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毛培宏 金湘 +1 位作者 王芸 娄恺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5期88-91,共4页
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丰富、代谢类型多样。目前,已发现了放线菌新属2个,放线菌新种24个,根瘤菌新属1个,嗜盐古生菌2个,食用真菌195种,药用真菌97种。通过对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分析,论述了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研发对策,明确... 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丰富、代谢类型多样。目前,已发现了放线菌新属2个,放线菌新种24个,根瘤菌新属1个,嗜盐古生菌2个,食用真菌195种,药用真菌97种。通过对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分析,论述了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研发对策,明确了重点研发领域为新疆特殊环境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新疆特色药用真菌研究和新疆维吾尔医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同时建立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库及功能基因库和生物信息系统,从而实现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保护及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特殊环境 微生物 资源 研究 发展
下载PDF
外源菌剂对棉花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腐熟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王志慧 杨新平 +3 位作者 茆军 王志方 谢玉清 周留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6-1384,共9页
为探究外源菌剂对棉花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腐熟效果的影响,以棉花秸秆为原料,设计3组堆肥处理,采用液体菌剂接种后发酵35 d的堆肥工艺,分别接种0.5%的菌剂T1和菌剂2,其中菌剂T1包括假氧芽孢杆菌(Anoxybacillus rupiensis)、依利... 为探究外源菌剂对棉花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腐熟效果的影响,以棉花秸秆为原料,设计3组堆肥处理,采用液体菌剂接种后发酵35 d的堆肥工艺,分别接种0.5%的菌剂T1和菌剂2,其中菌剂T1包括假氧芽孢杆菌(Anoxybacillus rupiensis)、依利诺斯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illinoisensi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剂T2包括假氧芽孢杆菌、依利诺斯类芽胞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和噬热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thermoleovorans),CK为不接种菌剂的对照组。结果表明,接种微生物菌剂能够不同程度加速堆肥升温,促进有机物料降解及养分保留,提高堆肥腐熟度和种子发芽率,并显著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对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接种菌剂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激发了潜在功能细菌类群,细菌类群主要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高温双岐菌属(Thermobifida)、尿素芽孢杆菌属(Ureibacillus)和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真菌类群包括Vishniacozyma、Unclassified_f_Dipodascaceae和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它们与有机质的降解相关。冗余分析发现,pH值和TOC含量是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而C/N比等环境因子对真菌群落的变化起重要作用。总体而言,接种菌剂能够促进堆肥腐熟进程,改善微生物菌群,减少堆肥过程中养分流失,提高堆肥产品质量,其中菌剂T1的整体堆肥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微生物菌剂 棉花秸秆 木质纤维素降解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3种微生物菌剂对牛粪污水除臭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谢玉清 陈竞 +5 位作者 代金平 杨新平 张慧涛 王志方 王小武 冯蕾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3期120-127,共8页
以牛粪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三种微生物除臭菌剂在牛粪污水除臭过程中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并对部分菌群功能进行预测分析。对分别添加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CC1、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 以牛粪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三种微生物除臭菌剂在牛粪污水除臭过程中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并对部分菌群功能进行预测分析。