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吾尔药材欧矢车菊及其混淆品的生药鉴别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江 杨伟俊 +1 位作者 地力努尔 满尔哈巴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第23期9-12,共4页
目的:建立传统维吾尔药材欧矢车菊(红拜赫曼和白拜赫曼)及其混淆品藏边大黄的生药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性状、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欧矢车菊和藏边大黄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作为维吾尔药材欧矢车菊及其... 目的:建立传统维吾尔药材欧矢车菊(红拜赫曼和白拜赫曼)及其混淆品藏边大黄的生药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性状、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欧矢车菊和藏边大黄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作为维吾尔药材欧矢车菊及其混淆品藏边大黄真伪鉴别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矢车菊 藏边大黄 生药学 真伪鉴别
下载PDF
维吾尔药欧龙胆与其代用品龙胆的鉴别研究
2
作者 陈燕 李晨阳 +2 位作者 何江 赵军 徐芳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6-127,共2页
目的建立欧龙胆与其代用品龙胆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性状、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欧龙胆与龙胆的性状区别为欧龙胆表面灰棕色;龙胆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皮部与木部易区分。显微特征区别:横切中欧龙胆最外层为木栓层,皮层宽广,维管束双韧型... 目的建立欧龙胆与其代用品龙胆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性状、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欧龙胆与龙胆的性状区别为欧龙胆表面灰棕色;龙胆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皮部与木部易区分。显微特征区别:横切中欧龙胆最外层为木栓层,皮层宽广,维管束双韧型,含有草酸钙簇晶,无髓部;龙胆最外层为表皮细胞,皮层窄,维管束外韧型,中央有髓。粉末鉴别中欧龙胆含有草酸钙簇晶,木栓细胞;龙胆含有草酸钙针晶、石细胞、内皮层细胞、外皮层细胞。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欧龙胆和龙胆的鉴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龙胆 龙胆 生药学鉴别
下载PDF
新疆雪白睡莲资源调查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3
作者 杨军 何江 +2 位作者 杨媛 赵军 杨可欣 《山东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36-41,共6页
通过查阅文献、走访调查、实地踏勘、抽样调查等方法对新疆特有植物雪白睡莲(Nymphaea candida Presl)适生区、资源状况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基本弄清楚了雪白睡莲在伊犁、阿尔泰、巴州3个地区居群的资源状况、生境与生物学特性。为... 通过查阅文献、走访调查、实地踏勘、抽样调查等方法对新疆特有植物雪白睡莲(Nymphaea candida Presl)适生区、资源状况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基本弄清楚了雪白睡莲在伊犁、阿尔泰、巴州3个地区居群的资源状况、生境与生物学特性。为雪白睡莲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白睡莲 资源调查 生境 生物学特性 开发利用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维药香青兰有效部位中10个化学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1
4
作者 谭梅娥 何承辉 +3 位作者 帕依曼·亥米提 郑瑞芳 于宁 邢建国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7-571,共5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维药香青兰有效部位中10个成分含量。方法采用Shim-pack ODS(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5%甲酸溶液(B),梯度洗脱(0—30 min,17%A;30—60 min,17%→28%A;60—78 min,28%A)...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维药香青兰有效部位中10个成分含量。方法采用Shim-pack ODS(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5%甲酸溶液(B),梯度洗脱(0—30 min,17%A;30—60 min,17%→28%A;60—78 min,28%A),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30 nm,柱温为35℃。结果咖啡酸、4-香豆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迷迭香酸、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丹酚酸A、田蓟苷、香叶木素在该色谱条件下分离度良好,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2)。加样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91.83%~106.43%和0.38%~2.22%内。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性高、重复性好,适用于香青兰有效部位的分析与质量控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青兰有效部位 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 田蓟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复方刺山柑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袁涛 杨伟俊 +2 位作者 罗玉琴 薛文采 程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5期100-103,共4页
