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1
作者 艾万丽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3期16-18,共3页
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提高其综合素质,是... 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提高其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对此,文章在分析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探讨立德树人背景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期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系统视阈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研究
2
作者 曹囝 张祖华 《江南论坛》 2023年第8期9-13,共5页
“谱系”强调事物关联的系统性与连续性。系统哲学认为,世界万物皆系统。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个系统,呈现整体性、层次性与目的性的系统特点... “谱系”强调事物关联的系统性与连续性。系统哲学认为,世界万物皆系统。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个系统,呈现整体性、层次性与目的性的系统特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管理主体、传承主体、传承客体、传承介体等多个系统要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是传承主体通过传承介体对传承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要提高传承效果,急需优化传承路径。系统视阈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路径包括:通过要素耦合完善传承系统,通过互动转换构建传承机制,通过守正创新走出传承困境,通过同向同行扩大传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传承研究 系统观念 传承路径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系统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祖华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97,101,共5页
本文运用系统思维,借鉴“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作为探索路径,系统探析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来源、内涵和路径。从逻辑向度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来源包括:人民创造历史的认识向度、人民中心论的价值向度、传统民本思想的历... 本文运用系统思维,借鉴“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作为探索路径,系统探析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来源、内涵和路径。从逻辑向度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来源包括:人民创造历史的认识向度、人民中心论的价值向度、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向度、基层工作的实践向度。从系统维度探析,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内涵可概括为“五维一体”的整体人民观,即经济维度:人民获得观;政治维度:人民主体观;文化维度:人民自信观;社会维度:人民幸福观;生态维度:人民生态观。从实践机制探讨,包括目标、动力、保障和调控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 逻辑向度 系统维度 实践机制
原文传递
陶文化课程思政体系系统研究
4
作者 张祖华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6-99,共4页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优秀传统陶文化,将陶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探索并实践陶文化课程思政体系。将系统论应用于陶文化课程思政体系,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陶文化课程思政体系的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四大...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优秀传统陶文化,将陶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探索并实践陶文化课程思政体系。将系统论应用于陶文化课程思政体系,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陶文化课程思政体系的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四大要素构成和关联。提出“三堂融陶”陶文化课程思政体系运行机制,将“思政寓于陶”,第一课堂强调“陶故事”育人,第二课堂强调“陶大师”育人,第三课堂强调“陶实践”育人,促进陶文化课程思政体系诸要素间的完美匹配,使陶文化课程思政体系发挥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 结构 运行机制 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 课程思政
原文传递
说“条桑”——一条郑笺的误读与正解
5
作者 季康华 《汉字文化》 2019年第19期10-13,共4页
《诗经》郑笺中,'条桑,枝落之采其叶也'这句的意义,千百年来一直被误读,这是从《经典释文》与《毛诗正义》开始的。将'条'解释为'落',作动词理解,是因为《韩诗》中写作'挑'。后代学者为了证明'条桑... 《诗经》郑笺中,'条桑,枝落之采其叶也'这句的意义,千百年来一直被误读,这是从《经典释文》与《毛诗正义》开始的。将'条'解释为'落',作动词理解,是因为《韩诗》中写作'挑'。后代学者为了证明'条桑'的所谓意义,所引用的例证,本身就是受到误读影响的结果。郑笺的正确解读应该区别注与疏的不同,'条桑'没有被注释,而是被疏解,被陈述。条桑之说,郑笺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后来许多人对这条郑笺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桑 郑笺 误读 正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