评价
1
作者 朱文煜 王玉祥 《草食家畜》 2024年第2期21-28,共8页
【目的】为客观评价红豆草新品系的生产性能,为新品系的示范推广及品种审定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试验以新疆农业大学选育的3个红豆草新品系ND056-1、ND056-2、ND056-3为材料,以奇台红豆草为对照(CK),通过观测生育期、株高、干鲜比、... 【目的】为客观评价红豆草新品系的生产性能,为新品系的示范推广及品种审定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试验以新疆农业大学选育的3个红豆草新品系ND056-1、ND056-2、ND056-3为材料,以奇台红豆草为对照(CK),通过观测生育期、株高、干鲜比、茎叶比、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等指标,对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四个材料的物候期无差异,ND056-3的平均株高最高为104.2 cm,ND056-2的次之为104.13 cm,CK最低为103.07 cm;ND056-1的干鲜比最高为30.15%,是对照的1.22倍,ND056-2最低为23.73%,是对照的0.96倍;ND056-3的叶茎比最高(1.2266),ND056-2次之(0.9918),分别是对照的1.1倍和1.38倍;全年鲜草产量中,ND056-3的最高为70.58 t/hm^(2),ND056-1次之为66.25 t/hm^(2),分别是对照的1.247倍和1.170倍;全年干草产量中,ND056-1的最高为19.89 t/hm^(2),ND056-3次之为19.32 t/hm^(2),分别是对照的1.30倍和1.27倍。【结论】综合分析认为,新品系ND056-3适合作为青鲜草利用,ND056-1适合作为干草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草 株高 茎叶比 干鲜比 产量
下载PDF
新疆地区4个红三叶新品系的生产性能评价
2
作者 朱文煜 对山开勒得·热合木江 王玉祥 《草食家畜》 2024年第3期28-35,共8页
【目的】旨在客观评价红三叶新品系的生产性能,为新品系的示范推广及品种审定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新疆农业大学选育的3个红三叶新品系(HSY6、HSY11、HSY12)为研究对象,以蒙农1号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eL.cv.MengnongNo.1)为对照(... 【目的】旨在客观评价红三叶新品系的生产性能,为新品系的示范推广及品种审定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新疆农业大学选育的3个红三叶新品系(HSY6、HSY11、HSY12)为研究对象,以蒙农1号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eL.cv.MengnongNo.1)为对照(CK),通过观测生育期、株高、干鲜比、茎叶比、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等指标,对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4份材料的物候期无显著差异;HSY12的平均株高最高,为70.52 cm,CK的次之,为68.87 cm,HSY6最低,仅为64.77cm;HSY11的干鲜比最高,为20.16%,是对照的1.03倍;HSY6的叶茎比最高(0.9427),HSY11的次之(0.8834),分别是对照的1.17倍和1.05倍;全年(三茬)鲜草产量中,HSY11的最高,为130.70 t/hm^(2),CK的次之,为120.93 t/hm^(2);全年(三茬)干草产量中,HSY11的最高,为26.80t/hm^(2),CK次之,为23.30t/hm^(2)。【结论】综合分析认为,与其他3份材料相比,新品系HSY11更适合作为青鲜草和干草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三叶 株高 茎叶比 干鲜比 产量
下载PDF
20份红豆草种质资源农艺与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孙玉兰 陈爱萍 +3 位作者 李瑞强 张永强 张晶 李陈建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182-189,共8页
以20份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了20个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5.75%~73.78%,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 以20份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了20个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5.75%~73.78%,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单宁含量变异系数最小;除叶宽外,其余各性状的Shannon’s指数均大于1.50。品质性状中粗蛋白、相对饲喂价值与农艺性状小花长、花萼长、旗瓣宽、叶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改良这4个性状可提高饲草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前8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2.673%,第1主成分为花型因子,第2主成分为质量因子,第3主成分为纤维因子。通过聚类分析得到4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可作为选育矮杆、高蛋白材料的优良亲本以及花大且数量多的基因型材料;第Ⅳ类群质可作为选育高杆、相对饲喂价值高的优良亲本材料。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等权关联度排序,其中S6关联度最大,表明该种质与最优指标集的相似程度高;S12关联度最小,表明该种质与最优指标集的差异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草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盐与干旱胁迫对10份红豆草种质萌发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孙玉兰 李陈建 +4 位作者 李瑞强 陈爱萍 张博 余益辉 张卓琳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6,22,共8页