目的建立复方刺山柑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川西獐牙菜、大黄、黄芪、木香、诃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大黄素、大黄酚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主斑点清晰、特征明显、专属性强;大黄素线性范围为0.768... 目的建立复方刺山柑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川西獐牙菜、大黄、黄芪、木香、诃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大黄素、大黄酚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主斑点清晰、特征明显、专属性强;大黄素线性范围为0.768~3.840μg/mL(r=0.9996,n=5),平均回收率为100.00%(RSD=1.18%);大黄酚线性范围为2.04~16.32μg/mL(r=0.9993,n=5),平均回收率为100.62%(RSD=0.38%)。结论检测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复方刺山柑胶囊的质量标准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刺山柑胶囊 川西獐牙菜 大黄 薄层色谱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薄荷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产品研发进展 被引量:41
6
作者 王兆丰 丁自勉 +2 位作者 何江 马艺沔 杨伟俊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6期979-984,共6页
薄荷始载于《唐本草》,为我国传统中药。薄荷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薄荷醇和薄荷酮等挥发性成分与甾体、黄酮、三萜等非挥发性成分。具有抗炎、抗真菌、抗肿瘤、抗氧化、抗辐射等多种药理作用。薄荷作为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已被广... 薄荷始载于《唐本草》,为我国传统中药。薄荷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薄荷醇和薄荷酮等挥发性成分与甾体、黄酮、三萜等非挥发性成分。具有抗炎、抗真菌、抗肿瘤、抗氧化、抗辐射等多种药理作用。薄荷作为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化妆品以及香料香精等多个领域。本文对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产品研发工作进行了综述,为今后进一步分析、探讨薄荷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相关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 药食两用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产品研发
下载PDF
维吾尔药复方的研究现状及其建议 被引量:6
7
作者 何江 王宏 +3 位作者 张论理 杨晓君 张轩晨 杨伟俊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20-1224,共5页
维吾尔药复方是在维吾尔医理论体系指导下配伍组方、辩证使用的少数民族习用药物。近年来,维吾尔药的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该文结合维吾尔药的历史渊源,从维吾尔药材、成方制剂、古籍文献及临床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 维吾尔药复方是在维吾尔医理论体系指导下配伍组方、辩证使用的少数民族习用药物。近年来,维吾尔药的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该文结合维吾尔药的历史渊源,从维吾尔药材、成方制剂、古籍文献及临床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维吾尔药复方研发的优势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吾尔药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药复方 历史沿革 典籍文献 临床评价 发展建议
原文传递
余甘子及其代用品栀子的生药鉴别 被引量:2
8
作者 魏梅梅 何江 +2 位作者 杨伟俊 薛桂蓬 徐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31期77-81,共5页
目的对余甘子及其代用品栀子进行鉴别。方法通过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和理化鉴别等方面对余甘子及栀子进行鉴别。结果余甘子和栀子在外形、大小、颜色、表面特征上有很明显的不同;栀子的显微特征中有不定式气孔和非腺毛,余甘子中没... 目的对余甘子及其代用品栀子进行鉴别。方法通过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和理化鉴别等方面对余甘子及栀子进行鉴别。结果余甘子和栀子在外形、大小、颜色、表面特征上有很明显的不同;栀子的显微特征中有不定式气孔和非腺毛,余甘子中没有,余甘子中有很多不同形态的石细胞;余甘子和栀子在相同的位置没有出现相同的点。结论可以从性状、显微、薄层等方面来鉴定余甘子和栀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栀子 生药鉴别
下载PDF
基于ITS2条形码鉴定维药药西瓜及其误用品 被引量:3
9
作者 何江 程波 +2 位作者 徐元 姚松伯 杨伟俊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10期1261-1264,共4页
