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行为干预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非职业暴露阻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任勇 阎岩 陈仁芳 《中国性科学》 2022年第7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非职业暴露阻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红丝带关爱中心门诊进行HIV暴露阻断的112例暴露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据门诊号随机将其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非职业暴露阻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红丝带关爱中心门诊进行HIV暴露阻断的112例暴露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据门诊号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56)和认知行为干预组(n=56)。对照组采用常规阻断护理方法,认知行为干预组在常规阻断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干预。采用医院自制的高危性行为问卷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认知行为干预组暴露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安全套使用、主动检测艾滋病性病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HIV暴露阻断暴露人群的性安全认知,减少其的不安全性行为,使其主动检测艾滋病性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非职业暴露 认知行为干预 性安全 阻断
下载PDF
口腔黏膜渗出液HIV-1/2抗体快速检测试剂性能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阎岩 任勇 +1 位作者 王旭 陈仁芳 《中国性科学》 2022年第10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无创法快速检测(简称快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抗体试剂性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传染病门诊收治的317例HIV-1感染者(疾控中心已确证,实验组)和32例未感染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无创法快速检测(简称快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抗体试剂性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传染病门诊收治的317例HIV-1感染者(疾控中心已确证,实验组)和32例未感染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另从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选择46例未出现假阴性的感染者和21例未感染者。采集其的口腔黏膜渗出液和血清样本,分析人口学信息、饮水、进食、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和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口腔黏膜渗出液假阴性率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校验,计算口腔黏膜渗出液与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的浓度关系,比较四种样品缓冲液对检测性能的影响。结果317例HIV-1感染者口腔黏膜渗出液快检的假阴性率为15.46%,以20~34岁为主,男性假阴性率是女性的1.73倍,实验组低病毒载量、CD4<200个/μL和服抗逆转录病毒药的抗体滴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水、进食0h及1h后,未见实验组出现假阴性,未见对照组出现假阳性;口腔黏膜渗出液IgG抗体浓度约为血清的1/9,2h内检测无假阴性。结论快检筛查试剂的性能与感染人群体质差异及样品缓冲液成分有关,口腔黏膜渗出液样品在室温2h内能得到符合率较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口腔黏膜渗出液 快速检测 筛查 免疫球蛋白G
下载PDF
肝衰竭病因学及相关临床指标研究--无锡市肝衰竭定点救治医院3年病例资料分析
3
作者 阎岩 吕春燕 +2 位作者 戈丽娜 周美芳 Davgadorj Chantsalmaa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73-1177,共5页
目的分析非乙型肝炎(乙肝)肝衰竭及乙肝肝衰竭的病因及临床指标特征,评价其在反映疾病结局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无锡市肝衰竭定点救治医院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369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 目的分析非乙型肝炎(乙肝)肝衰竭及乙肝肝衰竭的病因及临床指标特征,评价其在反映疾病结局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无锡市肝衰竭定点救治医院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369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对非乙肝肝衰竭和乙肝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类比较,分析肝衰竭相关病因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抗凝血酶Ⅲ(ATⅢ)、总胆红素(TBil)、ICU住院时间、肝性脑病、合并症(肝硬化、肝癌等)及人工肝治疗情况;根据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结果,分析死亡与存活患者病因指标的差异及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转归。结果369例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非乙肝引起的肝衰竭134例(36.3%),乙肝引起的肝衰竭235例(63.7%)。