对分别添加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CC1、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Q3、苍白杆菌(Ochrobactrum)FSB进行除臭处理的牛粪污水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分别添加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Q3和苍白杆菌FSB的处理可使粪水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先升后降,而添加布氏乳杆菌CC1的处理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持续升高。(2)在属水平,不同处理的组间差异性较大,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相似性、优势菌群均有不同。与除臭和降解功能相关的脱硫微菌属(Desulfomicrobium)、纤维素分解菌属(Ruminiclostridium)、Prolixibacter菌属和Desulfomicrobium菌属在分别添加菌剂处理的F、C、Q组与对照组K,CK差异明显并随着发酵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纤维素分解菌属(Ruminiclostridium)的丰度增加明显,菌剂处理组增幅明显大于对照组,发酵15天时在处理Q中,其丰度由0增加到13.01%,F处理和C处理分别由0增加到4.33%,而对照组仅由0增加到1.69%;具有除NH3功能的菌属Prolixibacter的丰度在所有处理中发酵3天时丰度最大,15天时为0;与产NH3功能相关的菌属Paracoccus随着发酵进程逐渐降低,在15天时完全消失;产生H2S的菌属Desulfomicrobium也随着发酵进程逐渐降低,由对照的5.22%下降至3%以下,并且添加菌剂组下降幅度大于不加菌剂组;病原菌Pesudomonas和Acholeplasma的数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由0天的1.54%和2.8%降至15天的1.38%和1.87%。(3)在门水平含量最多的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接下来依次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热脱硫杆菌门(Spirochaetae)、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其中,变细菌门在K2处理中丰度最高,达43.6%,在C1处理中最低,为27.5%,并且在所有处理中表现出发酵15天的丰富度大于3天的变化趋势。厚壁菌门在处理F、Q、C中也表现出发酵15天的含量大于3天的变化趋势。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在所有处理中都表现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含量降低的现象,并且所有处理的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在Q和F处理中,与纤维素降解相关的纤维杆菌门的含量明显升高。(4)功能菌群总体变化趋势为:分别添加三种菌剂组中纤维素分解菌群、有机物降解菌群、固氮菌群、H2S/NH3去除菌群种类和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2S/NH3产生菌低于对照组,病原菌和土著菌株经过发酵后含量明显降低或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臭菌剂 牛粪污水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油气储藏区微生物代谢活性及多样性响应
4
作者 楚敏 林青 +9 位作者 张志东 高雁 史应武 杨红梅 霍向东 顾美英 曾军 李玉国 欧提库尔 张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27-1935,共9页
【目的】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对地下油气储藏情况的响应。【方法】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研究焉耆境内不同油气储藏地区,地下80~100 cm土壤样品微生物的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结果】微生物代谢活性总体呈现利于... 【目的】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对地下油气储藏情况的响应。【方法】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研究焉耆境内不同油气储藏地区,地下80~100 cm土壤样品微生物的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结果】微生物代谢活性总体呈现利于藏油气区域微生物活性>不利于或难于评价藏油气区域>无藏油气区域的规律;在利于藏油气和不利于或难评价藏油气区域样品中,氨基酸和多聚物利用微生物在AWCD的贡献上均高于对照区域,而羧酸、胺类均低于对照区域。主成分分析表明,三个不同藏油气区域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有着明显差异,PCA 1、PCA 2中权重最大的基质为D-甘露醇和D-木糖,分别为载荷值0.97和0.87。【结论】新疆焉耆三个区域,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明显受油气分布影响。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可能作为油气储藏初步勘测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油气储藏 微生物代谢多样性 群落代谢活性
下载PDF
1株新疆胡杨林昆虫病原线虫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詹发强 侯敏 +5 位作者 杨蓉 王宁 包慧芳 侯新强 崔卫东 龙宣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6-544,共9页
