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诉讼社会史概论 被引量:8
1
作者 夫马进 范愉(译)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 2013年第1期1-74,共74页
序 现在日语中的"诉讼社会"一词,是从英语Litigious Society一语翻译而来。Litigious一词有"好讼"之意,因此,如果翻译成中文,译为"好讼社会"更为适当。
关键词 社会史 诉讼 中国 翻译
下载PDF
音起八代之衰——复古诗论与元明清古音学 被引量:1
2
作者 平田昌司 《中华文史论丛》 2007年第1期181-201,共21页
在吴械《韵补》的古韵研究、朱熹的“古今之诗三变”观念等影响之下,宋元两代有不少诗学着作重视:(1)辨古今诗体之异,复兴汉魏诗风;(2)辨古体格律和用韵。元代科举考试的“古赋”进一步地要求士子认真对待“古韵”,迫使人们寻... 在吴械《韵补》的古韵研究、朱熹的“古今之诗三变”观念等影响之下,宋元两代有不少诗学着作重视:(1)辨古今诗体之异,复兴汉魏诗风;(2)辨古体格律和用韵。元代科举考试的“古赋”进一步地要求士子认真对待“古韵”,迫使人们寻求古体、律体诗赋押韵规范(如《古今韵会举要》)。宋元诗学的这种辨体意识,到明代脱胎成了李束阳、前後七子等的“复古”诗学,同时还产生了具体支撑古诗创作的杨慎古音学、古今体通用韵书(以方日升《古今韵会举要小补》为代表)等副产品。可是,随着明季以後的韵学研究的精密化和朴学化,本来携手并进的诗学和韵学两个领域逐渐变得疏离,在清代知识菁英世界中各自发展成了专门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古音学 科举 诗话 韵书 元明清 古诗 古赋 复古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条件下朝、汉族农民收入差距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韩美兰 许燕华 《东疆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90-96,共7页
考察2007年和2013年吉林省朝鲜族和汉族农民收入的微观数据,结果显示,同一地区的朝鲜族和汉族农民之间虽存在收入差距,但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三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其差距正在缩小;同一地区的朝鲜族和汉族内... 考察2007年和2013年吉林省朝鲜族和汉族农民收入的微观数据,结果显示,同一地区的朝鲜族和汉族农民之间虽存在收入差距,但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三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其差距正在缩小;同一地区的朝鲜族和汉族内部的农民收入差距,特别是朝鲜族内部农民收入差距具有不断扩大的倾向;与汉族相比,人口老龄化因素对朝鲜族的农业收入,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也是导致朝鲜族农村内部贫困率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农民收入差距 民族 “三农”政策
下载PDF
西周纪年考
4
作者 吉本道雅 叶正渤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61-165,共5页
针对现有文献有关西周纪年的一些不确切的记载,本文对厉王—幽王及武王—夷王两个时期的纪年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西周 纪年 青铜器铭文
下载PDF
《左傳》鄭服異義説
5
作者 石立善(譯) 《中国经学》 2007年第1期69-86,共18页
自《世說新語》、《七録》以來,皆以爲服虔《春秋左氏傳解誼》即本鄭義也。其甚者,竟以爲“服氏書出于鄭,即鄭學也。”本稿則於諸經傳疏中,輯出鄭服二家《左傳》注文,加以比勘,乃知服氏注與鄭說乖戾者甚多,非獨有小異,大旨不同者亦往往... 自《世說新語》、《七録》以來,皆以爲服虔《春秋左氏傳解誼》即本鄭義也。其甚者,竟以爲“服氏書出于鄭,即鄭學也。”本稿則於諸經傳疏中,輯出鄭服二家《左傳》注文,加以比勘,乃知服氏注與鄭說乖戾者甚多,非獨有小異,大旨不同者亦往往頗出。又服氏《解誼》集衆説爲體,鄭義爲其書所收,亦理之當然耳。《世說新語》、《七録》二文,唯謂鄭書歸服,未謂服悉取爲己說也。其欲取者取之,否者捨之,固事勢然耳。蓋服氏於鄭,視猶先鄭、賈逵之倫,非特宗之也。夫謂服注即鄭學者,由誤解二文之義,學者宜别白見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傳》 鄭玄 服虔 經學 春秋學 日本漢學
下载PDF
“怀柔远夷”话语中的明代汉、藏政治与文化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沈卫荣 《国际汉学》 2005年第2期213-240,共28页