乙肝组男性患者是女性的4.34倍(例:191比44),略高于非乙肝组的1.03倍(例:68比66)。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乙肝组死亡及存活患者的男性比例均显著高于女性(死亡患者:78.76%比21.24%,存活患者:92.86%比7.14%,均P<0.01);非乙肝组死亡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存活患者(岁:58.53±0.15比54.38±3.01,P<0.05),同时ATⅢ活性显著低于存活患者〔(32.20±6.43)%比(38.63±2.74)%,P<0.05〕;乙肝组死亡患者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存活患者(d:23.77±11.74比35.51±2.85,P<0.01);乙肝组合并肝癌患者出院6个月病死率显著高于非乙肝组(12.34%比2.24%,P<0.01),但不同类型肝衰竭组间人工肝治疗及合并肝性脑病、肝硬化患者出院6个月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是引发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乙肝肝衰竭患者年龄小、住院时间长,有利于病情恢复;乙肝肝衰竭合并肝癌是死亡的主要因素;ATⅢ可能是反映疾病结局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乙型肝炎 抗凝血酶Ⅲ 肝癌
原文传递
基于本土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轻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阎岩 吕春燕 +2 位作者 CHANTSALMAA DAVGADORJ 王旭 沙明超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本土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关键指标,掌握轻、重症患者的临床指标特征,为有效治疗及预防重症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无锡市... 目的:通过分析本土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关键指标,掌握轻、重症患者的临床指标特征,为有效治疗及预防重症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包括病毒基因亚型、人口学信息、临床分型、主要临床症状、临床检验的关键指标,评价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化。结果:共收治150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2020、2021、2022年分别为78、52、20例,其中重症患者分别为10、1、1例,主要感染病毒株分别为L型、Delta型、Omicron变异株。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复阳率高达15.0%(3/20),腹泻发生率降至10.0%(2/20),重症发生率降至5.0%(1/20),轻症患者住院天数较2020年增加(d:20.43±1.78比15.84±1.12);呼吸道症状减少,肺部病变比例下降至10.5%;重症患者Omicron变异株感染急性期(第3天)病毒滴度较L型毒株高(Ct值:23.92±1.16比28.19±1.54);Omicron变异株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急性期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低于轻症患者〔IL-6(ng/L):3.92±0.24比6.02±0.41,IL-10(ng/L):0.58±0.01比4.43±0.32,TNF-α(ng/L):1.73±0.02比6.91±1.25,均P<0.05〕,而γ-干扰素(IFN-γ)和IL-17A显著高于轻症患者〔IFN-γ(ng/L):23.07±0.17比13.52±2.34,IL-17A(ng/L):35.58±0.08比26.39±1.37,均P<0.05〕。与既往疫情(2020、2021年)相比,2022年Omicron感染轻症患者中CD4/CD8比值、淋巴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及血肌酐下降的患者比例大(36.8%比22.1%、9.8%,36.8%比23.5%、7.8%,42.1%比41.2%、15.7%,42.1%比19.1%、9.8%),单核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升高的患者比例大(42.1%比50.0%、23.5%,21.1%比5.9%、0)。结论:Omicron变异株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重症发生率较既往明显降低,重症的发生仍与基础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奥密克戎 重症患者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基线水平对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阎岩 Davgadorj Chantsalmaa +2 位作者 吕春燕 陆忠华 俞萍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3-390,共8页
目的 研究长效干扰素治疗核苷经治及初治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病例的血清标志物变化及对临床预后的评价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2022年4月411例慢乙肝加用长效干扰素病例的临床资料,对经治组及初治组病例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比较,... 目的 研究长效干扰素治疗核苷经治及初治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病例的血清标志物变化及对临床预后的评价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2022年4月411例慢乙肝加用长效干扰素病例的临床资料,对经治组及初治组病例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比较,其中经治病例为HBV感染半年以后经核苷(酸)类治疗半年以上,初治病例为HBV感染半年以后未治疗或停止核苷(酸)类治疗半年以上。