目的:采用ITS2条形码对维吾尔药材药西瓜及其误用品栝楼、罗汉果进行分子鉴定,以确保药材质量及临床疗效。方法:提取维吾尔药材药西瓜及其误用品栝楼、罗汉果的DNA,并对药材进行PCR扩增其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并双向测序... 目的:采用ITS2条形码对维吾尔药材药西瓜及其误用品栝楼、罗汉果进行分子鉴定,以确保药材质量及临床疗效。方法:提取维吾尔药材药西瓜及其误用品栝楼、罗汉果的DNA,并对药材进行PCR扩增其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并双向测序,经Codon Code Alingner V3.0对其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后,用MEGA6.05软件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K2P(kimura 2-parameter),并构建邻接系统聚类树NJ(neighbor-joingtree,NJTree)。结果:提取维吾尔药材药西瓜及误用品栝楼、罗汉果基因组DNA后,经检测具降解现象,但仍可通过PCR扩增获得三者的ITS2序列;药西瓜与误用品之间的K2P遗传距离远大于药西瓜种内遗传距离;NJ系统聚类树结果表明能将药西瓜与其误用品区分开来,单独聚为一类。结论:ITS2条形码可准确鉴别维吾尔药材药西瓜及其误用品,为药西瓜的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鉴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西瓜 ITS2条形码 鉴定 误用品
下载PDF
维吾尔族药材资源的分类、分布与变迁
10
作者 何江 王宇真 +5 位作者 杨巧丽 程波 地力努尔 张彦福 李冠 杨伟俊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37-1748,共12页
随着维吾尔族药资源的变迁和临床需求改变,部分药材的药用部位、用药种类和产地等发生了相应变化、变迁。为了掌握维吾尔族药材资源的分类、分布与变迁情况。课题组通过野外调查、标本勘校、研究和文献考证的方法,对历史记载的1200多种... 随着维吾尔族药资源的变迁和临床需求改变,部分药材的药用部位、用药种类和产地等发生了相应变化、变迁。为了掌握维吾尔族药材资源的分类、分布与变迁情况。课题组通过野外调查、标本勘校、研究和文献考证的方法,对历史记载的1200多种维吾尔族药材情况进行了研究。最终明确了历史记载的1200多种维吾尔族药材,来源于植物140科510属840种、动物76科107属141种、矿物55种。药材主产地为中国新疆及中亚、西亚、地中海和北非地区,部分产自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其他省份,极少部分产自南北美洲,欧洲,北亚等地。该研究基本掌握了维吾尔族药资源的具体科属分类、分布、来源与变迁,为维吾尔族药材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药材 分类 分布 变迁
原文传递
维吾尔族药毛菊苣总倍半萜滴丸溶出度测定
11
作者 罗玉琴 杨伟俊 +1 位作者 信学雷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1-24,共4页
目的:建立毛菊苣总倍半萜滴丸中山莴苣素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桨法测定体外溶出度,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溶出介质和转速,利用HPLC测定毛菊苣总倍半萜滴丸中山莴苣素的溶出度,流动相甲醇(A)-0.2%甲酸(B)梯度洗脱(0 - 30 min... 目的:建立毛菊苣总倍半萜滴丸中山莴苣素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桨法测定体外溶出度,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溶出介质和转速,利用HPLC测定毛菊苣总倍半萜滴丸中山莴苣素的溶出度,流动相甲醇(A)-0.2%甲酸(B)梯度洗脱(0 - 30 min,28%- 72% A),检测波长256 nm.结果:选择含0.2%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人工胃液为溶出介质,转速100r·min-1,山莴苣素线性范围0.015 -0.075 g·L-1(r=0.999),平均回收率101.04% (RSD 1.38%).样品30 min时体外溶出度均>80%.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适用于毛菊苣总倍半萜滴丸的溶出度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菊苣 总倍半萜 溶出度 山莴苣素
原文传递
维药毛菊苣及其易混品菊苣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波 何江 +2 位作者 郭文倩 地力努尔.吐尔逊江 杨伟俊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4393-4398,共6页
目的建立维吾尔药毛菊苣及其易混品菊苣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方法采集不同地理区域的毛菊苣及其易混品,提取样品基因组总DNA。通过对其叶绿体rbcL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后根据其变异位点设计位点特异性鉴别引物... 目的建立维吾尔药毛菊苣及其易混品菊苣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方法采集不同地理区域的毛菊苣及其易混品,提取样品基因组总DNA。通过对其叶绿体rbcL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后根据其变异位点设计位点特异性鉴别引物,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检出限,建立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结果建立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体系优化结果为30μL反应体系包含Taq酶0.25 U、10×buffer 2.5μL、d NTP 2.0μL、正、反向引物各0.5μL、总DNA 2μL、dd H_2O 22.25μL。适宜的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30 s,55℃退火30 s,72℃延伸1 min,32个循坏;最后72℃延伸7 min。对20份毛菊苣与菊苣药材进行扩增,其中毛菊苣能够扩增出约230 bp目的片段条带,而菊苣样品则不能扩增出明显的目的条带。结论建立并优化了毛菊苣及其易混品菊苣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技术,能够准确而可靠的达到2种药材的有效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菊苣 RBCL基因 位点特异性PCR 分子鉴定 总DNA
