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汉语和新诗彼此形塑的机制与启示——基于诗学、语言学交互视野的考察 |
向天渊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新诗再次复兴与审美范式重建——“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
向天渊
熊辉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3
|
五四译诗与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 |
熊辉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2
|
|
4
|
论新诗的诗体重建 |
吕进
|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5
|
从文体看中国新诗 |
吕进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7
|
|
6
|
沈从文新诗理论述评 |
蒋登科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7
|
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传统 |
熊辉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8
|
论诗歌翻译与中国新诗创作的三重关系 |
熊辉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9
|
百年新诗的光荣与梦想 |
谭五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10
|
歌诗在诗歌与歌词之间——论新诗与歌诗 |
童龙超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
5
|
|
11
|
简论“五四”译诗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
熊辉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12
|
能指优势与语音凸显:新诗语言艺术的智慧与疏拙 |
向天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2 |
2
|
|
13
|
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 |
吕进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1
|
|
14
|
新诗形式理论中“顿”概念的渊源及演变 |
陈本益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
|
|
15
|
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创新 |
熊辉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6
|
2020年中国新诗之一瞥 |
谭五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7
|
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 |
熊辉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8
|
2019年中国新诗之一瞥 |
谭五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9
|
唐祈诗歌的牧歌意绪与新诗的“南北”交融 |
蒋登科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03 |
2
|
|
20
|
俞平伯新诗理论述评 |
蒋登科
任毅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