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基线HBsAg和HBV前基因组RNA(HBV pgRNA)对两组病例临床治愈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治组与初治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中治愈病例的基线HBV DNA、HBsAg及HBeAg水平均低于未治愈病例(P<0.000 1)。在治疗48周时,经治及初治组治愈病例的血清HBsAb水平(mIU/mL)高于未治愈病例(经治:78.97±22.57 vs. 0.99±0.38, P<0.000 1;初治:235.50±175.00 vs. 1.32±0.88,P<0.000 1),初治治愈病例的血清HBsAb水平(mIU/mL)高于经治治愈病例(235.50±175.00 vs. 78.97±22.57, P<0.000 1)。治疗0~60周内两组治愈病例的HBV pgRNA水平比未治愈组低(P<0.000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基线HBsAg是影响经治和初治病例干扰素疗效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指标,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742 3~0.861 5,P<0.000 1]和0.74(95%CI:0.628 3~0.860 4,P=0.007 9),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44.60 IU/mL和934.40 IU/mL。而初治病例的血清基线HBV pgRNA水平<1 340.00 copies/mL时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预判疗效,其基线HBV pgRNA的曲线下面积为0.964 9(95%CI:0.904 2~1.000,P<0.000 1)。结论 经治和初治病例中获得临床治愈的患者其基线HBV DNA、HBsAg、HBeAg以及治疗期间HBV pgRNA水平更低,第48周HBsAb水平更高。基线HBsAg水平能有效预测经治及初治患者的临床治愈结局,基线HBV pgRNA水平对初治患者的治疗结局也呈现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基因组RNA HBSAG HBEAG 预后
原文传递
免疫疗法及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阎岩 姜秀峰 +1 位作者 丁涤非 黄捷晖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9-144,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学治疗方案及临床特点,重点探讨免疫疗法及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在危重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1月23日至3月31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5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学治疗方案及临床特点,重点探讨免疫疗法及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在危重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1月23日至3月31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5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以及免疫治疗方法,通过危重型患者的免疫学基础指标、病原体阳性情况、临床指标来评价免疫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的作用及效果。结果高龄、男性和有合并症均是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因素。55例新冠肺炎患者均实施了α-干扰素(IFN-α)治疗,其中81.8%(45例,轻型和普通型)康复,14.6%(8例)转化为重型,3.6%(2例)转化为危重型。部分重型患者还使用了丙种球蛋白和白蛋白辅助治疗;危重型患者不但用了IFN-α、丙种球蛋白和白蛋白治疗,还给予了恢复期血浆、MSC移植,由于出现肺出血及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下,实行了肺移植终末疗法。2例危重型患者入院时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CD4^(+)、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B细胞明显减少,肺、肝、肾等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血中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等水平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出现型呼吸衰竭,需要无创辅助通气改善;经丙种球蛋白等辅助免疫治疗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转阴。1例危重型病例CRP较入院时明显降低(最低达21 mg/L),但肺部炎症进展迅速,病理结果显示,肺移植手术切下的病肺组织内有出血及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且免疫球蛋白A(IgA)阳性细胞减少;给予恢复期血浆治疗后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及稳定,MSC移植治疗使BUN水平较前期下降>50%,患者淋巴细胞总数升高2倍以上(从0.23×10^(9)/L升至0.57×10^(9)/L),但淋巴细胞总量仍低于正常参考值(<1.1×10^(9)/L),肺脏炎症病灶明显吸收,生命指征趋于平稳。结论除IFN外,丙种球蛋白、抗血清及MSC治疗更有助于清除病毒,减轻炎症反应,MSC移植疗法虽未能完全纠正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免疫低下的状态,但是控制了肝脏、肾脏的炎症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危重型 Α-干扰素 间充质干细胞
原文传递
单纯疱疹病毒2型糖蛋白D和CCL28佐剂双顺反子重组DNA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
7
作者 阎岩 胡勤学 +1 位作者 付明 Davgadorj Chantsalmaa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2-350,共9页
