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钟嵘《诗品》与中国感伤诗学传统
1
作者 吴嘉璐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22-28,共7页
钟嵘的《诗品》是认识中国感伤诗学传统的重要理论著作。钟嵘先在《诗品序》中提出了"诗可以怨",将"怨"视作诗歌的本质属性之一,并将"怨"由"怨刺"的含义进一步转变为"哀怨",由此&qu... 钟嵘的《诗品》是认识中国感伤诗学传统的重要理论著作。钟嵘先在《诗品序》中提出了"诗可以怨",将"怨"视作诗歌的本质属性之一,并将"怨"由"怨刺"的含义进一步转变为"哀怨",由此"怨"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动力和美学追求,"感伤"的重要性在中国古典诗学中被凸显出来。同时,《诗品》品藻源流之时,将五言诗的诗人群体分为国风系、楚辞系和小雅系,其中,楚辞系诗人与"怨",即感伤的关系最为密切。历史地看,楚辞系诗人在《诗品》中所占的数量和质量逐渐超过原本占据主流的国风系诗人,说明感伤诗学在中国诗坛逐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嵘 《诗品》 诗可以怨 感伤
下载PDF
读《刺客列传》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晓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4-131,共8页
以豫让、聂政为焦点,探究司马迁借由叙事所欲透露这些人的"意""志"及其自己的观点。开列《刺客列传》,从政治史的角度,司马迁观察到古今政情变动的一项因素。从社会史的角度,司马迁敏锐地留心到社会中存在着一个难... 以豫让、聂政为焦点,探究司马迁借由叙事所欲透露这些人的"意""志"及其自己的观点。开列《刺客列传》,从政治史的角度,司马迁观察到古今政情变动的一项因素。从社会史的角度,司马迁敏锐地留心到社会中存在着一个难以预估其影响力大小的次团体,然而真正让人对之敛衽伏地的乃是他指出了人间世一项普遍的实情。这不是司马迁借廉颇某一门客所说的世态炎凉,而是直指人性的基本结构:人渴望被肯定。并且,司马迁残酷地揭露出这种渴望导致人自身最大的软肋之一会被人充分利用。对于重情义者,这更是致命的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刺客列传
下载PDF
潘岳论
3
作者 朱晓海 《燕京学报辑刊》 2003年第15期141-196,共56页
《文选》卷十八《赋壬·音乐下》所收潘岳《笙赋》有言:
关键词 潘岳 汉朝 官员 人物传记
下载PDF
白居易“拟陶而不似陶”原因探析
4
作者 吴嘉璐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白居易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是对陶集全体诗作的仿效,它用以“体道”的整体结构仿效《饮酒》组诗的,它的语言、句法、章法则有《归园田居》《连雨独饮》《形影神》等诗的影子。白居易采用了复杂的模拟策略却未见成效,导致其“拟陶而... 白居易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是对陶集全体诗作的仿效,它用以“体道”的整体结构仿效《饮酒》组诗的,它的语言、句法、章法则有《归园田居》《连雨独饮》《形影神》等诗的影子。白居易采用了复杂的模拟策略却未见成效,导致其“拟陶而不似陶”。白“不似陶”表现的原因有三点:象征系统之不似、表现手法之不似,与陶诗表现出不同美学的特质。终其一生,白居易都自觉地追随陶氏诗风,却仍未近陶,最根本的原因是白之哲学理念近于待逍遥而陶以无待逍遥实现了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陶渊明 模拟 不似陶
下载PDF
萧绎文学观试探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晓海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2年第1期54-74,共21页
前言萧统感于'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故编撰《文选》,以便'后进英髦'在文学写作时可'资准的';萧绎也认为'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翘足志学,白首不遍'... 前言萧统感于'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故编撰《文选》,以便'后进英髦'在文学写作时可'资准的';萧绎也认为'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翘足志学,白首不遍',因此意图'品藻异同,删整芜秽,使卷无暇玷,览无遗功',藉此显示'学'问深浅。萧统命刘孝绰编撰《诗苑英华》,萧绎不但致书索阅,且另命王孝祀编撰《诗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子 品藻 亚迹 白首 文学 诗苑 家家 资准 试探 陆机
原文传递
庾信《杨柳歌》释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晓海 《古典文献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152-187,共36页
学界近年注意到漂流文学、遗民文学。漂流文学以空间上的离开故土为主轴;遗民文学以时间上的政权改换为要素,二者可能有交集,如朱舜水于明亡之后寄寓东瀛,但毕竟是两个向度,李陵寓居匈奴至死,前所臣事的朝廷并未易姓,仍是汉家;陶潜自刘... 学界近年注意到漂流文学、遗民文学。漂流文学以空间上的离开故土为主轴;遗民文学以时间上的政权改换为要素,二者可能有交集,如朱舜水于明亡之后寄寓东瀛,但毕竟是两个向度,李陵寓居匈奴至死,前所臣事的朝廷并未易姓,仍是汉家;陶潜自刘裕革代之跡渐隆,即退归故里,并未自我放逐于异域。在传统中国,同时合乎二者界义,且作品具有高度成果者,当推陆机为首。此所以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柳歌 杂体诗 哀江南赋 枯树赋 皮信 喻象 横吹曲 古典文献研究 歌行 朱舜水
