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出土所见吴国最早的“家风”文化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宝山 《江南论坛》 2014年第4期59-60,共2页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已经正式对外开放.其定位是阖闾城遗址展示、吴文化研究交流传播中心和文化旅游。开馆展示的文物当中有一件吴王阖间(其名为“光”)出嫁女儿叔姬寺吁的嫁妆——“吴王光鉴”.
关键词 文化旅游 遗址博物馆 家风 吴国 出土 考古 吴文化研究 对外开放
下载PDF
无锡新出土宋元素髹漆器鉴赏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一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12期18-21,共4页
在无锡发掘的宋元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素髹漆器,这批漆器时代特征明显,造型别致,为研究宋元时期漆器产地分布、江南地区漆器工艺水平、商品市场流通情况等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宋元漆器 素髹
下载PDF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阖闾古城墙探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建秋 刘宝山 +1 位作者 王异禀 潘建才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6-758,共3页
古代遗留下来的土筑城墙和护城河因为受外营力作用和土地平整而变得面目全非。为了制定古城保持措施,必须搞清楚古城墙构造和护城河范围。古代城墙与城墙坍塌堆积、护城河内填充物与护城河两岸原生堆积不同,导致它们的电阻率也不同,因... 古代遗留下来的土筑城墙和护城河因为受外营力作用和土地平整而变得面目全非。为了制定古城保持措施,必须搞清楚古城墙构造和护城河范围。古代城墙与城墙坍塌堆积、护城河内填充物与护城河两岸原生堆积不同,导致它们的电阻率也不同,因此利用地下电阻率分布差异就能够分辨出城墙、城墙坍塌堆积、护城河范围等。这里介绍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分辨阖闾城古城墙构造和护城河范围的过程,勘探结果被洛阳铲钻探证明正确无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古城墙勘探 古城保护 阖闾城
下载PDF
马家浜文化生业模式初探——来自杨家遗址和马家浜遗址的植物考古学证据 被引量:4
4
作者 郑晓蕖 邵栋 +2 位作者 刘宝山 芮国耀 赵志军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9-127,共9页
马家浜文化的稻作农业研究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前对古水稻和水稻田的研究,研究者多认为其稻作农业已经处于较为发达的阶段。本文通过近年对杨家、马家浜遗址出土大量植物遗存的分析,推测马家浜文化稻作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 马家浜文化的稻作农业研究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前对古水稻和水稻田的研究,研究者多认为其稻作农业已经处于较为发达的阶段。本文通过近年对杨家、马家浜遗址出土大量植物遗存的分析,推测马家浜文化稻作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始于马家浜晚期,水稻在此阶段成为主要食物资源。并根据对水稻粒型的统计学分析,发现在马家浜晚期,粒型的增大出现一个飞跃,应与耕种技术的进步有关。粟的发现暗示着旱作农业的南传可能存在陆路的传播路线,是将来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家遗址 马家浜晚期 稻作农业 水稻粒型
原文传递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期的渔业经济
5
作者 李一全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9-225,共7页
三峡地区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水源丰富。丰富的水资源带来了富足的鱼类资源,这里一直是从事渔业活动的理想场所。长江三峡新石器时期的渔业已经非常发达,渔业经济是三峡地区原始先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生活来源。
关键词 三峡地区 新石器时期 渔业
下载PDF
试析江南土墩墓葬俗所反映的宗与孝观念
6
作者 刘宝山 刘昊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12期22-25,共4页
一般认为,江南土墩墓以江苏的宁镇地区和安徽漳河流域分布最为密集且规模宏大,时代以商周时期为主[1],但实际分布范围更为广阔。从1974年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土墩墓至今已有40多年,而对土墩墓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始于2005年的宁常、镇溧高... 一般认为,江南土墩墓以江苏的宁镇地区和安徽漳河流域分布最为密集且规模宏大,时代以商周时期为主[1],但实际分布范围更为广阔。从1974年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土墩墓至今已有40多年,而对土墩墓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始于2005年的宁常、镇溧高速公路沿线40座土墩墓的发掘。这次发掘之后,我们才真正认识到土墩墓并不是简单的封土埋人的普通土墩,而是一种特殊的埋葬形态,按照家庭伦理和民间约定俗成的“规矩”,在丧葬活动中渐次堆积而成的所谓“土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墩墓 考古发掘 商周时期 丧葬活动 葬俗 家庭伦理 漳河流域 孝观念
下载PDF
江苏无锡杨家遗址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邱振威 刘宝山 +2 位作者 李一全 尚雪 蒋洪恩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51-1064,共14页
考古调查和初步试掘表明,江苏无锡杨家遗址是太湖流域北部一处以马家浜文化晚期(6270~5920cal.a BP)堆积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了解太湖北部史前遗址的植被景观、环境特征及稻作农业情况,本文在杨家遗址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植物考古... 考古调查和初步试掘表明,江苏无锡杨家遗址是太湖流域北部一处以马家浜文化晚期(6270~5920cal.a BP)堆积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了解太湖北部史前遗址的植被景观、环境特征及稻作农业情况,本文在杨家遗址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植物考古工作.炭化水稻的百分含量、出土概率和标准密度等指标在所有出土的种子类植物遗存中均为最高.除此之外,杨家遗址还出土了小二仙草科、莎草科、苔草属、酢浆草等多种湿地杂草.孢粉和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马家浜文化晚期杨家遗址及其附近的环境景观为:以栎属和栲属为代表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趋于减少,以禾本科为代表的陆生草本植物发育,水域面积扩大、水体活动加强,气候总体温暖湿润,呈现适宜稻作农业发展的湿地景观.大植物遗存、孢粉和植硅体等多种记录表明,杨家遗址被利用以前其所在区域即有野生稻分布;马家浜文化晚期,稻作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孢粉 植硅体 植被景观 稻作农业