【目的】对新疆天然胡杨林中昆虫病原线虫(EPNs)进行分离、鉴定并测试其杀虫活性,为胡杨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选择。为新疆天然胡杨林中EPNs资源挖掘和基于EPNs的胡杨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资源储备和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利用经典方法... 【目的】对新疆天然胡杨林中昆虫病原线虫(EPNs)进行分离、鉴定并测试其杀虫活性,为胡杨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选择。为新疆天然胡杨林中EPNs资源挖掘和基于EPNs的胡杨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资源储备和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利用经典方法,诱导及富集EPNs、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鉴定,以及不同剂量杀虫测试分析其种属及生物学特性。【结果】在新疆天然胡杨林中存在EPNs,采集地检出率达25%。线虫18S 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在进化关系上与Steinernema litorale strain Pak.S.P.7进化关系最近,获得基因登录号No:MK416208;形态学表明其与Steinernema litorale模式株大部分特征值基本吻合,主要区别在于第1代雄虫:体长略长(1461.01μm)、排泄孔至头部距离短(86.98μm)、交合刺短(69.49μm)、D%(60.45)与SW%158.21值小于模式株;侵染期幼虫:体长(885.88μm)和尾长(74.81μm)短、E%(83.88)值大。共生细菌16S 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与Xenorhabdus bovienii strain Zakharovo的进化距离最近。杀虫分析表明,在160IJs/Gm(Galleria mellonella)及其以上处理组36 h之内校正致死率达到100%;对黄粉虫60 h内40IJs/Tm(Tenebrio molitor)及以上剂量校正致死率超过50%,160IJs/Tm及以上试验组校正致死率超过75%。【结论】在新疆天然胡杨林中发现有EPNs的分布,Steinernema litorale在采集地是优势种,同时其具有较强的杀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胡杨林 海滨斯氏线虫 分离鉴定 杀虫活性
下载PDF
新疆亚洲玉米螟暴发成灾驱动机制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6
作者 丁新华 王小武 +7 位作者 付开赟 贾尊尊 卢屹 魏新振 王志慧 阿尔孜姑丽·肉孜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6,共13页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2010年以来呈整体暴发态势,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已成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和粮食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害虫,然而有关其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2010年以来呈整体暴发态势,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已成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和粮食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害虫,然而有关其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通过分别概述近年来新疆气候、作物种植结构、栽培耕作措施以及亚洲玉米螟田间发生世代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了上述变化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存活、个体生长发育、取食偏好和种群增殖扩张等方面造成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系统解析了新疆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种群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此外,本文还介绍了新疆植保科技工作者在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相关成果,简述了田间治理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防治成效,最终为亚洲玉米螟的持续有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亚洲玉米螟 灾变机制 驱动因素 综合治理
下载PDF
新疆荒漠绿洲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4种主要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测定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小武 蒋旭东 +5 位作者 丁新华 袁梓涵 付开赟 贾尊尊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5-312,共8页
为明确从新疆荒漠绿洲区自然罹病越冬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的4种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及应用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对ACB1042.3、ACB1041.4、ACB00411.1及ACB30112.1四个菌株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征及其对玉米... 为明确从新疆荒漠绿洲区自然罹病越冬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的4种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及应用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对ACB1042.3、ACB1041.4、ACB00411.1及ACB30112.1四个菌株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征及其对玉米螟的毒力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述菌株依次为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和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attenuatum。