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管红波 倪鸣山 李中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109-110,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并发症
下载PDF
双侧额叶挫裂伤病人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勤义 毛芳芳 +5 位作者 王栋 刘俊 孙呈国 陆俊杰 徐龙庆 王玉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4期211-213,217,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额叶挫裂伤病人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及解放军第101医院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61例双侧额叶挫裂伤的临床资料。伤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 目的探讨双侧额叶挫裂伤病人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及解放军第101医院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61例双侧额叶挫裂伤的临床资料。伤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后危险因素。结果伤后6个月,预后良好118例,预后不良4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低、脑肿胀、血肿进展、未行颅内压监测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双侧额叶挫裂伤,入院时GCS评分低、脑肿胀、血肿进展,预后往往不良,注意防治;颅内压监测下的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额叶挫裂伤 预后 颅内压监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压检测在重度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3
作者 陆瑨 刘俊 +4 位作者 徐勤义 王栋 孙呈国 陈磊 陆俊杰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24期119-120,共2页
目的:分析颅内压检测在重度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重度颅脑外伤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开展治疗;研究组在颅内压检测情况下开展相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预后情况及并... 目的:分析颅内压检测在重度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重度颅脑外伤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开展治疗;研究组在颅内压检测情况下开展相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预后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检测在重度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颅脑外伤 手术治疗 颅内压检测 预后情况 并发症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并发脑疝的风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潘晓帆 徐勤义 +3 位作者 陆瑨 王丹 刘路路 董万利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37-44,共8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并发脑疝的风险因素,并据此建立预测介入术后并发脑疝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介入术治疗的39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并发脑疝的风险因素,并据此建立预测介入术后并发脑疝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介入术治疗的39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脑疝并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并发组与未并发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并发脑疝的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并发脑疝风险的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内部验证列线图模型,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398例患者中有48例术后发生脑疝(并发组),脑疝并发率为12.06%,余350例纳入未并发组。并发组高血压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Ⅳ~Ⅴ级、入院时CT Fisher分级Ⅲ~Ⅳ级、入院时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分级Ⅲ~Ⅴ级、手术时间>2 h、脑积水、脑水肿、宽颈动脉瘤及动脉瘤再次破裂的占比均高于未并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Ⅳ~Ⅴ级、入院时CT Fisher分级Ⅲ~Ⅳ级、入院时WFNS分级Ⅲ~Ⅴ级、手术时间>2 h、宽颈动脉瘤、脑水肿、动脉瘤再次破裂均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并发脑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的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0.841,ROC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并发脑疝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36(95%CI:0.785~0.879,P<0.001),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75.93%。结论高血压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入院时CT Fisher分级、入院时WFNS分级、手术时间、宽颈动脉瘤、脑水肿、动脉瘤再次破裂均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并发脑疝的风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预测效能较高,可为临床早期个体化预测脑疝并发风险、识别高危患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脑疝 列线图
原文传递
损伤控制模式下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三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陆俊杰 徐勤义 +5 位作者 毛芳芳 陆瑨 王栋 刘俊 孙呈国 徐龙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33-1036,共4页
严重颅脑创伤的处理复杂、病死率高。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3例重型颅脑创伤合并非控制性出血患者,通过采用损伤控制模式处理策略均成功救治。现结合文献探讨治疗经验,以期为这类患者的抢救提供依据。
关键词 重型颅脑创伤 损伤控制 神经外科 处理策略 成功救治 出血患者 文献探讨 严重颅脑创伤
原文传递
介绍一种防滑脱带气囊可控流量腰椎穿刺引流装置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俊 徐勤义 +5 位作者 王栋 孙呈国 陆堵 陆俊杰 徐龙庆 毛芳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57-958,共2页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自行设计的防滑脱带气囊可控流量腰椎穿刺引流装置系统(发明专利号:ZL201510593810.7)具有操作简单、置管容易、防止滑脱、不会断管的优势,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穿刺引流装置 防滑脱 腰椎 流量 可控 气囊 专利号 惠山区
原文传递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指导精准规范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效果 被引量:6
7
作者 徐勤义 王栋 +7 位作者 刘俊 陆俊杰 陆瑨 徐龙庆 孙呈国 陈克非 董吉荣 毛芳芳 《江苏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640-643,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下的精准规范化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效果。方法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320例均分为两组:研究组植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实施精准规范化治疗;对照组无脑室探头植入,常规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中转... 目的观察采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下的精准规范化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效果。方法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320例均分为两组:研究组植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实施精准规范化治疗;对照组无脑室探头植入,常规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中转手术、脑中心疝、双侧开颅和去骨瓣病例均少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较短,医疗费用较低(P<0.05)。伤后6个月,两组患者GOS评分相仿(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能为创伤性双额叶挫裂伤患者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改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叶脑挫裂伤 颅内压
原文传递
PlGF和sVEGFR-1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调控作用
8
作者 孙呈国 王栋 刘俊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771-2772,共2页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普遍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虽然CSDH的手术治疗相对简单,但复发率高,并有诸多并发症。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一个关键的诱导剂,同时也发现VEGF的含量在CSDH血肿液...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普遍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虽然CSDH的手术治疗相对简单,但复发率高,并有诸多并发症。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一个关键的诱导剂,同时也发现VEGF的含量在CSDH血肿液中明显上升,VEGF和VEGF受体1(VEGFR-1)的含量在假膜细胞中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调控作用 PIGF VEGF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SDH 中老年人群 血管通透性
原文传递
经颞上回-岛叶入路与经侧裂-岛叶入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手术效果
9
作者 陆瑨 徐勤义 +4 位作者 毛芳芳 王栋 刘俊 孙呈国 陆俊杰 《江苏医药》 CAS 2022年第7期703-707,共5页
目的比较经颞上回-岛叶入路与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手术效果。方法12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经颞上回-岛叶入路手术,B组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病情和手术相... 目的比较经颞上回-岛叶入路与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手术效果。方法12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经颞上回-岛叶入路手术,B组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病情和手术相关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恢复良好13例,中度残疾20例,重度残疾11例,植物生存11例,死亡5例;B组恢复良好14例,中度残疾20例,重度残疾10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6例。两组血肿清除、责任动脉发现、复发出血及去骨瓣减压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效果相仿。建议首选经侧裂-岛叶入路,该入路是经过自然裂隙,对脑组织破坏相对小;但对侧裂分离困难的患者可选择经颞上回-岛叶入路,尤其对不熟练的术者,该入路可避开复杂的侧裂血管,学习曲线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基底节区出血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