原文传递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定量结合熵权TOPSIS法评价不同产地白屈菜药材质量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红娟 史银基 +3 位作者 罗玉琴 何江 王浩杰 杨伟俊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94-4203,共10页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综合评价不同产地白屈菜药材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Extend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综合评价不同产地白屈菜药材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Extend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4 nm,柱温25℃,进样量10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4个主产地19批次白屈菜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使用Origin2022软件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SIMCA-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指标成分并定量测定,结果采用化学模式识别、箱线图以及熵权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9批次白屈菜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6个共有峰,指认出白屈菜碱、盐酸黄连碱、紫堇碱、盐酸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745~0.983。HCA将19批白屈菜分为4类;PCA得到5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4.758%;PLS-DA表明盐酸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等5个成分是不同产地白屈菜药材质量差异的标志性成分。白屈菜碱、盐酸黄连碱、紫堇碱、盐酸血根碱、白屈菜红碱质量分数分别为0.658~1.547、0.718~2.577、0.029~0.108、0.095~0.527、0.069~0.253 mg/g。箱线图与熵权TOPSIS法评价均表明辽宁和陕西产地的白屈菜药材综合质量较优。结论所建立的白屈菜药材HPLC指纹图谱方法分离度好,操作简单;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为白屈菜药材质量控制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屈菜 指纹图谱 白屈菜碱 盐酸黄连碱 紫堇碱 盐酸血根碱 白屈菜红碱 化学模式识别 主成分分析 熵权TOPSIS法
原文传递
基于虚拟筛选的新型吲哚胺2,3-双加氧酶抑制剂的发现及活性评价
14
作者 刘伊彤 周睿 +3 位作者 姜艺菲 连晓芳 郑瑞芳 山广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3年第3期193-201,共9页
目的应用药效团模型及分子对接的综合虚拟筛选策略,对Specs及Chembridge数据库进行筛选并进行生物学活性评价,以期发现新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1)抑制剂。方法基于已报道IDO1抑制剂,利用Discovery Studio 2019软件的Pharmacophores(H... 目的应用药效团模型及分子对接的综合虚拟筛选策略,对Specs及Chembridge数据库进行筛选并进行生物学活性评价,以期发现新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1)抑制剂。方法基于已报道IDO1抑制剂,利用Discovery Studio 2019软件的Pharmacophores(Hiphop)模块构建药效团模型。通过最优药效团模型初步筛选了Specs及Chembridge数据库,后采用LibDock及CDOCKER程序靶向IDO1活性位点进行层级分子对接,最终保留了40个苗头化合物,并在100μmol/L浓度下进行了细胞水平IDO1酶抑制活性初筛。选取初筛抑制率大于50%的11个化合物进行细胞水平及生化水平抑酶活性的进一步测定。采用SPR及分子对接模型进一步确证及阐明化合物与IDO1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结果发现羟基嘧啶类化合物29在细胞水平及生化水平上均呈现了IDO1酶抑制活性,EC50和IC50分别为(53.93±1.22)μmol/L和(179±8.12)μmol/L。SPR研究进一步确证了化合物29与IDO1之间的直接结合(KD=65.92μmol/L)。分子对接模型研究显示羟基嘧啶基团与IDO1的卟啉环之间存在较为丰富的相互作用,是靶向识别的关键基团。结论羟基嘧啶类化合物29是一类新型IDO1抑制剂,可作为IDO1酶抑制剂的先导物,通过进一步结构改造及优化,有望获得高效、结构新颖的IDO1抑制剂及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抑制剂 药效团模型 分子对接 酶活性评价
下载PDF
哈萨克医经典名方吾孜德克治疗肠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15
作者 贾丽萍 程波 +3 位作者 史玉柱 何江 王雪 杨伟俊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577-1583,共7页
目的探讨哈萨克医经典名方吾孜德克(WZDK)治疗肠炎的物质基础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分析WZDK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WZDK的主要化学成分并进行靶点预测,通过体内实验验证WZD... 目的探讨哈萨克医经典名方吾孜德克(WZDK)治疗肠炎的物质基础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分析WZDK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WZDK的主要化学成分并进行靶点预测,通过体内实验验证WZDK对急性肠炎的治疗作用及作用靶点。采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构建小鼠急性肠炎模型,给药期间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各组小鼠肠道病理改变及核心靶点mRNA的表达。