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PARγ配体对小鼠急性心肌炎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袁祖贻 刘艳 +3 位作者 刘豫 张继军 岸本千晴 刘治全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067-2072,共6页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 (PPARγ)在急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 ;PPARγ配体治疗对急性心肌炎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周龄Lewis大鼠注射猪心肌球蛋白诱导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EAM)大鼠 36只。分为正常对照、阳...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 (PPARγ)在急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 ;PPARγ配体治疗对急性心肌炎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周龄Lewis大鼠注射猪心肌球蛋白诱导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EAM)大鼠 36只。分为正常对照、阳性对照、15d PGJ2 治疗组及比格列酮治疗组 ,每组 9只。 2 2天后大鼠麻醉状态下开胸 ,用免疫组化法观察PPARγ在炎症心肌中的表达及PPARγ配体 15d PGJ2 注射 (2 0 0 μg·kg- 1 ·d- 1 )和比格列酮口服 (10mg·kg- 1 ·d- 1 )治疗对心肌炎症程度 ,及对致敏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致心肌炎能力的影响。结果 PPARγ在炎症心肌组织中表达增强 ,主要定位在炎性浸润细胞的核和核周围区 ;15d PGJ2 和比格列酮治疗使心肌炎症得到减轻 ,心重 体重、炎症分级严重程度明显减轻 ;免疫组化分析招募入炎性病灶内的CD4 + 、CD8+ 细胞和巨噬细胞数目 ,15d PGJ2 和比格列酮治疗明显减少病灶内炎性细胞浸润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 ,病灶内巨噬细胞(2 2± 4、2 6± 6vs 4 5± 8,分别P <0 0 1)、CD4 + 细胞 (8± 2、10± 3vs 18± 5 ,P <0 0 1)和CD8+ 细胞 (3±1、4± 2vs 7± 2 ,分别P <0 0 1和 <0 0 5 )数目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急性心肌炎 免疫组化法 病理机制 T淋巴细胞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比格列酮和15d-PGJ_2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减轻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被引量:1
2
作者 袁祖贻 刘艳 +5 位作者 刘豫 张继军 岸本千晴 王燕妮 马爱群 刘治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在急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PPARγ配体治疗能否减轻心肌炎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6周龄雄性Lewis大鼠24只诱导自身免疫性心肌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15d-PGJ2治疗组及比格列酮治疗组(各组...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在急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PPARγ配体治疗能否减轻心肌炎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6周龄雄性Lewis大鼠24只诱导自身免疫性心肌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15d-PGJ2治疗组及比格列酮治疗组(各组8只),正常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观察PPARγ配体15 d-PGJ2 注射(200 μg·kg-1·d-1)和比格列酮口服(10 mg·kg-1·d-1)治疗对心肌炎症程度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心肌PPARγ表达、免疫杂交检测IκBα、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核酸酶保护法检测心肌组织促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①PPARγ在炎症心肌组织中表达增强,主要定位在炎性浸润细胞的核和核周围区;②15d-PGJ2和比格列酮治疗使心肌炎症得到减轻,心重/体重、炎症分级严重程度明显减轻;③PPARγ配体15d-PGJ2和比格列酮治疗明显降低心肌组织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及降低心肌内上调的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肌炎阳性对照组心肌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加5.6倍,15d-PGJ2和比格列酮治疗降低增强的NF-κB结合活性。⑤心肌炎阳性对照组心肌细胞核内NF-κB抑制物IκB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心肌炎组相比,15d-PGJ2和比格列酮治疗分别增加IκB蛋白含量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PPARΓ配体 促炎细胞因子 NF—κB 减轻 炎症 IΚBΑ 阳性对照 核酸酶
原文传递
免疫球蛋白Fc区介导抑制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3
作者 袁祖贻 刘艳 +3 位作者 岸本千晴 盐路圭介 横出正之 刘治全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89-493,共5页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治疗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抑制作用 ,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周龄的脂蛋白基因敲除鼠 (apoEKnockout,apoE-/ -)高脂餐喂养 8周或 16周 ,分别诱导早期脂质条纹和进展的复合粥样斑块形成。同时腹腔注射 1g·...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治疗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抑制作用 ,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周龄的脂蛋白基因敲除鼠 (apoEKnockout,apoE-/ -)高脂餐喂养 8周或 16周 ,分别诱导早期脂质条纹和进展的复合粥样斑块形成。同时腹腔注射 1g·kg-1·d-1的人类免疫球蛋白 (IG)或免疫球蛋白Fab片段 (F(ab′) 2 ) 8周或 16周 ,观察其对早期脂质条纹形成和进展粥样斑块的抑制作用。离体实验检测IG对单核 /巨噬细胞株U937细胞表面Fc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IG治疗显著降低脂质条纹面积 ( 4 2 %± 2 0 %vs 13 6 %± 4 8%,P <0 0 1)和进展复合斑块面积 ( 8 1%± 2 7%vs2 1 5 %± 3 9%,P <0 0 1) ;而F(ab′) 2 片段治疗组血管病灶面积无明显降低 (脂质条纹面积12 1%± 3 7%;粥样斑块面积 2 0 6 %± 4 8%) ,与对照组相比均P >0 0 5。免疫组化显示 ,IG治疗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 ,而CD+4 、CD+8T淋巴细胞和I Ab +浸润细胞百分数无明显变化。血清脂质谱也无明显差异。离体实验表明 ,IG抑制细菌脂多糖 (LPS)诱导的单核 /巨噬细胞表面FcγⅡ受体表达。结论 IG治疗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其机制与抑制Fcγ受体介导的炎症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载脂蛋白E类 免疫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