目的研究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序列连接"抗原-佐剂"的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HSV-2)DNA疫苗对免疫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IRES重组构建HSV-2包膜糖蛋白D(glycoprot... 目的研究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序列连接"抗原-佐剂"的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HSV-2)DNA疫苗对免疫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IRES重组构建HSV-2包膜糖蛋白D(glycoprotein D,gD)和CCL28佐剂双表达DNA疫苗pgD-IRES-CCL28和pCCL28-IRES-gD,经测序验证,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2次后,定期收集小鼠的血清和阴道灌洗液样品,分离免疫后的脾细胞、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和直肠黏膜组织。通过终点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的抗原特异性抗体滴度,采用体外中和试验检测免疫后及攻毒后血清和阴道灌洗液中的中和抗体滴度,采用脾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趋化试验和直肠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和器官内的CCL28响应性免疫细胞变化。对免疫后小鼠进行阴道攻毒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称量体重及观察疾病严重程度的方法评估各组小鼠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通过与1∶1混合的单独表达gD和CCL28的DNA疫苗(pgD+pCCL28)的免疫保护效果比较,分析IRES双表达DNA疫苗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以及免疫保护效果。结果pCCL28-IRES-gD免疫小鼠后可产生与pgD+pCCL28组相似的血清IgG滴度、阴道灌洗液IgA抗体滴度,以及较高的抗体中和能力、直肠黏膜IgA+浆细胞和黏膜组织内CCL28响应性免疫细胞,攻毒后血清中和抗体出现较晚,但小鼠未出现体重减轻、疾病症状和死亡。但pgD+pcDNA3.1和pgD-IRES-CCL28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无效。结论pCCL28-IRES-gD双表达DNA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黏膜免疫应答,有较强的免疫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2型 糖蛋白D CCL28 中和试验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免疫保护
原文传递
单纯疱疹病毒2型糖蛋白D和CCL19佐剂融合重组DNA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
8
作者 阎岩 胡勤学 +1 位作者 Davgadorj Chantsalmaa 王旭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3-341,共9页
目的通过比较简单混合和融合重组的单纯疱疹病毒2型糖蛋白D(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glycoprotein D,HSV-2 gD)联合分子佐剂CCL19的DNA疫苗对免疫小鼠的免疫应答及免疫保护效果的差异,揭示融合重组疫苗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基因重... 目的通过比较简单混合和融合重组的单纯疱疹病毒2型糖蛋白D(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glycoprotein D,HSV-2 gD)联合分子佐剂CCL19的DNA疫苗对免疫小鼠的免疫应答及免疫保护效果的差异,揭示融合重组疫苗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SV-2 gD和CCL19单独表达及融合表达的DNA疫苗,经测序、Western blot和ELISA验证后,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两次,免疫后定期收集血清和阴道灌洗液,分离免疫后的脾细胞、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及直肠组织。通过终点法ELISA、体外中和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趋化试验、阴道攻毒试验、荧光定量PCR、称量体重及观察疾病严重程度,比较两种形式的疫苗免疫后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作用的差异。结果融合重组的pgD-IZ-CCL19质粒可在体外正常表达gD蛋白和CCL19蛋白,但pCCL19-IZ-gD质粒的CCL19蛋白表达量比pgD-IZ-CCL19少。免疫pgD-IZ-CCL19的小鼠能产生比pgD+pCCL19组更高水平的血清IgG抗体、阴道灌洗液IgA抗体(P<0.01)和中和能力。与其他组比较,pgD-IZ-CCL19组小鼠免疫后直肠黏膜、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均招募了较多的淋巴细胞,攻毒后该组小鼠未出现体重减少和疾病症状,阴道黏膜HSV-2检出率最低,小鼠死亡率也最低,而pCCL19-IZ-gD组的免疫保护无效。结论pgD-IZ-CCL19融合重组的DNA疫苗能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作用,免疫保护效果优于简单混合DNA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2型 糖蛋白D CCL19 中和试验 免疫保护
原文传递
HIV-1和慢性HBV感染者接种两剂SARS-CoV-2灭活疫苗后抗体反应水平评价: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9
作者 阎岩 张时良 +7 位作者 Davgadorj Chantsalmaa 陈卫 刘斌 任勇 王旭 吕春燕 戈丽娜 吴杭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91-698,共8页
