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躯体形式障碍的神经解剖学及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程晓阳 王俭 《医学综述》 2015年第8期1454-1457,共4页
躯体形式障碍(SD)的临床表现多样,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等有不同的学说,但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未完全阐明。各领域对S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程较为缓慢,且各种学说所阐述的机制也不完全相同或存在矛盾... 躯体形式障碍(SD)的临床表现多样,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等有不同的学说,但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未完全阐明。各领域对S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程较为缓慢,且各种学说所阐述的机制也不完全相同或存在矛盾之处。近年来,脑功能性成像的发展为直观探讨S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可能,该文就神经影像学在SD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SD的病因学研究及临床分型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形式障碍 功能磁共振成像 神经影像学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成像用于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田雪 王云玲 +3 位作者 丁爽 依巴努·阿不都热合曼 姜春晖 黄玉洁 《中国辐射卫生》 2023年第5期565-568,579,共5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波谱成像用于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9—2022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核磁共振室接受常规MRI后行MRS检查的126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并比较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单用和联用磁共... 目的评价磁共振波谱成像用于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9—2022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核磁共振室接受常规MRI后行MRS检查的126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并比较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单用和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用于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效能。结果MRI联用MRS诊断的最常见两种颅内占位性病变为结核瘤(19.05%)和高级别胶质瘤(15.87%)。单用MRI,影像学专家仅能对23.81%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作出影像学确诊;而联用MRI和MRS,影像学专家可对75.40%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作出影像学确诊,提高了2.17倍(χ^(2)=67.07,P<0.01)。联用MRI和MRS较单用MRI提升了70例患者(55.67%)颅内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诊断准确性;此外,联用MRI和MRS较单用MRI显著提升了影像学专家诊断高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脑梗死、结核瘤、复发性肿瘤和放射性坏死的准确性(P<0.01)。结论MRI联用MRS可以较MRI单用提高对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效能,适合作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一种无创诊断工具,且有助于影像学专家鉴别低和高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和结核瘤以及复发性肿瘤和放射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占位性病变 磁共振波谱成像 磁共振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躯体化障碍患者脑白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程晓阳 王俭 +3 位作者 姜春晖 田兄玲 黄海燕 马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20-1725,共6页
目的运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测躯体化障碍(SD)患者脑白质纤维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SD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3.0T MR对23例SD患者(病例组)及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DTI扫描,测量受试者左右侧额叶白质纤维、胼胝体、左右侧扣带束、... 目的运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测躯体化障碍(SD)患者脑白质纤维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SD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3.0T MR对23例SD患者(病例组)及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DTI扫描,测量受试者左右侧额叶白质纤维、胼胝体、左右侧扣带束、左右上、下纵束等感兴趣区(ROI)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进行两组间比较,评估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分析有统计学差异脑区的FA值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胼胝体膝部FA值(0.771±0.038)较对照组降低(0.798±0.045,P=0.038),左侧下纵束、左右侧扣带束前部、左扣带束后部的ADC值(8.024±0.445,7.893±0.375,7.914±0.356,7.503±0.649)较对照组明显升高(7.679±0.331,P=0.005;7.544±0.552,P=0.016;7.665±0.310,P=0.016;6.721±0.580,P=0.007),FA值(0.601±0.035;0.615±0.026;0.611±0.028;0.603±0.038)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621±0.031,P=0.048;0.655±0.039,P=0.000;0.642±0.036,P=0.003;0.651±0.070,P=0.000),有差异脑区的FA值与病程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r值-0.170、-0.087、0.020、-0.167、-0.102;P值0.438、0.736、0.928、0.447、0.674)。结论 SD患者扣带束、优势半球下纵束神经纤维完整性降低、超微结构异常,可能是SD患者病理生理基础之一,但是病程与神经纤维损伤程度未发现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化障碍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表观扩散系数
原文传递
兔、羊脑泡型包虫病模型建立方法的比较
4
作者 马娟 张德清 +5 位作者 王俭 姜涛 姚卫宏 张黎敏 刘文亚 姜春晖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46-1748,共3页
目的 探讨泡状棘球蚴(Em)新西兰兔、新疆细绵羊脑病模型构建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 将57只兔分为3组,13只羊分为2批次,采用经颅穿刺法、颈动脉穿刺法接种不同浓度Em六勾蚴及生发层混悬液,建立模型.应用临床型3.0T磁共振扫... 目的 探讨泡状棘球蚴(Em)新西兰兔、新疆细绵羊脑病模型构建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 将57只兔分为3组,13只羊分为2批次,采用经颅穿刺法、颈动脉穿刺法接种不同浓度Em六勾蚴及生发层混悬液,建立模型.应用临床型3.0T磁共振扫描仪及病理方法评价模型.结果 两种模型总建模成功率为16.67%;羊、兔成模率分别为36.36%、12.24%.经颅穿刺法成模率为20.83%;进针深度小于0.5 cm成模率为5.56%,进针深度0.5 ~ 1.0 cm成模率为30.00%;接种液浓度1×107/L成模率为16.22%,2×107/L成模率为36.37%.颈动脉穿刺法建模成功0只.兔模型30 d磁共振成像(MRI)可检测出病灶;90 d两种模型MRI检出率与病理检测一致.结论 颅骨直接穿刺接种感染Em,建立新西兰兔、新疆细绵羊泡型包虫病(AE)脑病模型具有可行性;能够模拟自然疫源性AE脑病.兔模型成模时间短,经济性高,适合早期病变观察;羊模型生活期长,脑容积大,适合临床及MRI完整的评价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型包虫病 新西兰兔 新疆细绵羊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