其中红绶曲霉菌落生长速率最快(10.10mm/d),48h孢子萌发率最高(96.83%),14 d产孢量最大(1.84×10^(10)孢子/mL);室内毒力测定表明,红绶曲霉毒力最强,其对玉米螟3龄幼虫LT50、LC50依次为4.16 d、4.283×10^(2)孢子/mL,7 d累计校正死亡率高达93.94%;球孢白僵菌其次,LT50、LC50分别为5.03 d、1.724×10^(4)孢子/mL,7 d累计校正死亡率73.48%;渐狭蜡蚧菌与球孢白僵菌则对玉米螟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其LT50、LC50和7 d累计死亡率依次为5.04 d、1.829×10^(4)孢子/mL、69.80%;雷斯青霉毒力最差,7 d累计校正死亡率仅为53.03%。进一步观察发现,接种1×10^(8)孢子/mL红绶曲霉孢悬液2 d后,玉米螟3龄幼虫行动缓慢,不取食并逐渐开始死亡;尾部出现黑褐色斑点,虫体干瘪,7d时虫体尾部和腹部开始长出黄绿色菌丝,随后虫体产生大量孢子。综上,红绶曲霉对3龄玉米螟致病力强、致死率高,具有很大的生防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昆虫病原真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新疆奇台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禄 冶海林 +5 位作者 刘易 艾尼江·尔斯满 徐李娟 郭瑞 包晓玮 宋素琴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46,共8页
对新疆奇台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从该地区采集马铃薯种植区病薯块茎及根际土壤,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稀释涂布分离法分离菌株,并检测致病基因txtAB、nec1、tomA,结合小萝卜幼苗法和小薯片法测定菌株的... 对新疆奇台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从该地区采集马铃薯种植区病薯块茎及根际土壤,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稀释涂布分离法分离菌株,并检测致病基因txtAB、nec1、tomA,结合小萝卜幼苗法和小薯片法测定菌株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5-51和B4K3-21具有txtAB致病基因;小萝卜幼苗抑制率分别为73.55%、77.20%,能使小薯片表面变褐,坏死;菌株K1-4和T6同时具有txtAB、nec1、tomA等3种致病基因,小萝卜幼苗抑制率分别为80.86%、77.42%,均能使小薯片和萝卜片表面变褐、坏死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生物学测定发现菌株K1-4、T6、5-51、B4K3-21能以D-葡萄糖、α-乳糖、蔗糖、D-果糖、肌醇、D-甘露醇为单一碳源,以L-赖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为单一氮源,经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K1-4、T6、5-51与Streptomyces galilaeus(MK 424308.1)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为99.86%,菌株B4K3-21与Streptomyces europaeiscabiei(NR116533.1)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为99.64%,表明新疆奇台县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为Streptomyces galilaeus和Streptomyces europaeiscabie,均为新疆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奇台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 分离鉴定 致病基因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新疆拜城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9
作者 徐李娟 陈勇 +5 位作者 王则玉 王博 艾尼江·尔斯满 郭瑞 李克梅 宋素琴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58-2265,共8页
【目的】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方法】采集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3个不同种植区的马铃薯疮痂病块茎及薯表土壤,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分离法,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特性对... 【目的】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方法】采集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3个不同种植区的马铃薯疮痂病块茎及薯表土壤,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分离法,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特性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在分离出的72株放线菌中,菌株K6含致病基因txtAB、tomA、nec1且对萝卜幼苗有较强致病性;经鉴定为同一种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bobili,为新疆首次报道的病原菌。所有供试碳源、氮源均可作为单一碳源、氮源被菌株S.bobili K6利用,在酪氨酸琼脂培养基上有黑色素产生,对6%NaCl、0.1%苯酚、20μg/mL链霉素敏感,在pH4的条件下不能正常生长。【结论】新疆拜城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为S.bobili,包含3种致病基因txtAB、tomA、nec1,且致病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 链霉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我国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江 王小武 +3 位作者 郭文超 丁新华 付开赟 张惠菊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60-2269,共10页
