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塔里木盆地及其邻近地区的蜱类与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5
1
作者 于心 热孜万.阿不力孜 +1 位作者 戴翔 张渝疆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1-503,共3页
关键词 自然疫源性疾病 塔里木盆地 蜱类 新疆 贮存宿主 传播媒介 亚洲中部 气温变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结构及其聚类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渝疆 曹汉礼 +11 位作者 戴翔 艾泽孜 蒋卫 阿布力克木 李冰 阿不力米提 雷刚 热孜万 梁新海 刘鸿斌 于心 冯崇惠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1-314,共4页
目的掌握塔里木盆地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组成、结构和分类。方法根据地理区划和生境类型选择调查点,按样方法捕获啮齿动物,对体外寄生虫进行单独鉴定,采用群落生态学技术方法,计算各鼠类、蚤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参数,并采用聚类分析... 目的掌握塔里木盆地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组成、结构和分类。方法根据地理区划和生境类型选择调查点,按样方法捕获啮齿动物,对体外寄生虫进行单独鉴定,采用群落生态学技术方法,计算各鼠类、蚤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参数,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该地区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进行分类。结果在塔里木盆地共捕获啮齿动物7种351只,检获体外寄生蚤10种683只,蜱类3种321只,螨621只,虱29只,构建7个鼠类、蚤类群落;子午沙鼠体外寄生蚤的蚤指数、丰富度和多样性3项指标均较高,对该地区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的构成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三趾跳鼠体外寄生虫群落与子午沙鼠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对维持塔里木盆地蚤类群落结构亦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经聚类分析可将塔里木盆地7种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聚类为4个类型:(1)短耳沙鼠、小林姬鼠、灰仓鼠和小家鼠体外寄生虫群落;(2)三趾跳鼠体外寄生虫群落;(3)大耳跳鼠体外寄生虫群落;(4)子午沙鼠体外寄生虫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体外寄生虫 群落 结构 分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感染蚤越冬后菌栓形成实验 被引量:2
3
作者 林纪春 王诚 +3 位作者 张晓雪 冯玉明 雷刚 钱存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59-160,共2页
目的了解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带菌越冬后菌栓形成的客观水平。方法2006年9月28日将饥饿3d的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置感染鼠疫菌而濒死的小鼠体吸血,剔出未吸血蚤,将感染的方形黄鼠蚤413只置于温度2~4℃,相对湿度75%~85%的冷藏箱中。2... 目的了解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带菌越冬后菌栓形成的客观水平。方法2006年9月28日将饥饿3d的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置感染鼠疫菌而濒死的小鼠体吸血,剔出未吸血蚤,将感染的方形黄鼠蚤413只置于温度2~4℃,相对湿度75%~85%的冷藏箱中。2007年4月6日将蚤从冷藏箱取出,用小鼠全天喂饲吸血1次。此后置于温度20~22℃,相对湿度75%~85%温箱中,隔日用健康小鼠供血0.5~1h,镜下观察菌栓形成情况。结果经过一个冬眠期共存活235只方形黄鼠蚤,形成菌栓蚤9匹,菌栓率3.83%(9/235)。结论方形黄鼠蚤带菌越冬后菌栓形成率明显低于黄鼠活动期菌栓蚤的形成率(13.8%),这可能与蚤在不利环境下出现滞育现象和一部分蚤已摆脱鼠疫菌或带菌量减少,低于102~104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蚤 越冬 菌栓蚤 菌栓率
原文传递
检测鼠疫F1抗原的三种免疫学方法比较
4
作者 热娜·吐尔地 丁雄杰 +3 位作者 雷刚 吕天义 唐建国 徐秉臣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2-684,共3页
目的 比较三种检测鼠疫F1抗原方法用于诊断鼠疫的效果.方法在鼠疫疫源地,收集野生动物的血、肝、脾、淋巴组织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胶体金纸上色谱试验(GICA)三种方法检测鼠疫F1抗原.结果检测... 目的 比较三种检测鼠疫F1抗原方法用于诊断鼠疫的效果.方法在鼠疫疫源地,收集野生动物的血、肝、脾、淋巴组织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胶体金纸上色谱试验(GICA)三种方法检测鼠疫F1抗原.结果检测鼠疫疫源地内自毙和捕获野生动物脏器浸液标本414份,ELISA和GICA检出的阳性标本相同,阳性率均为5.31%(22/414),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均为100%.RIHA初试2孔以上凝集186份,复试仅18份阳性,非特异性凝集率高达40.57%(168/414),阳性率4.35%(18/414).RIHA与GICA、ELISA的阳性符合率均为81.82%(18/22),阴性符合率均为98.99%(392/396);阳性标本的平均滴度,ELISA为1:29.95,RIHA为1:28.6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9,P<0.01).结论三种方法检测鼠疫F1抗原诊断鼠疫,RIHA结果有定量的意义,非特异性凝集率高,复试工作量大;GICA和ELISA具有相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GICA结果只有定性意义,ELISA排除了RIHA、GICA两种方法的缺陷,综合了两种方法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免疫 诊断技术和方法
原文传递
簇鬃客蚤生活史实验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启果 孟卫卫 +4 位作者 雒涛 阿扎提 王信惠 戴翔 张渝疆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观察簇鬃客蚤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生活史。方法在温度(26±0.5)℃、相对湿度(70±5)%条件下,以子午沙鼠为供血动物,采用常规饲养和平皿中培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簇鬃客蚤属全变态昆虫,其全部生活史分为卵、幼虫、... 目的观察簇鬃客蚤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生活史。方法在温度(26±0.5)℃、相对湿度(70±5)%条件下,以子午沙鼠为供血动物,采用常规饲养和平皿中培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簇鬃客蚤属全变态昆虫,其全部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蛹(茧)和成虫4个阶段;簇鬃客蚤(♂)发育各历期(卵-幼虫、幼虫-蛹、蛹-成虫及卵-成虫)的发育天数分别为(5.65±0.49)、(10.78±0.67)、(7.52±0.95)和(23.96±1.49)d,簇鬃客蚤(♀)发育各历期的发育天数分别为(5.49±0.51)、(10.20±0.78)、(4.90±1.04)和(20.59±1.14)d;簇鬃客蚤的孵化率(卵-幼虫)、化蛹率(幼虫-蛹)、羽化率(蛹-成虫)及成长率(卵-成虫)分别为91.0%、85.7%、82.1%和64.0%;簇鬃客蚤羽化后的雌雄性比为1.8:1;簇鬃客蚤饥饿状态下的寿命为(4.17±1.11)d(♂)和(5.31±1.69)d(♀),簇鬃客蚤供血状态下的寿命为(13.56±2.56)d(♂)和(20.50±8.31)d(♀);簇鬃客蚤每组(以15雄10雌为一组)每日平均产卵数为23.46粒,一生平均产卵数为(624.00±5.76)粒,每日平均产卵数(n)与产卵时间(d)之间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y=e[4.548-0.140(x-2)](x≥3)。结论簇鬃客蚤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有利于传播和促进动物鼠疫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鬃客蚤 生活史 实验观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