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张树文 地力木拉提·艾克热木 +1 位作者 孙治国 王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0,共9页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的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研究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的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研究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65~90岁,平均78.9±7.1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合并症及影像学特点行经皮内镜单侧或双侧减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腰椎功能状态,采用Macnab标准评估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手术疗效。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测量脊柱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C7椎体中心至骶骨中垂线距离(C7-CSVL)、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PI-LL及椎管横截面积,分析术后影像学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双侧减压14例,单侧减压4例,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手术时间69.72±12.66min,术中出血量39.72±10.21mL,术前、术中透视次数5.11±1.49次。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ODI、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SVA、C7-CSVL、Cobb角、PI-LL及椎管横截面积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为优7例(38.90%),良9例(50.00%),可2例(11.11%),整体优良率为88.89%。结论: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可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一定程度改善脊柱-骨盆参数并扩大椎管内横截面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下减压 退变性脊柱侧凸 疗效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赵红 史新春 王淑勉 《中外医疗》 2015年第3期147-148,151,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观察对比两... 目的探讨分析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在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8.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着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骨科护理 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膝关节损伤周围肌肉的组织构建和生物力学的治疗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宁凯 郭瑞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1890-1893,1897,共5页
目的:运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运动性膝关节损伤,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分析其对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及其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门诊、住院部收治的运动性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通过随机... 目的:运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运动性膝关节损伤,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分析其对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及其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门诊、住院部收治的运动性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别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康复训练,2组均在4周治疗后,在等速向心肌力测试下,测定其在角速度分别为60°/s及180°/s时,患侧膝关节的峰力矩、做功量及股后肌群的向心峰值力矩与四头肌的向心峰值力矩的比值(H/Q),同时测定角速度分别为60°/s时,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情况,并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1)在4周的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角速度为60°/s及180°/s测试时2组峰力矩、作功量及H/Q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角速度60°/S时,观察组的屈伸肌群的s EMG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伸肌及屈肌肌力均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运动性膝关节损伤患者的症状,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膝关节周围肌肉肌力水平和改善其参与膝关节活动的生物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康复训练 运动性膝关节损伤 组织构建 生物力学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郭瑞 洪凯峰 +1 位作者 郭栋 李坤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50-52,57,共4页
背景:对于胫骨骨折的畸形愈合,传统的截骨矫形术很难保证术中截骨的准确性。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胫骨畸形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1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需行截骨矫形的患者(观察组),利用CT数据... 背景:对于胫骨骨折的畸形愈合,传统的截骨矫形术很难保证术中截骨的准确性。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胫骨畸形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1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需行截骨矫形的患者(观察组),利用CT数据进行计算机三维建模、3D打印制作截骨导板和术前预演后,行胫骨畸形矫形术。同时随机选取10例采用传统截骨矫形术的病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5.5±24.1)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88.0±27.8)min,t=11.63,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透视次数为(4.5±1.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7.5±1.7)次,t=15.64,P<0.05];术后平均随访6.5个月,骨愈合及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结论:在胫骨畸形截骨矫形术中,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术前设计和手术预演,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胫骨 畸形 外科手术 截骨术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护理干预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史新春 赵红 马蕊 《中外医疗》 2015年第3期133-134,137,共3页
目的探讨针对胫骨骨折患者,观察采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过程中配合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深入研究其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胫骨骨折患者190例。针对所有患者全部选择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方法给予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针对胫骨骨折患者,观察采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过程中配合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深入研究其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胫骨骨折患者190例。针对所有患者全部选择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方法给予临床治疗。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胫骨骨折患者的随机分组。A2组(对照组95例):临床选择实施骨外科常规护理;A1组(观察组95例):临床选择综合护理的方法。对比两组胫骨骨折患者临床住院时间以及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在患者临床住院时间方面,A1组短于A2组胫骨骨折患者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护理满意度方面,A1组胫骨骨折患者高于A2组患者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胫骨骨折患者,选择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过程中配合实施护理干预,在缩短患者临床住院时间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治疗护理干预效果,最终有效促进患者的临床康复,显著提高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胫骨骨折 护理干预
下载PDF
经关节镜半月板部分切除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体会及术后疼痛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浩沙强 王雷 +3 位作者 郭瑞 吉喆 王志刚 李坤 《河北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2002-2004,共3页
目的:总结经关节镜半月板部分切除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治疗及探讨其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随访患者治疗效果,对其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 目的:总结经关节镜半月板部分切除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治疗及探讨其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随访患者治疗效果,对其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三组手术患者LysholmⅡ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LysholmⅡ评分均明显优于三组治疗前(P<0.05),3d^6月组术后LysholmⅡ评分明显优于6~12月组(P<0.05),6~12月组明显术后LysholmⅡ评分明显优于1~2年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手术时间(<6月)以及术后冰敷的OR值均小于1,表明为保护因素,负重时间(1周)以及关节软骨损伤的OR值均大于1,为危险因素。结论:关节镜半月板切除手术能有效治疗半月板损伤,尽早手术能提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过早负重、关节软骨损伤是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术后冷敷以及尽早手术是术后疼痛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半月板损伤 术后疼痛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骨髓炎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于建华 李勇贤 +1 位作者 郭瑞 李锋涛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1013-101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骨髓炎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托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骨髓炎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LEVIN评分标准将40例患儿分... 