【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治和持续研究等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汇总及对比分析。【结果】稻水象甲起源于密西西... 【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治和持续研究等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汇总及对比分析。【结果】稻水象甲起源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南美洲、亚洲、欧洲等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1988年我国河北省唐海县发现该虫疫情,目前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63个县(市或地区)有分布;稻水象甲在国内外传播扩散的路径主要是零星扩散和快速扩散,方式包括:稻苗、气象风力、迁飞、爬行/飞行移动、随风/水飘移。稻水象甲在我国遗传结构繁杂、异质性较高,种群遗传差异较大;稻水象甲以爬行、游泳和飞翔3种活动方式为主,其迁移扩散依赖气流和水流运行,不断变化的光照强度、湿度、温度以及气流对稻水象甲迁飞活动的影响是交互的、叠加的;在我国稻水象甲适生性大体在N16.53~26.73°,E97.85~116.75°。【结论】稻水象甲在世界上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稻水象甲种群定殖、扩张与不同生态环境具有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等技术,防治稻水象甲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对稻水象甲应急封锁和综合防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起源与分布 遗传分化 风险分析
下载PDF
金针菇生物活性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金湘 娄恺 毛培宏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96-1596,I0001,I0002,共3页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总结了近年来金针菇中火菇素(flammulin)、溶细胞素(flammutoxin)、免疫调节蛋白(Fip-fve)、抗病毒蛋白、跨上皮电抗性蛋白(TEER-TDP)和金针菇多糖(FVP)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金针菇 火菇素 溶细胞素 免疫调节蛋白Fip—fve
下载PDF
新疆主栽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期抗螟性鉴定及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新华 王志慧 +4 位作者 贾尊尊 付开赟 吐尔逊·阿合买提 杨杰 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80-1188,共9页
【目的】研究玉米抗螟性鉴定,筛选出新疆本地主栽的抗螟品种,为其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提供重要供选措施。【方法】采用食叶级别法、幼虫体重评价方法及剖秆调查法,鉴定新疆绿洲19个新疆玉米主栽品种不同生育期的抗螟水平。【结果... 【目的】研究玉米抗螟性鉴定,筛选出新疆本地主栽的抗螟品种,为其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提供重要供选措施。【方法】采用食叶级别法、幼虫体重评价方法及剖秆调查法,鉴定新疆绿洲19个新疆玉米主栽品种不同生育期的抗螟水平。【结果】各供试玉米品种在心叶期及成熟期抗螟(玉米螟)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心叶期抗螟性最好的是KWS1553,其平均食叶级别为2.9,幼虫存活率为33.33%,幼虫重为0.00077 g,达高抗(HR)水平;其次是新玉57号,其平均食叶级别、幼虫存活率及幼虫重依次为2.9、65.48%和0.00164 g,也达高抗(HR)水平;先玉335、KWS6333则均达抗(R)水平。成熟期抗螟性表现最好的是新玉108号,平均单株蛀孔数、平均单株隧道长分别为0.03个/株、0.04 cm/株;其次是五谷631,平均单株蛀孔数、平均单株隧道长依次为0.05个/株、0.04 cm/株;新玉57号抗玉米螟表现最差,平均单株蛀孔数、平均单株隧道长分别为1.08个/株,为3.06 cm/株。【结论】品种KWS1553、新玉108号、五谷631、五谷310、KWS6333、郑单958苗期及成熟期抗螟性较好,而新玉57号苗期抗螟性达高抗水平,成熟期抗螟性则较差。可优先选择种植抗螟较优的品种,杜绝感虫及高感品种的种植,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并减少化学农药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抗螟性 抗虫品种 绿色防控
下载PDF
耐辐射奇球菌R1对大鼠的慢性毒性实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琴 王玮 +7 位作者 董翔 李建瑛 是文辉 刘晓禄 刘爱中 马娜 宋来阳 刘江伟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333-342,共10页
