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迷走神经刺激建立迷走神经介导的急性房颤犬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玲 郭玉君 +2 位作者 孙娟 马嵋 侯月梅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595-1599,共5页
目的探讨建立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介导的急性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成年杂种犬16只,分离暴露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干,植入刺激电极,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组,n=4),仅行高右房刺激600次/min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干刺... 目的探讨建立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介导的急性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成年杂种犬16只,分离暴露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干,植入刺激电极,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组,n=4),仅行高右房刺激600次/min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干刺激组(RVT组,n=6),行高右房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干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干刺激组((LVT组,n=6),行高右房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干刺激。以1 000次/min、不同电压刺激强度行左右迷走神经干刺激,测定心率、AF诱发率。结果对照组行猝发刺激(S1S1刺激)时,AF的诱发率为47.62%,高于(S1S2刺激)的AF诱发率(9.52%)(P<0.05)。RVT组S1S1刺激AF的诱发率为85.71%,高于S1S2刺激的AF诱发率(26.98%)(P<0.05)。LVT组S1S1刺激AF的诱发率为64.29%,高于S1S2刺激的AF诱发率(19.05%)(P<0.05)。结论单侧迷走神经刺激+快速右心房起搏可成功建立迷走神经介导的阵发性AF犬模型。右侧迷走神经干刺激AF的诱发率高于左侧诱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迷走神经干 模型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肝衰竭大鼠CD163和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 被引量:7
2
作者 袁淑芳 胡兰英 +4 位作者 姜涛 孙丽华 郑嵘炅 赵锦艳 张跃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6期919-925,共7页
背景: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持久生成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能力,在肝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参与补充因损伤而减少的肝细胞数量,参与修复因损伤破坏的肝组织结构。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以及对急性... 背景: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持久生成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能力,在肝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参与补充因损伤而减少的肝细胞数量,参与修复因损伤破坏的肝组织结构。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以及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和肝组织CD163、白细胞介素10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制备急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为2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移植后24,120,168 h收集血清和肝组织标本。结果与结论:在移植后120,168 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及肝组织中CD163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二者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CD163、白细胞介素10的基础水平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肝衰竭 CD163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Caspase1和IL-18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袁淑芳 姜涛 +3 位作者 胡兰英 孙丽华 郑嵘炅 张跃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9-765,共7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的疗效、移植途径.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N)/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大鼠ALF...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的疗效、移植途径.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N)/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大鼠ALF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为ALF对照组、尾静脉移植组、门静脉移植组.于BMSCs移植后24、72、120、168 h取血清和肝组织,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采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s 1,Caspase1)和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LF对照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随病程逐渐升高.在移植后120、168 h,BMSCs移植组的血清ALT、AST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尾静脉、门静脉移植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8.17%±17.08%、20.67%±12.68%、19.67%±11.82%、13.00%±6.8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SCs移植组Caspase1、IL-18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移植后120、168 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尾静脉、门静脉移植途径对ALF大鼠均有治疗作用,但二种途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能够改善ALF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凋亡、降低Caspase1、IL-18蛋白水平.Caspase1和IL-18在肝衰竭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aspase1和IL-18可望成为急性肝衰竭的预测因子和未来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肝衰竭 细胞移植 半胱氨酸蛋白酶1 白介素-18 大鼠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