结果通过LC-MS/MS技术分析共得到316种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靶点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激酶B1(AKT1)、肿瘤蛋白p53(TP53)、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白桦脂酸、lappadilactone、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等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稳定。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5.00 g/kg)WZDK能显著降低小鼠的DAI评分(P<0.05),改善其结肠组织炎症细胞浸润、黏膜组织损伤,显著下调其结肠组织中IL-6、TNF-α、IL-1β和TP53 mRNA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WZDK中的白桦脂酸、lappadilactone、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等多种化学成分可能通过下调结肠组织中TNF-α、IL-6、IL-1β、TP53 mRNA表达,发挥改善肠道局部炎症因子失衡、修复结肠黏膜组织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孜德克 哈萨克医 经典名方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肠炎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和一测多评联合化学计量学及熵权TOPSIS法对顶羽菊药材质量评价
16
作者 丁曼 毛艳 +2 位作者 赵学佳 王新堂 阿地娜·阿不都艾尼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627-5638,共12页
目的建立HPLC指纹图谱与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QAMS)结合的方法同时检测顶羽菊Rhaponticum repens药材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1,5-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芹菜素、高... 目的建立HPLC指纹图谱与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QAMS)结合的方法同时检测顶羽菊Rhaponticum repens药材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1,5-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芹菜素、高车前素的含量,并建立不同产地顶羽菊药材的综合质量评价模型,为顶羽菊药材的整体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不同产地16批顶羽菊药材的指纹图谱,利用化学计量学模式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对采集的指纹图谱信息进行分析,同时运用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加权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RSR)及两者模糊联合的方法构建评价模型;以绿原酸为内标,确定新绿原酸、隐绿原酸、1,5-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芹菜素、高车前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其含量,建立QAMS法。结果建立的顶羽菊药材指纹图谱共标定23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7个峰。化学计量学模式研究显示不同产地顶羽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OPLS-DA法筛选出10个主要的差异性成分。构建的熵权TOPSIS法、RSR法以及两者模糊联合的综合质量评价模型,对不同产地顶羽菊药材的质量评价排序结果较为一致。以绿原酸为内标建立的QAMS和外标法含量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QAMS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建立的综合质量评价模型的分析结果全面客观,可用于顶羽菊药材整体质量的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羽菊 指纹图谱 一测多评法 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加权秩和比法 新绿原酸 隐绿原酸 1 5-二咖啡酰奎宁酸 异绿原酸C 芹菜素 高车前素 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维药新塔花(Ziziphora bungena)zbHDS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程波 何江 +3 位作者 地力努尔·吐尔逊江 杨伟俊 满尔哈巴·海如拉 刘冲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86-2691,共6页
对维药新塔花(Ziziphora bungena)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合成酶HDS基因克隆,进行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为研究新塔花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与基因调控提供基础。结合新塔花转录组数据库,根... 对维药新塔花(Ziziphora bungena)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合成酶HDS基因克隆,进行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为研究新塔花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与基因调控提供基础。结合新塔花转录组数据库,根据编码区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对Z. bungena基因HDS (zbHDS)的编码区cDNA进行克隆,对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Real-Time进一步分析其组织表达特异性。RT-PCR扩增了一个长2 465 bp的zbHDS (登录号:MG065856)基因片段,含一个2 22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742个氨基酸。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Real-Time PCR结果显示zbHDS基因在各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茎和叶中表达量较高,根和花中表达量相对较低。本研究首次从新塔花中克隆HDS基因并获得其编码区序列,zbHDS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新塔花中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塔花(Ziziphora bungena) 羟甲基丁烯基-4-磷酸合成酶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原文传递