目的观察耐辐射奇球菌R1(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1,DRR1)对SD大鼠的慢性毒性。方法将高浓度(109/mL,LDRH组)和低浓度(107/mL,LDRL组)的DRR1活菌以及高浓度(109/mL,BDRH组)和低浓度(107/mL,BDRL组)的细菌破碎物以1 mL/100 g体质量的... 目的观察耐辐射奇球菌R1(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1,DRR1)对SD大鼠的慢性毒性。方法将高浓度(109/mL,LDRH组)和低浓度(107/mL,LDRL组)的DRR1活菌以及高浓度(109/mL,BDRH组)和低浓度(107/mL,BDRL组)的细菌破碎物以1 mL/100 g体质量的剂量灌胃SD大鼠,同时以灌胃相同体积的TGY琼脂培养液(含0.5%胰蛋白胨、0.1%葡萄糖和0.3%酵母提取物)作为对照组(TGY组);每组16只,雌雄各半,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30 d。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用3%戊巴比妥钠0.15 mL/100 g体质量腹腔注射麻醉,收集血液及脏器标本,检测血常规、血清电解质、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主要脏器经体积分数为10%的中性甲醛溶液固定,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每组其余8只大鼠于停药14 d后作相同处理,观察DRR1的延迟毒性。实验期内观测大鼠行为、摄食量和体质量等一般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DRR1活菌及DRR1破碎物给药30 d后,停药即刻及停药14 d后,未见各组大鼠的运动、呼吸异常,未观察到反应迟钝、瞳孔改变、眼球凸出、皮肤颜色改变等异常现象,口、耳、鼻、眼角均未见异常分泌物,排便及形态正常;摄食量、体质量变化和脏器系数与TGY组比较,均无显著改变;白细胞数在给药30 d时显著下降(P<0.05),停药14 d后恢复至正常水平;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数及其百分比无显著变化,血小板数也无显著变化。停药后即刻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尿酸(UA)、尿素(UREA)、血糖(Glu)、镁(Mg)和磷(P)含量无显著变化,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在LDRH组显著升高(P<0.05);经14 d恢复期后,AST、CK降至恢复期TGY组水平,CK-MB仍高于恢复期TGY组(P<0.05);恢复期的LDH水平与停药即刻比较,显著增高(P<0.05),与恢复期TGY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与TGY对照组比较,给药30 d时血清离子浓度在各给药组间没有显著变化(P>0.05);停药14 d后,LDRH组血清Cl-、Ca2+降低,Na+、pH值升高(P<0.05);对心、肝、肺和肾的病理学观察均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结论DRR1活菌及其细菌破碎物对大鼠无实际毒性,该实验为DRR1的拓展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辐射奇球菌 摄食量 细菌破碎物 慢性毒性 SD大鼠
下载PDF
新疆维药阿里红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涛 黄玲 娄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96-705,共10页
阿里红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衰老等作用,广泛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研究利用新疆稀有药用拟层孔菌阿里红(Fomes officinalis Ames)野生菌株进行液体深层发酵生产胞外多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种子和摇瓶发酵... 阿里红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衰老等作用,广泛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研究利用新疆稀有药用拟层孔菌阿里红(Fomes officinalis Ames)野生菌株进行液体深层发酵生产胞外多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种子和摇瓶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成分、配比浓度、生长因子及各因素的最佳组合等进行了筛选优化。根据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情况,最终确定种子培养基:葡萄糖3%、蛋白胨1.5%、KH_2PO_40.3%、MgSO_4·7H_2O 0.1%、VB_1 0.1 mg/mL;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麦芽浸粉0.3%、蛋白胨0.75%、酵母浸粉0.5%。经12 d发酵,每50 mL发酵液菌体干重和胞外粗多糖含量最高可达65.4和77.7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药 阿里红 培养基 优化
下载PDF
化肥减施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8
15
作者 唐宇 包慧芳 +5 位作者 詹发强 侯敏 王宁 杨蓉 林子敬 龙宣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1-854,共14页
【目的】研究以生物有机肥替代常规化肥对番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为化肥减施和提高番茄品质、稳定现有产量提供应用和理论基础。【方法】化肥常规用量减施30%、50%,根据不同减施比例配施生物有机肥,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土样及番茄果实... 【目的】研究以生物有机肥替代常规化肥对番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为化肥减施和提高番茄品质、稳定现有产量提供应用和理论基础。【方法】化肥常规用量减施30%、50%,根据不同减施比例配施生物有机肥,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土样及番茄果实采用随机取样法,测定减施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转化、及番茄果实营养品质、产量、发病率的影响。【结果】用生物有机肥代替化肥可增加土壤中速效N、P、K的含量,降低土壤pH值和电导率,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番茄果实总酸提高7.87%,VC含量提高24.95%,可溶性糖提高17.19%,产量与常规持平,差异不显著,番茄脐腐病发病率较常规施肥降低56.83%。【结论】在加工番茄种植中,用生物有机肥代替化肥的施肥方式可以降低化肥的施用量,有利于番茄果实的生长,品质提高,降低番茄脐腐病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生物有机肥 土壤养分 营养品质 产量 发病率
下载PDF
新疆家禽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6
