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形浅液层内热流体波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石万元 李友荣 +1 位作者 曾丹苓 今石宣之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2期101-104,共4页
对外壁加热、内壁冷却、厚度为1.0mm的环形硅油浅液层内的热毛细对流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观察到了旋转的螺纹状的热流体波,确定了发生热流体波的临界温差值ΔT_c=4.8K,证实了热流体波从两组逐渐演变为一组的发展过程,验证... 对外壁加热、内壁冷却、厚度为1.0mm的环形硅油浅液层内的热毛细对流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观察到了旋转的螺纹状的热流体波,确定了发生热流体波的临界温差值ΔT_c=4.8K,证实了热流体波从两组逐渐演变为一组的发展过程,验证了已有的数值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体波 热毛细对流 硅油
下载PDF
不同结构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性能(英文) 被引量:22
2
作者 宋燕 乔文明 +1 位作者 尹圣昊 持田勲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4-298,共5页
考察了不同结构的活性炭样品对高浓度和低浓度甲苯蒸汽的吸附行为,采用低温(77K)氮气吸附和129Xe-核磁共振方法对所用活性炭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性能与其结构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孔容积大的活性炭对高浓度甲苯... 考察了不同结构的活性炭样品对高浓度和低浓度甲苯蒸汽的吸附行为,采用低温(77K)氮气吸附和129Xe-核磁共振方法对所用活性炭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性能与其结构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孔容积大的活性炭对高浓度甲苯蒸汽吸附容量大,而具有丰富微孔和较小平均孔径的活性炭对低浓度(2×10-5)甲苯蒸汽具有高的吸附容量。沥青基活性炭纤维对低浓度(2×10-5)甲苯蒸汽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大,活性炭纤维对低浓度(2×10-5)甲苯蒸汽的吸附容量略有增加。OG5A,OG10A,OG15A和OG20A在30℃下对2×10-5甲苯蒸汽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202mg/g,219mg/g,221mg/g和235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炭纤维 比表面积 吸附性能
下载PDF
环形浅液池内热流体波的本质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石万元 李友荣 +2 位作者 彭岚 曾丹苓 今石宣之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5,共7页
为了了解环形浅液池内热毛细对流的特征,利用有限容积法对外壁受热、内壁冷却、厚度为1 mm的环形浅液池内硅油的热毛细对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Marangoni(Ma)数小于临界值时,随着Ma数的增加,内、外壁附近的温度梯度上升,稳... 为了了解环形浅液池内热毛细对流的特征,利用有限容积法对外壁受热、内壁冷却、厚度为1 mm的环形浅液池内硅油的热毛细对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Marangoni(Ma)数小于临界值时,随着Ma数的增加,内、外壁附近的温度梯度上升,稳定的二维轴对称流动的径向速率增加;超过临界Ma数后,流动转化为三维振荡对流,形成热流体波。沿径向运动的同时,伴随着热流体波的传播流体质点成对地绕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热流体波的周向传播速度较快,而流体质点的周向速度很小。分析发现,热流体波为对数螺线形波纹,其传播角为常数;随着Ma数的增大,传播角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毛细对流 热流体波 硅油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环形液池内中等Pr数流体的浮力-热毛细对流 被引量:2
4
作者 彭岚 李友荣 +1 位作者 曾丹苓 今石宣之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6-271,共6页
为了了解水平温度梯度作用时环形液池内的浮力-热毛细对流特性,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非稳态三维数值模拟,环形液池外壁被加热,半径为40 mm,内壁被冷却,半径为20 mm,液池深度为3-17 mm,液池内流体为0.65cSt的硅油,其Pr数为6.7.模拟结果表... 为了了解水平温度梯度作用时环形液池内的浮力-热毛细对流特性,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非稳态三维数值模拟,环形液池外壁被加热,半径为40 mm,内壁被冷却,半径为20 mm,液池深度为3-17 mm,液池内流体为0.65cSt的硅油,其Pr数为6.7.模拟结果表明,当水平温度梯度较小时,流动为轴对称稳态流动, 随着温度梯度的增加,流动将会失去其稳定性,在浅的液池内(d=3mm),转化成三维振荡流动,在深的液池内(d≥6mm),转化成三维稳定流动;模拟计算的临界温差及表面温度分布图像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毛细对流 PR数 液池 环形 浮力 水平温度梯度 中等 三维数值模拟 有限差分法 模拟结果 稳态流动 振荡流动 稳定流动 分布图像 表面温度 临界温差 模拟计算 非稳态 内流体 轴对称 稳定性 半径 转化
下载PDF
环形液层内热毛细对流的线性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石万元 李友荣 +1 位作者 M K Ermakov 今石宣之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18-1220,共3页
为了了解液层深度对热毛细对流不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了内径为20mm、外径为40mm、深度为1~20mm的环形液层内硅油(Pr=6.7)的热毛细对流,重点考察了发生热流体波的临界温差及热流体波的临界周向波数,结果表明,临界温差... 为了了解液层深度对热毛细对流不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了内径为20mm、外径为40mm、深度为1~20mm的环形液层内硅油(Pr=6.7)的热毛细对流,重点考察了发生热流体波的临界温差及热流体波的临界周向波数,结果表明,临界温差随液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讨论了浮力对热流体波及其临界条件的影响,并证实了常重力条件下当液层厚度大于5mm时,热流体波呈静止状态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体波 热毛细对流 线性稳定性分析 不稳定性
下载PDF
乙烯催化裂解法选择性合成纳米炭纤维(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宋燕 乔文明 +1 位作者 尹圣昊 持田勲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5,共6页