原文传递
骆驼墩文化遗存与太湖西部史前文化(下)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忠培 赵辉 +8 位作者 杨晶 丁金龙 黄建秋 刘斌 刘宝山 宋建 裴安平 张敏 束有春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共2页
2011年10月28~30日",骆驼墩文化论坛——骆驼墩文化遗存与太湖西部史前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宜兴召开。会议围绕"骆驼墩文化命名"问题展开讨论,对骆驼墩遗址的发现,骆驼墩文化遗存的性质及内涵、学术意义、价值定位... 2011年10月28~30日",骆驼墩文化论坛——骆驼墩文化遗存与太湖西部史前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宜兴召开。会议围绕"骆驼墩文化命名"问题展开讨论,对骆驼墩遗址的发现,骆驼墩文化遗存的性质及内涵、学术意义、价值定位、文化交流、保护利用进行了界定,提出建议;并就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划分及其标准,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骆驼墩遗址 骆驼墩文化 考古学文化命名
原文传递
江苏无锡胥山湾晚唐吴氏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宝山 邵栋 +3 位作者 韩翀飞 宋学旺 杨瑞 刘宇飞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51,共11页
2012—2013年,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调查、发掘了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阖闾村的胥山湾晚唐吴氏家族墓群。同期发掘的吴氏家族墓共8座,均为船形砖室墓,保存基本完好。墓中出土有陶瓷器、钱币、带有"吴墓"铭... 2012—2013年,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调查、发掘了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阖闾村的胥山湾晚唐吴氏家族墓群。同期发掘的吴氏家族墓共8座,均为船形砖室墓,保存基本完好。墓中出土有陶瓷器、钱币、带有"吴墓"铭文的墓砖和有明确纪年的墓志。这批船形墓的形制特殊,且有明确的纪年,可以为船形砖室墓的分期标准提供新的佐证;同时将吴氏家族回迁至无锡的历史从南宋提前到了晚唐,对于研究吴氏家族迁徙历史和唐代吴姓郡望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胥山湾墓群 晚唐 船形砖室墓 吴氏家族墓地
原文传递
平底釜和骆驼墩文化
10
作者 刘宝山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3,共3页
距今7000~6000年间的陶釜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器物,根据陶釜的不同类型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其中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的遗址空间分布具有依托山地面向平原的特点,和马家浜文化同步发展,共同构成环太... 距今7000~6000年间的陶釜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器物,根据陶釜的不同类型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其中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的遗址空间分布具有依托山地面向平原的特点,和马家浜文化同步发展,共同构成环太湖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显示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 骆驼 太湖流域 马家浜文化 长江下游 空间分布 多元性
原文传递
江苏镇江丁家村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文婉 司红伟 +1 位作者 王书敏 李永军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88,共11页
炭化植物遗存的分析结果显示,丁家村聚落的生计以农业生产为主,采集野生植物资源作为补充。农作物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属于典型的稻旱混作模式。水稻是丁家村所在宁镇地区的传统农作物,粟、黍和小麦属于外来旱地作物,它们的出... 炭化植物遗存的分析结果显示,丁家村聚落的生计以农业生产为主,采集野生植物资源作为补充。农作物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属于典型的稻旱混作模式。水稻是丁家村所在宁镇地区的传统农作物,粟、黍和小麦属于外来旱地作物,它们的出现可能是宁镇地区与中原、海岱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果,其中粟、黍比小麦传入更早。此次宁镇地区湖熟文化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为首次报道,其结果为研究湖熟文化生业经济提供了材料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家村遗址 湖熟文化 稻旱混作
原文传递
句鑃浅谈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宝山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64,65,共5页
句鑃是吴越地区考古发现和传世较多的乐器。从发展和分布来看,早期应该主要属于吴国的乐器,是吴国音乐文化的代表。
关键词 鸿山贵族墓地 吴国音乐 句鑃
原文传递
农业起源与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性特征——论环境失调是农业起源的根本动力
13
作者 刘宝山 《苏州文博论丛》 2010年第1期9-16,共8页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问题有关农业起源的地区问题理论众多,其中包括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农业起源于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地区;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起源于较贫困的地区。从自然地理方面考察农业的起源地,最初依据在两河流...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问题有关农业起源的地区问题理论众多,其中包括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农业起源于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地区;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起源于较贫困的地区。从自然地理方面考察农业的起源地,最初依据在两河流域的考古发现,曾经比较流行地认为农业起源于'低平地区'或者称之为'沼泽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问题 地区 农业 起源 人口压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