目的探讨急性骨髓炎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托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骨髓炎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LEVIN评分标准将40例患儿分为优良预后组(27例)与不良预后组(13例),另选取先天性斜颈患儿32例为对照组,在手术前及手术后对急性骨髓炎患儿血清TNF-α、CRP及IL-6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对照组患儿血清TNF-α、CRP及IL-6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优良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患儿的IL-6、CRP、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且不良预后组患儿的IL-6、CRP、TNF-α水平明显高于优良预后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对比,优良预后组患儿术后IL-6、CRP、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且低于术后不良预后组患儿IL-6、CRP、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预后组患儿IL-6、CRP、TNF-α水平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L-6、CRP、TNF-α水平均与急性骨髓炎的发生与发展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TNF-α、CRP及IL-6与急性骨髓炎发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骨髓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法在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效果对比 被引量:3
8
作者 于建华 李勇贤 郭瑞 《系统医学》 2017年第6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应用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比较。方法抽选2014年8月—2015年10月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人民医院骨折门诊收治入院的180例ACL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应用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比较。方法抽选2014年8月—2015年10月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人民医院骨折门诊收治入院的180例ACL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缝线内固定组)、B组(空心钉内固定组)、C组(缝线结合空心钉内固定组),分别在关节镜监视下清理关节腔并行相应骨折复位操作,通过Lachman试验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3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3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90±2.45)个月,Lachman试验检查结果表明C组固定效果最好,且位移最小(3.22±0.43)min,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 C组术后膝关节功能状态改善最为明显[(97.92±5.06)分vs(82.13±6.72)分vs(90.65±5.34)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线结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ACL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效果最好,空心钉内固定效果次之,缝线内固定效果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 缝线内固定 空心钉内固定
下载PDF
初次创伤骨折术后和二次创伤骨折术后机体凝血状态变化的研究
9
作者 李勇贤 于建华 郭瑞 《系统医学》 2017年第6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并对比初次创伤骨折术后和二次创伤骨折术后机体凝血状态变化情况。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8月自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基地(受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人民医院人民医院外二科委托提供实验动物)随机选取30只健康成年大鼠作为实验对... 目的探讨并对比初次创伤骨折术后和二次创伤骨折术后机体凝血状态变化情况。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8月自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基地(受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人民医院人民医院外二科委托提供实验动物)随机选取30只健康成年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制作初次创伤骨折术后模型与二次创伤骨折术后模型,术后第1、5天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相关凝血指标。结果 30只大鼠二次创伤骨折术后1、5 d对比PT、APTT两项指标,术后1 d对比结果(10.23±1.10)s vs(10.31±1.32)s,(21.78±2.27)s vs(22.23±2.45)s;术后5 d对比结果(10.39±1.32)s vs(9.76±1.29)s,(22.54±1.80)s vs(23.11±1.79)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IB、D-D三项指标高于初次创伤骨折术后,术后1 d对比结果(26.82±1.98)s vs(31.52±2.13)s,(4.65±0.77)g/L vs(5.46±0.89)g/L,(1 102.33±208.72)g/L vs(1 342.43±246.58)g/L;术后5 d对比结果 (24.65±2.20)s vs(28.47±1.56)s,(3.25±0.69)g/L vs(4.76±0.97)g/L,(874.02±155.64)g/L vs(1 040.54±144.5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创伤骨折术后血液高凝状况较初次创伤骨折术后加重,表明骨折手术病史会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创伤 二次创伤 骨折术 凝血状态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切除部分上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10
作者 李忠伟 张树文 +2 位作者 杨新明 银乐乐 崔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切除部分上关节突后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综合外科骨科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其中男21例、女18... 目的探讨切除部分上关节突后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综合外科骨科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21~73(51.2±10.7)岁。39例中,L1/2腰椎间盘突出4例、L2/3腰椎间盘突出22例、L3/4腰椎间盘突出13例,均采用切除部分上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项目:(1)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2)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周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SA)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3)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症状及功能;(4)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责任椎间隙相对高度;(5)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根据肌力评估量表(MMT)评估患者肌力变化情况;(6)综合评估患者椎间融合时间。结果3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且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6(11.6±2.0)个月。手术时间90~155(115.9±17.7)min,术中出血量50~150(98.7±27.8)mL,术中无硬脊膜、神经、大血管损伤。术后患者VAS评分和ODI分别为(1.71±0.45)分和20.13%±3.34%,较术前的(8.13±0.65)分和52.41%±6.86%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30,24.38,P值均<0.001)。术后责任椎间隙相对高度为(0.33±0.03)mm,较术前的(0.20±0.03)mm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1,P<0.001)。术前患者肌力均有降低,其中C级6例、D级14例、E级19例,末次随访时2例术前肌力C级患者肌力无明显改善,其余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C级2例、D级2例、E级35例。39例患者中,30例为椎间融合器融合,9例为混合椎间植骨融合,其中1例采用椎间融合器融合患者在随访16个月时仍未融合,其余患者椎间融合时间为6~14(9.6±1.6)个月。结论切除部分上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性高、不干扰神经功能、并发症少,可作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入路 椎间盘切除术
原文传递
Dynesys弹性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浩沙强 宁凯 +4 位作者 王雷 王志刚 李坤 车立新 王飞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9期1481-1483,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应用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结果,总结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比较腰椎融合内固定的病例得出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 目的通过分析应用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结果,总结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比较腰椎融合内固定的病例得出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3~58岁,平均41岁。术前完善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动力位X线片,腰椎椎体加间隙平扫+二维重建CT,腰椎核磁检查及腰椎功能评分,手术方式采用后路相应病灶节段Dynesys非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采用JOA和ODI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中40例患者得到12~90个月随访,平均52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优良率80.0%,ODI指数从术前(42.864±5.528)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9.438±2.649),疼痛评分VAS也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腰椎失稳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Dynesys非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如适应征选择正确则具有防止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显著优点,突显保留腰椎生理性运动功能的作用,改善腰椎失稳的效果确切,在改善腰腿疼症状的治疗效果上与传统的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效果相当,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 非融合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