目的通过观察HIV-1和慢性HBV感染者接种两剂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灭活疫苗的抗体动态变化,评价其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招募2021年1—12月完成两剂(初次和加强免疫)SARS-CoV-2灭... 目的通过观察HIV-1和慢性HBV感染者接种两剂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灭活疫苗的抗体动态变化,评价其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招募2021年1—12月完成两剂(初次和加强免疫)SARS-CoV-2灭活疫苗注射的169人进行队列研究,包含39名HIV-1感染者、36名慢性HBV感染者和94名无慢性疾病对照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竞争ELISA试验检测入组人员免疫两剂疫苗后14 d、1个月和2个月时SARS-CoV-2 IgM和IgG抗体水平,并比较1个月时中和抗体水平,结合人口学基础信息进行分析。结果HIV-1感染者和慢性HBV感染者抗体阳性率在免疫后1个月较高,2个月时明显下降,SARS-CoV-2 IgM和IgG抗体双阴性率高于对照组。免疫后1个月,对照组IgG抗体单阳性率是HIV-1组的2.01倍,是HBV组的3.17倍。各组人群中18~39岁人群IgG抗体单阳性率均高于40~59岁人群。HBV组抗体持续性比HIV-1组好,且IgG抗体水平高于HIV-1组。HIV-1组血清抗体中和能力显著低于其他组(P<0.0001)。HBV组18~39岁人群血清中和抗体抑制率低于对照组[(34.050±6.031)%vs(64.220±3.845)%,t=4.43,P<0.0001]。在18~39岁人群中,73.08%(19/26)的HIV-1感染者和80.00%(4/5)的慢性HBV感染者可产生SARS-CoV-2特异性抗体应答。结论SARS-CoV-2灭活疫苗诱导抗体反应存在年龄差异,感染性基础疾病会影响抗体阳性率和中和病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灭活疫苗 中和抗体 HIV-1 HBV
原文传递
肝衰竭相关病因学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10
作者 阎岩 吕春燕 +5 位作者 周学士 周美芳 毛日成 Davgadorj Chantsalmaa 张英 陆忠华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2-177,共6页
目的评估影响不同亚型肝衰竭结局预判指标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2例乙型肝炎(乙肝)和非乙肝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加... 目的评估影响不同亚型肝衰竭结局预判指标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2例乙型肝炎(乙肝)和非乙肝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加亚急性、慢性肝衰竭各亚型的相关病因,并比较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各型肝衰竭的疗效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危险因素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12例肝衰竭患者中由乙肝引起者63例,由非乙肝引起者49例;乙肝肝衰竭组男性是女性的6倍,高于非乙肝肝衰竭组(1.33倍)。乙肝肝衰竭组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肝衰竭前期〔ATⅢ:(59.33±14.57)%比(35.66±20.72)%,TBil(μmol/L):399.21±112.94比206.08±126.96,均P<0.05〕;非乙肝肝衰竭组肝衰竭前期、慢性肝衰竭患者ATⅢ均明显高于急性肝衰竭患者〔(58.33±15.28)%、(44.00±19.10)%比(31.33±7.57)%,均P<0.05〕,急性肝衰竭患者TBil明显低于肝衰竭前期(μmol/L:107.83±49.73比286.20±128.92,P<0.05),亚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TBil水平也明显高于肝衰竭前期(μmol/L:417.27±118.60、373.00±187.00比286.20±128.92,均P<0.05)。非乙肝肝衰竭组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住院时间均较急性肝衰竭患者明显延长(d:36.00±8.31、27.52±11.71、27.72±22.71比11.00±1.41,均P<0.05)。乙肝肝衰竭组和非乙肝肝衰竭组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6%比50.0%,P>0.05),两组存活患者ATⅢ水平均较死亡者明显升高〔乙肝肝衰竭组:(36.20±6.26)%比(27.33±8.87)%,非乙肝肝衰竭组:(41.06±4.16)%比(28.71±12.35)%,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乙肝肝衰竭组死亡患者和非乙肝肝衰竭组存活、死亡患者ATⅢ与TBil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9、0.341、0.064,P值分别为0.723、1.196、0.761);乙肝肝衰竭组存活患者ATⅢ与TBil呈明显负相关(r=-0.105,P=0.7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TⅢ是影响非乙肝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1.023,95%可信区间(95%CI)为-0.001~0.001,P=0.007〕;TBil是影响乙肝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5,95%CI为-0.002~-7.543,P=0.033〕。ROC曲线分析显示:ATⅢ对非乙肝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47,95%CI为0.592~0.902,P=0.009;当最佳截断值为39.5%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和56.2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仍难以有效降低肝衰竭晚期患者的病死率;除ATⅢ外,入院时TBil也可以作为评估急性肝衰竭患者肝脏代偿能力及预测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人工肝支持系统 乙型肝炎 总胆红素 抗凝血酶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