为筛选耐盐性和抗旱性较优的红豆草种质资源,以10份来源不同的红豆草种质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0、50、100、200、300、400、500 mmol/L)以及不同浓度的PEG-6000(0、5%、15%、25%、35%、45%)模拟胁迫条件进行种子萌发试验,测定发... 为筛选耐盐性和抗旱性较优的红豆草种质资源,以10份来源不同的红豆草种质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0、50、100、200、300、400、500 mmol/L)以及不同浓度的PEG-6000(0、5%、15%、25%、35%、45%)模拟胁迫条件进行种子萌发试验,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相对指标。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红豆草种质在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和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其耐盐性强弱依次为H 06、H 02、H 05、H 07、H 09、H 08、H 10、H 01、H 04、H 03,抗旱性强弱依次为H 06、H 05、H 01、H 02、H 10、H 07、H 08、H 09、H 04、H 03,其中H 06的耐盐性和抗旱性均优于其他红豆草种质。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杂交创制新种质提供遗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草 NACL胁迫 PEG胁迫 种子萌发
下载PDF
地下滴灌苜蓿种子田土壤养分及盐碱分布规律
5
作者 孙群策 张树振 +5 位作者 姜涛福 王永琪 岳海燕 彭凤君 徐婉宁 张博 《草食家畜》 2023年第1期52-58,共7页
为探明地下滴灌模式下多年生苜蓿种子田土壤中的养分和盐碱分布规律,为科学利用地下滴灌进行苜蓿种子生产提供指导。本研究以滴灌带正上方地面为起始点,对垂直方向0~60 cm、水平方向0~40 cm范围内的土壤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滴灌4年... 为探明地下滴灌模式下多年生苜蓿种子田土壤中的养分和盐碱分布规律,为科学利用地下滴灌进行苜蓿种子生产提供指导。本研究以滴灌带正上方地面为起始点,对垂直方向0~60 cm、水平方向0~40 cm范围内的土壤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滴灌4年淋洗导致了新牧4号紫花苜蓿种子田土壤中的养分与盐碱存在异质性分布,养分主要分布于垂直距离0~30 cm、水平距离0~20 cm的土壤;盐分主要聚集于距地表垂直距离30~40 cm、距滴灌带水平距离30~40 cm的土壤;土壤碱性较强区域为距地表垂直距离30~60 cm、距滴灌带水平距离20~40 cm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苜蓿种子田 土壤盐碱分布 土壤养分分布
下载PDF
激素对黄花苜蓿扦插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希子 王玉祥 +2 位作者 于秀明 汪鹏 田琳涵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74-177,183,共5页
以现蕾期黄花苜蓿的新鲜茎节为扦插条,研究不同激素对黄花苜蓿扦插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激素处理后黄花苜蓿扦插成活率依次为吲丁萘乙酸>硝钠萘乙酸>萘乙酸,且浓度为1 200 mg/L的吲丁萘乙酸激素处理扦插成活率高达90.... 以现蕾期黄花苜蓿的新鲜茎节为扦插条,研究不同激素对黄花苜蓿扦插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激素处理后黄花苜蓿扦插成活率依次为吲丁萘乙酸>硝钠萘乙酸>萘乙酸,且浓度为1 200 mg/L的吲丁萘乙酸激素处理扦插成活率高达90.83%,且生根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苜蓿 激素 扦插 生根率 成活率
下载PDF
盐胁迫对无芒雀麦幼苗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瑞强 王玉祥 +2 位作者 孙玉兰 张磊 陈爱萍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50-1459,共10页
为了探究盐胁迫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幼苗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的适应性变化,本研究以‘乌苏一号’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Wusu No.1’)为材料,分别采用NaCl∶Na_(2)SO_(4)∶Na_(2)CO_(3)=4∶1∶0(A盐),NaCl∶Na_(2)SO_(4... 为了探究盐胁迫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幼苗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的适应性变化,本研究以‘乌苏一号’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Wusu No.1’)为材料,分别采用NaCl∶Na_(2)SO_(4)∶Na_(2)CO_(3)=4∶1∶0(A盐),NaCl∶Na_(2)SO_(4)∶Na_(2)CO_(3)=1∶4∶0(B盐)和NaCl∶Na_(2)SO_(4)∶Na_(2)CO_(3)=1∶1∶8(C盐)3种混合盐进行胁迫处理,其中A,B盐为中性盐,C为碱性盐,每种混合盐均设置四个不同的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梯度5,10,15,20 ms·cm^(-1),以浇灌自来水为对照组(CK)。试验结果表明,当C盐EC值为15 ms·cm^(-1),A和B盐EC值均为20 ms·cm^(-1)时,各处理下幼苗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3种混合盐处理下,随着EC的增加,中脉厚度、主脉维管束直径、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木质部面积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上角质层厚度、韧皮部面积则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总之,EC值<10 ms·cm^(-1)时,碱性盐比中性盐更促进无芒雀麦叶片各项指标的增长,当EC值>10 ms·cm^(-1)时,碱性盐对幼苗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中性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盐胁迫 叶片形态 叶片解剖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