维药硬尖神香草与其混淆品大苞荆芥的生药学鉴别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芳 赵军 +2 位作者 何江 陈燕 谭为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2年第35期3321-3323,共3页
目的:建立维药硬尖神香草与其混淆品大苞荆芥的生药学鉴别方法。方法:分别从性状、显微结构与理化性质3个方面对硬尖神香草与大苞荆芥进行生药学鉴别。结果:硬尖神香草茎不中空,大苞荆芥茎中空;硬尖神香草表皮细胞内侧有数列类圆形厚角... 目的:建立维药硬尖神香草与其混淆品大苞荆芥的生药学鉴别方法。方法:分别从性状、显微结构与理化性质3个方面对硬尖神香草与大苞荆芥进行生药学鉴别。结果:硬尖神香草茎不中空,大苞荆芥茎中空;硬尖神香草表皮细胞内侧有数列类圆形厚角组织细胞,大苞荆芥无;硬尖神香草木质部多呈单列扇形排列,大苞荆芥木质部宽广,均木化;三氯化铁冰醋酸试验中,大苞荆芥在两液界面呈现红棕色并渐渐变成浅绿色,上层即冰醋酸层变成蓝色,而硬尖神香草呈阴性反应。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作为硬尖神香草与其混淆品大苞荆芥的鉴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尖神香草 大苞荆芥 生药学鉴别
原文传递
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新塔花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江 马艺沔 +4 位作者 杨伟俊 程波 地力努尔 马丽娜 李冠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178-3186,共9页
新塔花为唇形科植物,新疆地产药材,其主要药效成分为蒙花苷等黄酮类成分。该研究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新塔花的花序部位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获得77 366条单一序列。通过搜索数据库和聚类分析对56 375条unigene进行了功能注释,继... 新塔花为唇形科植物,新疆地产药材,其主要药效成分为蒙花苷等黄酮类成分。该研究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新塔花的花序部位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获得77 366条单一序列。通过搜索数据库和聚类分析对56 375条unigene进行了功能注释,继续对代谢通路分析,发现新塔花转录组中有60条unigene可能编码黄酮合成途径一些酶类。后对其不同组织的蒙花苷的含量及4条黄酮合成关键基因进行了测定、分析及验证,为进一步分析其他参与新塔花中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塔花 转录组 黄酮类 生物合成 单一序列
原文传递
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生长期刺山柑果质量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雯雯 史银基 +1 位作者 何江 杨伟俊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35-2242,共8页
目的建立不同生长期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果实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生长期刺山柑果的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以0.1%磷酸溶液(A)-乙腈(B)为... 目的建立不同生长期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果实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生长期刺山柑果的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以0.1%磷酸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10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8批次不同生长期刺山柑果的HPLC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使用SPSS 25.0和SIMCA-P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化学成分并进行定量测定。结果18批次刺山柑果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4个共有峰,分别指认出2号峰为原儿茶酸、13号峰为芦丁、14号峰为山柰酚-3-O-芸香糖苷,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924~0.991。聚类分析将18批次刺山柑果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得刺山柑成熟果质量较好;经PLS-DA分析筛选出了芦丁和山柰酚-3-O-芸香糖苷等4个差异成分。样品中原儿茶酸、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含量分别为0.0323~0.0594、0.1157~0.4640、0.0629~0.3307 mg/g。结论建立的刺山柑果HPLC指纹图谱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原儿茶酸、芦丁和山柰酚-3-O-芸香糖苷可以作为刺山柑果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山柑 指纹图谱 原儿茶酸 芦丁 山柰酚-3-O-芸香糖苷 化学模式识别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