通过采用不同金属催化剂进行乙烯催化裂解制备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纳米炭纤维。利用纳米二氧化硅负载的铁、镍以及铁镍合金催化剂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分别制备了管状、实心鱼骨状以及空心鱼骨状的纳米炭纤维。由于金属催化剂与纳米二氧... 通过采用不同金属催化剂进行乙烯催化裂解制备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纳米炭纤维。利用纳米二氧化硅负载的铁、镍以及铁镍合金催化剂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分别制备了管状、实心鱼骨状以及空心鱼骨状的纳米炭纤维。由于金属催化剂与纳米二氧化硅间的强相互作用导致在低反应温度下也能达到高的反应活性,所以能够合成出高收率、小直径而且分布均匀的纳米炭纤维。不同结构的纳米炭纤维归因于金属催化剂的不同分散性以及不同的生长机理。通常利用铁催化剂进行乙烯裂解制备纳米炭纤维需要高于650℃,但是在我们的实验中发现500℃低温下利用纳米二氧化硅负载的铁催化剂进行乙烯裂解就能够合成出管状纳米炭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炭纤维 催化剂载体 气相化学沉积 控制合成
下载PDF
硅熔体CZ结构浅池内热毛细对流转变滞后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友荣 彭岚 +2 位作者 吴双应 曾丹苓 今石宣之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55-158,共4页
为了了解水平温度梯度作用时Czochralski(CZ)结构浅池内硅熔体热毛细对流的转变滞后特性,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非稳态三维数值模拟,坩埚外壁被加热,半径为50mm,晶体半径为15mm,液池深度为3mm,坩埚外壁与晶体生长界面温差变化范围为6-27... 为了了解水平温度梯度作用时Czochralski(CZ)结构浅池内硅熔体热毛细对流的转变滞后特性,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非稳态三维数值模拟,坩埚外壁被加热,半径为50mm,晶体半径为15mm,液池深度为3mm,坩埚外壁与晶体生长界面温差变化范围为6-27K。模拟结果表明,当逐渐增加温差时,在△T=9K处,二维轴对称流动转变为三维稳态流动,在△T=20.6K处,三维稳态流动转变为三维振荡流动;当逐渐减小温差时,在△T=19.5K处,三维振荡流动才转变为三维稳态流动,因此,二次流动转变存在滞后,滞后温差约为1.1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毛细对流 硅熔体 数值模拟 滞后
下载PDF
持田勲教授和他的科研活动 被引量:1
8
作者 宋燕 乔文明 尹圣昊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2-383,共2页
Prof.Isao Mochida was born in 1940.His doctorate degree was granted in 1968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ynthetic Chemistry,University of Tokyo,Japan.In 1982,he was promoted to be a professor affiliated with the Research I... Prof.Isao Mochida was born in 1940.His doctorate degree was granted in 1968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ynthetic Chemistry,University of Tokyo,Japan.In 1982,he was promoted to be a professor affiliated with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Kyushu University(The institute was reorganized and renamed the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 in 2003).He retired from Kyushu University in April 2004 and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Emeritus for hi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scientific research.After retirement,he focuses his research on carbon nanofibers and activated carbon fibers.Prof.Mochida has produced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 following fields: carbon science(mesophase pitch,needle coke,pitch and petroleum cokes,carbon fibers,activated carbon fibers,carbon nanofibers,mesoporous carbon,etc.),coal gasification and liquefaction and petroleum refining(hydrocracking,hydrorefining,coking of petroleum crude and products),catalysi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elective hydrogenation,catalytic elimination of sulfur and nitrogen species),and energy storage(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lithium battery,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etc).Up to now,he has authored 10 scientific books,720 technical papers and 50 patents and received 15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wards because of his great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Prof.Mochida is also involved in many social activities,such as Chief Editor of Fuel in Asia(2003),the Advisory Committee for R&D Coal Utilization Technology(1995) and so on.He keeps active relationships with international coworkers and has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many companies in Japan,USA,Korea,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活动 教授 日本东京大学 日本九州大学 科学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博士学位 先进材料 化学系 NEW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