作者 买尔哈巴·艾合买提 侯敏 +1 位作者 艾尼江·尔斯曼 崔卫东 《中国禽业导刊》 2021年第10期41-46,共6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禽蛋、禽肉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新疆家禽养殖业发展迅猛。据统计,新疆家禽养殖量在西北五省中排名第一。目前,新疆地区年禽肉缺口10万吨,疆内禽肉市场空间较大。同时,具有品种资源、特殊地理环境优势,适合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禽蛋、禽肉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新疆家禽养殖业发展迅猛。据统计,新疆家禽养殖量在西北五省中排名第一。目前,新疆地区年禽肉缺口10万吨,疆内禽肉市场空间较大。同时,具有品种资源、特殊地理环境优势,适合发展特禽产业,向外适应国内多元化禽产品消费需求具有较大市场空间,向内发挥对新疆南部地区牛羊肉消费的替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五省 消费需求 家禽养殖业 禽产品 特殊地理环境 牛羊肉 多元化 新疆南部地区
下载PDF
新疆农田系统瓢虫资源调查与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阿尔孜姑丽·肉孜 丁新华 +5 位作者 吐尔逊·阿合买提 虞国跃 付开赟 何江 阿地力·沙塔尔 郭文超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2-304,共13页
为全面了解新疆农田系统瓢虫资源组成以及多样性结构差异,本研究采用网捕法于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对新疆11个地州50个县/市/区15种农作物生境的406个采集点开展了瓢虫资源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共获7001号瓢虫标本,隶属3亚科13属26种,... 为全面了解新疆农田系统瓢虫资源组成以及多样性结构差异,本研究采用网捕法于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对新疆11个地州50个县/市/区15种农作物生境的406个采集点开展了瓢虫资源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共获7001号瓢虫标本,隶属3亚科13属26种,其中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为绝对优势种类,其个体数量占比达55.11%,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 punctillum、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等10种为常见种;不同生境瓢虫群落多样性分析显示,苜蓿田和麦田的丰富度指数(5.598150、7.546581)、多样性指数(0.874884、0.708508)、均匀度指数(0.661678、0.544575)都较高,但优势度指数则分别仅为0.224261、0.342884;大豆田和西瓜田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其他生境类型(P<0.05),但优势度指数远高于其他生境,为0.663091、0.658502,可见苜蓿田、麦田等生境瓢虫物种数和个体数量丰富,且分布均匀,而大豆田和西瓜田种类相对贫乏,且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州的瓢虫群落多样性分析显示,伊犁州的丰富度指数(7.363638)、多样性指数(0.970345)、均匀度指数(0.712583)都较高,但优势度指数仅为0.135821;阿克苏地区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都显著低于其他地州,但优势度指数远高于其他地州,为0.663477,可见伊犁州的瓢虫物种数和个体数量丰富,且分布均匀,而阿克苏地区种类相对贫乏,且分布不均匀;不同海拔带瓢虫群落多样性分析则显示,300 m-1300 m海拔区间农田瓢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其它海拔区间,且低海拔(-130 m-300 m)或高海拔(1600 m-2800 m)区间的瓢虫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较低,但优势度较高,这表明300 m-1300 m海拔区间内瓢虫种类比较丰富,而在低海拔或高海拔区间农田生境内的瓢虫物种贫乏,个体数量也比较少。本研究基本明确了新疆农田系统瓢虫资源组成及多样性,揭示了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价值,同时为生物防治提供了丰富捕食性天敌瓢虫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瓢虫资源 新疆 优势种 农田系统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种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蒋旭东 丁新华 +12 位作者 王小武 付开赟 袁梓涵 吐尔逊·阿合买提 何江 贾尊尊 郭文超 王志方 杨新平 代金平 谢玉清 周留艳 冯蕾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8,共11页
为探明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多样性,2019—2020年采集了新疆5个地/州6个县/市185个样点的越冬玉米螟幼虫,进行病原真菌分离、鉴定。2年共获被感染越冬玉米螟幼虫534个,分离出136株昆虫病原真菌,隶属于7目7科9属14种。其... 为探明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多样性,2019—2020年采集了新疆5个地/州6个县/市185个样点的越冬玉米螟幼虫,进行病原真菌分离、鉴定。2年共获被感染越冬玉米螟幼虫534个,分离出136株昆虫病原真菌,隶属于7目7科9属14种。其中,红绶曲霉Aspergillusnomius(22.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19.9%)、镰孢霉Fusariumsp.