"汉学"和"中国学"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学术界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在这里所用的"汉学"概念主要指的是"国外对历史中国的研究",以区别于那种国外很热的对当代中国现实政治和经济的研究。如果中国学术... "汉学"和"中国学"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学术界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在这里所用的"汉学"概念主要指的是"国外对历史中国的研究",以区别于那种国外很热的对当代中国现实政治和经济的研究。如果中国学术界主张采用"中国学"概念的学者也是将概念限制在"历史中国"的研究,那么,"汉学"和"中国学"实际上是可以通用的。因为在我们看来,欧洲汉学所采取的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美国中国学所采用的社会科学的方法,虽有不同,但研究的对象都是"历史中国"。当然,我们这样理解时虽然可以协调对欧洲汉学和美国中国学的概念分歧,但对日本来说仍有问题。因此,这一概念之争仍可能存在,尽管大家的所指略有不同,但将"汉学"锁定在国外对"历史中国之研究"大体不会错。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使用"汉学"的概念来概括欧洲学术界的"对历史中国之研究"时,我们和欧洲学术界的朋友们似有分歧。因为,在欧洲学术界看来,汉学只是研究"汉族历史之学问"而不包括"西藏学"、"蒙古学"等。一般他们是将其放在中亚系里的,这是欧洲的历史传统。但对于我们今天国内做"汉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我们的"汉学"概念是包括整个历史之中国的,这自然包括"西藏学"和"蒙古学"。李学勤先生就曾明确指出:"汉学非一族之一代之学问。"就是说,我们现在于中国所开展的汉学研究中的"汉学"概念,并不仅仅限制在汉族的历史中,这就和欧洲所理解的"汉学"划清了界线;同时,也不是我们中国学术界所常说的晚清的"汉学",即"乾嘉学派"或"朴学"。这又和国内学术界所理解的"汉学"划清了界线。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本辑我们特开辟了"西藏学·蒙古学·敦煌学研究"栏目,以表示我们对"汉学"概念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研究 中国学 蒙古学 敦煌学研究 西番 大慈法王 《明实录》 行都指挥使司 永乐年间 伯木古鲁
原文传递
德川时期日本的天皇观与尊王思想 被引量:3
7
作者 施超伦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71-79,共9页
17世纪初叶成立的德川幕府,是日本历代中最为彻底地确立了武家对全国的统治体制的武士政权,但在对天皇、朝廷这个古代律令国家体制残余的政策上,它一方面彻底地剥夺了后者的一切实权,另一方面却又将之作为一种国家机构的形式而保存下来... 17世纪初叶成立的德川幕府,是日本历代中最为彻底地确立了武家对全国的统治体制的武士政权,但在对天皇、朝廷这个古代律令国家体制残余的政策上,它一方面彻底地剥夺了后者的一切实权,另一方面却又将之作为一种国家机构的形式而保存下来,表现出了明显的矛盾性。因而,就形成了这一时期日本国家形态的显著特征:在政治上毫无实权的天皇却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君主”的形态。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皇 尊王 律令国家 德川幕府 国家形态 统治体制 日本 矛盾性 显著特征 思想
原文传递
讼师秘本的世界 被引量:6
8
作者 夫马进 李力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0年第1期210-238,共29页
在前近代中国的地方官与幕友们所留下的文字记载中,讼师往往被描绘成是一群地痞流氓:他们教唆词讼,颠倒黑白,罔顾法律与道理,一心只以诉讼委托者和自己胜诉、获得利益为目标,甚至还可能背叛诉讼委托者。这种讼师形象的模式化刻画,也同... 在前近代中国的地方官与幕友们所留下的文字记载中,讼师往往被描绘成是一群地痞流氓:他们教唆词讼,颠倒黑白,罔顾法律与道理,一心只以诉讼委托者和自己胜诉、获得利益为目标,甚至还可能背叛诉讼委托者。这种讼师形象的模式化刻画,也同样存在于当今的法制史研究者笔下。但对数十种讼师秘本的深入研究却发现,此类书籍中被连续不断地记录下的对于承办诉讼者与作成诉讼文书者的教诲、告诫与"伦理",例如重视情、理、法,不要帮助诬告,切勿贪图一时之利而失德积恶等,甚至与官箴书有着相通之处,其所展示的是另一个不同的讼师形象。尽管这并不意味着讼师中的大多数是正人君子,但表明先前刻画的讼师形象失之片面。此外,本文还指出,与实际存在的法律相比,讼师秘本中所记载的法律十分贫乏,此类书籍始终是以传授诉讼文书的写作技巧为重点,而并不旨在教授法律;在讼师秘本中登场的讼师,无论是作为实际存在的讼师,还是作为虚构的讼师,都以有血有肉的不同形式表现了讼师秘本之教诲的某些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讼师 讼师秘本 诉讼文书 伦理
原文传递
清代鸿胪寺正音考 被引量:19
9
作者 平田昌司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37-544,共8页
根据清初的制度,担任朝仪唱赞的"鸿胪寺序班"选用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生员。而到乾隆十七年,以山东等三省"土语难变",清朝把序班的籍贯限定在直隶,从此以后直隶音成为朝廷唯一公认的权威性语音。但明清时期... 根据清初的制度,担任朝仪唱赞的"鸿胪寺序班"选用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生员。而到乾隆十七年,以山东等三省"土语难变",清朝把序班的籍贯限定在直隶,从此以后直隶音成为朝廷唯一公认的权威性语音。但明清时期的江南人不大重视"北音",把"南音"视为自己的标准官话。利玛窦等传教士重视南京话,可能受到了南方这种正音观念的影响。清代直隶音在宫廷里享有权威性语音的地位,但它还没有成为整个汉人的共同语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胪寺 清代 语音规范 北京话 官话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