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赵伟峰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11期118-118,120,共2页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科学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共62例,按照随机抽签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氟...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科学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共62例,按照随机抽签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氟康唑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进行治疗,用药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统计。结果一个阶段的治疗后,统计显示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6%(25/31),真菌感染清除率为70.9%(22/31),5例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8%(30/31),真菌感染清除率为90.3%(28/31),2例出现不良反应,对比两组统计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具有较好的疗效,它可有效清除人体真菌、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且用药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注射液 ICU 侵袭性真菌感染 疗效及安全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ICU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伟峰 《中外医疗》 2014年第16期163-163,165,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免疫功能的景程。方法选取ICU患者49例,对其EN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变化情况,并与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EN支持后,观察组CD3+、CD4+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CD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免疫功能的景程。方法选取ICU患者49例,对其EN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变化情况,并与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EN支持后,观察组CD3+、CD4+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CD4+/CD8+比值均高于治疗前和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gG、IgA、IgM的浓度均高于支持前(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ICU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方面,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ICU 营养状况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赵伟峰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3期17-19,23,共4页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90)与观察组(n=90),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塞通注...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90)与观察组(n=90),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86/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56%(7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I、P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Vm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降低NIHSS评分,其效果优于单纯丁苯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塞通 丁苯酞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血流动力学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颅骨缺损早期行颅骨修补术临床分析
4
作者 周维坚 田占伟 +2 位作者 马红军 刘玉涛 赵伟峰 《临床研究》 2014年第11期53-53,54,共2页
目的:对颅骨缺损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探讨。方法取我科自2010年以来收治的因颅脑外伤导致的颅脑损伤且已经在我院行去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86例,其中43例在去大骨瓣减压术后36.8(35-41)d行颅骨修补术,视为早期行颅... 目的:对颅骨缺损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探讨。方法取我科自2010年以来收治的因颅脑外伤导致的颅脑损伤且已经在我院行去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86例,其中43例在去大骨瓣减压术后36.8(35-41)d行颅骨修补术,视为早期行颅骨修补术的实验组;另外43例患者在去大骨瓣减压术后103.5(95-134)d行颅骨修补术,视为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手术耗时、皮瓣游离时间、手术失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统计后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手术耗时和皮瓣游离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手术出血量更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小;且上述比较项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损伤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其手术耗时更短、出血更少、术后并发症少,总体临床疗效更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早期 颅骨修补术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