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察接受急诊救治的车祸创伤导致的颅脑外伤患者配合急救护理相关措施及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敏 高晓霞 许珊珊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A02期2471-2472,共2页
目的:探讨接受急诊救治的车祸创伤导致的颅脑外伤患者配合急救护理相关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8例车祸创伤导致的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双色球法将其分成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急救护理,比较两... 目的:探讨接受急诊救治的车祸创伤导致的颅脑外伤患者配合急救护理相关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8例车祸创伤导致的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双色球法将其分成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的救治时间和预后效果,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诊科抢救时间、院前急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51%)明显低于对照组(43.59%)(P<0.05)。结论:对车祸创伤导致的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急救护理 车祸创 颅脑外伤 并发症
下载PDF
老年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静 苏红梅 +1 位作者 蒋琳 曹静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2期110-113,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273例老年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围术期有无LED... 目的分析老年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273例老年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围术期有无LEDVT,将其分为LEDVT组和非LEDVT组。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病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创伤类型、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术后卧床时间、合并症、吸烟史、饮酒史等资料。对以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LE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73例患者中,61例(25.95%)发生LEDV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术后是否使用抗凝药物、术后卧床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吸烟史均为老年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LEDVT的影响因素(P_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BMI> 30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合并糖尿病、有吸烟史均为老年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老年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LEDVT较为常见,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年龄、BMI、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合并糖尿病及吸烟史等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尽量避免LE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折 创伤 老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不良事件及护理 被引量:11
3
作者 何丽 陈金荣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2058-2061,共4页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治疗高胆红素血症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并提出其护理措施。方法DP-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其中肝衰竭38例、药物性肝炎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2例、急性戊肝3例、中毒2例。分析在治疗...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治疗高胆红素血症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并提出其护理措施。方法DP-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其中肝衰竭38例、药物性肝炎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2例、急性戊肝3例、中毒2例。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的类型、比例,提出护理措施。结果治疗过程中管路压力异常增高19例(31.67%,19/60);过敏9例(15.00%,9/60);血压下降5例(8.33%,5/60);穿刺部位血肿及出血2例(3.33%,2/60);其余25例(41.67%,25/60)无不良事件。结论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DP-MAS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是可以预防及处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血液滤过 安全管理
下载PDF
PDCA循环在优化急诊护患沟通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侯磊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1期-,共2页
PDCA循环是在管理活动中为提高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等的循环过程,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护理质量管理程序,可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患者的一线科室,患者大多数为急、危重症患者,... PDCA循环是在管理活动中为提高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等的循环过程,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护理质量管理程序,可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患者的一线科室,患者大多数为急、危重症患者,故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过硬的护理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护患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急诊护理 护患沟通
下载PDF
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宇莹 蒋琳 曹静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1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脊柱手术的4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脊柱手术的4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脊柱手术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00例患者中,共42例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感染率为10.50%,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共分离菌株6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占31.15%,革兰阴性菌34株,占55.74%,真菌8株,占13.11%;常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最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性最低,常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常见真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耐药性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留置尿管时间≥5天、有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数≥40天、使用激素、合并基础疾病、围术期使用抗生素、白细胞计数> 2.0×109/L均为脊柱手术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脊柱手术住院患者较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常见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现较高耐药性,需引起重视,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系统 感染 危险因素 脊柱手术 病原学
下载PDF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
6
作者 王蒙 杨培佳 张文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3期175-178,共4页
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内收治的8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各42例。参照组行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实验组加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内收治的8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各42例。参照组行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实验组加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救治情况、心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心绞痛生活质量问卷(Angina Pector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APQLQ)]。结果:实验组救治情况中监护室入住时长、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实验组心功能水平明显好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参照组,且干预后高于干预前,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以患者为本的护理理念联合急诊护理路径在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患者的救治效果显著提高,心功能更水平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患者为本 急诊护理路径 急性心力衰竭 救治效果 心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急诊快速预检评分法与急诊病情四级分类法的效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文玲 曹静 +1 位作者 蒋琳 董正惠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年第35期2738-274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急诊快速预检评分法(ERTS)和急诊病情四级分类法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到急救中心就诊的46 965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急诊预检信息及转归信息,采用ERTS对其进行回顾性评分及病情分级... 目的对比分析急诊快速预检评分法(ERTS)和急诊病情四级分类法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到急救中心就诊的46 965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急诊预检信息及转归信息,采用ERTS对其进行回顾性评分及病情分级,对比分析ERTS和急诊病情四级分类法下,急诊患者的就诊量、转归情况、住院率。结果在2种分诊方法下,几乎80%的患者都分在了较低的病情级别中(Ⅲ级和Ⅳ级),ERTS和急诊病情四级分类法在Ⅲ级和Ⅳ级病情中的患者就诊量分别为71.5%(33 580/46 965)、50.5%(23 717/46 965)和12.1%(5 683/46 965)、35.1%(16 485/46 965)。在Ⅰ级和Ⅱ级病情中,ERTS下出现转归结局的患者数量优于急诊病情四级分类法(χ2=11.79、1 100.62,P〈0.05)。在Ⅰ级和Ⅱ级病情中,ERTS中患者的住院率分别为70.5%(311/441)、72.6%(5 274/7 264),均高于急诊病情四级分类法的62.5%(371/594)、45.2%(2 785/6 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1 043.13,P〈0.05);在Ⅲ级和Ⅳ级病情中,ERTS中患者的住院率分别为9.6%(3 676/38 288)、7.9%(77/972),均低于急诊病情四级分类法的19.3%(4 578/23 719)、9.9%(1 632/16 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10、4.05,P〈0.05)。结论ERTS在急诊分诊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高于急诊病情四级分类法,有效改善了Ⅲ、Ⅳ级患者的分布,且在急诊患者转归和住院率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可作为急诊预检分诊的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分诊 病情分级 效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