为优势种,相对分离频率(RDF)分别为22.1%、19.9%和13.2%;花腐镰孢菌Fusarium anthophilum(9.6%)、波兰青霉菌Penicillium polonicum(2.9%)、雷斯青霉菌Penicillium raistrickii(1.5%)、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6.6%)、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3.7%)、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2.2%)、多头被孢霉Mortierella polycephala(5.9%)、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5.2%)、直立枝顶孢霉Acremonium strictum(2.9%)、C. perangustum(3.68%)为常见种;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0.7%)为稀有种。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昆虫病原真菌相对多度最高(41.4%),昌吉州昌吉市次之(21.4%),喀什地区疏勒县(11.4%)最低;伊犁州霍尔果斯市病原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昌吉州昌吉市与乌鲁木齐新市区、伊犁州新源县与昌吉州昌吉市及伊犁州霍尔果斯市与喀什地区疏勒县的越冬玉米螟病原真菌中等相似。2年真菌致死率最高的均为乌鲁木齐新市区,分别为28%和14.6%,2019年各采集地区间亚洲玉米螟感染优势病原真菌致死率差异性均显著,2020年各采集地区玉米螟感染白僵菌属致死率差异性显著,而曲霉属和镰刀菌属无显著差异性。本研究结果为保护与利用当地真菌资源,促进亚洲玉米螟绿色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玉米螟 病原真菌 多样性
下载PDF
新疆玉米产区47个主栽玉米品种抗虫性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库尔班妮萨·奥布力喀斯木 王俊 +8 位作者 王志慧 丁新华 贾尊尊 付开赟 阿尔孜姑丽·肉孜 吐尔逊·阿合买提 何江 冯宏祖 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97-1206,共10页
【目的】筛选评价玉米抗虫(玉米螟)品种,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比分析第一代玉米螟和第二代玉米螟的田间百株落卵量、百株幼虫量、百秆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等指标,评价新疆47个主栽玉米品种的抗螟性差异。【... 【目的】筛选评价玉米抗虫(玉米螟)品种,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比分析第一代玉米螟和第二代玉米螟的田间百株落卵量、百株幼虫量、百秆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等指标,评价新疆47个主栽玉米品种的抗螟性差异。【结果】供试主栽玉米品种抗虫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6W2T118的田间为害最轻、抗虫能力最佳,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25头/百株、90 cm/百株、20%,其次分别是华美1号、DK517、九圣禾692抗螟性较好,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依次为40头/百株、265 cm/百株、40%,50头/百株、245 cm/百株、40%,60头/百株、250 cm/百株、45%。五谷310、KWS6333、富友968、宁玉525等品种抗螟性一般。金庆202则为害最为严重、抗虫水平最低,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195头/百株、875 cm/百株、90%。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的抗螟性整体较差。【结论】参试的47个品种中16W2T118、DK517、九圣禾692、华美1号等品种抗虫综合表现较优,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抗虫水平较差,生产上可优先选择种植抗螟较优的品种,避免种植抗螟较差的品种,可较好的实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抗虫品种 绿色防控 评价
下载PDF
新疆地区番茄潜叶蛾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爱梅 付开赟 +4 位作者 丁新华 何江 吐尔逊·阿合买提 冯宏祖 郭文超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目的】番茄潜叶蛾已成为世界性番茄的重要害虫,对番茄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揭示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结构。【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20个地理种群番茄潜叶蛾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特征。... 【目的】番茄潜叶蛾已成为世界性番茄的重要害虫,对番茄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揭示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结构。【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20个地理种群番茄潜叶蛾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特征。【结果】15条引物扩增出137条ISSR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96.35%,所有个体显示了各自独特的ISSR图谱。ISSR的标记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0个番茄潜叶蛾地理种群遗传距离大小范围为0.0065~0.1623,遗传一致度范围为0.8502~0.9935。种群变异来源分析表明,25.36%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间,74.64%的变异来源于种群内部。UPGM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各地理种群的聚类与地理位置无较强的关联性。【结论】番茄潜叶蛾尚处在入侵早期阶段,且具备频繁入侵和多点的特征。防控上要注意加强检疫,阻绝多点入侵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遗传多样性 ISSR 遗传分化 地理种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