原文传递
论徐陵《玉台新咏·序》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晓海 《中国诗歌研究》 2007年第1期1-29,共29页
本文由《玉台新咏·序》入手,在细绎文本、条理疏证的基础上,对《序》之作者、时代、题名加以讨论;进而对《序》之文学史意义加以申说;且于相关的旧证新说进行了独特的检视。
关键词 徐陵 《玉台新咏·序》
原文传递
某些早期赋作与先秦诸子学关系证释
8
作者 朱晓海 《古籍研究》 1999年第1期73-88,共16页
《文史通义》内篇一(诗教上〉认为:战国诸子之作共内容思想皆推本六艺,但表达形式则于《诗》教独厚,所谓《诗》教是指由行人专对这方面蜕化而来的纵横风尚。后世文体既备于战国,则锋起众制之首——赋自尤深染纵横特色。章氏此说欠妥,因... 《文史通义》内篇一(诗教上〉认为:战国诸子之作共内容思想皆推本六艺,但表达形式则于《诗》教独厚,所谓《诗》教是指由行人专对这方面蜕化而来的纵横风尚。后世文体既备于战国,则锋起众制之首——赋自尤深染纵横特色。章氏此说欠妥,因为就春秋时期《诗》教用途而言,外则专对四方;内则规讽君上,由前者衍生出纵横之士;由后者则形成一顺谏者流的传统,赋即是它的嫡裔,前者多图一己富贵。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试论《孟子》类推修辞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承慧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3,共7页
类推是孟子论事说理极为倚重的表达方式。《孟子》的类推案例,有些固然能够穿透不同类事物的相异的表象,直指相同本质,但也有些未见允当。比较是类推的起点,基于同一视角的比较所提出的类推通常较严谨,而《孟子》有若干类推案例潜藏着... 类推是孟子论事说理极为倚重的表达方式。《孟子》的类推案例,有些固然能够穿透不同类事物的相异的表象,直指相同本质,但也有些未见允当。比较是类推的起点,基于同一视角的比较所提出的类推通常较严谨,而《孟子》有若干类推案例潜藏着视角的转移。其次,类推展演的因果事理有别于现实因果,《孟子》巧妙地利用两者搭配,拓展推论空间。此外更利用设问或排比形式提高类推成分的显著性,强化表达力道,是为《孟子》类推修辞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推 比较 因果 设问 排比
原文传递
两汉六朝诗文中的李陵现象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曉海 《古典文献研究》 CSSCI 2011年第1期1-60,共60页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董姣女士曾撰《李陵与李陵诗文研究史综述》①,乃截至目前对于此课题的研究论著较为全面的回顾。以研究论著的性质而言,主要不外两类:一、对于西汉李陵兵败投降事件的评析;二、李陵及苏武名下诗文真伪的...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董姣女士曾撰《李陵与李陵诗文研究史综述》①,乃截至目前对于此课题的研究论著较为全面的回顾。以研究论著的性质而言,主要不外两类:一、对于西汉李陵兵败投降事件的评析;二、李陵及苏武名下诗文真伪的考辨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论著 中国诗歌研究 一侗 携手上河梁 蔡道恭 北使 凄情 少卿 沈炯 绿李
原文传递
朱有燉曲作曲论中之戏曲史与戏曲观 被引量:2
11
作者 陆方龙 《戏曲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78-114,共37页
前言明周宪王朱有燉(1378—1439)是明代前期创作力最盛、作品数量最多的北曲杂剧作家,所作31种杂剧[1]至今均有原刻本传世,这些原刻本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有25卷本与22卷本两部,去其重复可得31种完帙)。
关键词 戏曲观 朱有燉 戏曲史 曲论 杂剧创作 杂剧作家 关目 周宪王 明代前期 戏曲研究
原文传递
《三國志》的正統觀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曉海 《古典文献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135-156,共22页
前言西周成王時,已强調'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①。西周銅器銘文也@示:某國之君固然在其境内稱王,面對周天子時,仍然以臣屬自居~②,形同南梁蕭氏之於宇文周,意即他們乃外藩。無怪乎西周末葉的大夫... 前言西周成王時,已强調'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①。西周銅器銘文也@示:某國之君固然在其境内稱王,面對周天子時,仍然以臣屬自居~②,形同南梁蕭氏之於宇文周,意即他們乃外藩。無怪乎西周末葉的大夫會怨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何以'我從事獨賢','經營四方'~③,而戰國時期的儒門公羊家才會'大一統'~④。换言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帝子 魏文帝 裴松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