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三陆沿岸白胸拟鼠海豚体内铁的蓄积(英文)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健 KUNITO Takashi +1 位作者 TANABE Shinsuke MIYAZAKI Nobuyuki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0-424,共5页
根据22头日本三陆沿岸白胸拟鼠海豚的检测结果,研究了必需元素铁在13种组织和器官中的蓄积特征。肺、肝脏和脾脏中铁的浓度显著高于其它脏器,铁在皮肤和鲸脂中的浓度却非常低。研究发现,鲸类肝脏中铁的平均浓度与其最大潜水持续时间有... 根据22头日本三陆沿岸白胸拟鼠海豚的检测结果,研究了必需元素铁在13种组织和器官中的蓄积特征。肺、肝脏和脾脏中铁的浓度显著高于其它脏器,铁在皮肤和鲸脂中的浓度却非常低。研究发现,鲸类肝脏中铁的平均浓度与其最大潜水持续时间有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y=285.17x0.5267;r2=0.92;y:a肝脏中铁的平均浓度,单位为μg·g-1干重;x:最大潜水持续时间,单位为min)。利用该关系式,首次推测白胸拟鼠海豚的最大潜水持续时间为11.8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胸拟鼠海豚 蓄积 检测 最大潜水持续时间
下载PDF
莱州湾口弱层结水体中沉积物再悬浮特征及其水平、沉降通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原野 江文胜 +1 位作者 高会旺 郭新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近海悬浮物在海水中的运移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由于径流输入导致的水体层化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研究层结水体中沉积物受潮流、波浪影响的再悬浮特征有重要意义。2005年5月15日在黄河口西侧18海里处的莱州湾口设立了一个周日连续观测站... 近海悬浮物在海水中的运移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由于径流输入导致的水体层化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研究层结水体中沉积物受潮流、波浪影响的再悬浮特征有重要意义。2005年5月15日在黄河口西侧18海里处的莱州湾口设立了一个周日连续观测站,试图揭示弱层结水体中悬浮物的再悬浮特征及其水平、沉降通量。利用ADCP回声强度反演得到了高分辨率的悬浮物时空分布,在详细分析潮流、波浪以及密度层结变化的基础上,指出以上诸因素是影响沉积物再悬浮的主要机制。潮流和波浪联合作用于底床使沉积物起动进入水体,而层结强度与位置的变化则是起动的沉积物能否有效再悬浮(进入水体中、上层)的调控机制。在波浪和层结的影响下,涨潮时更多沉积物再悬浮进入水体,使得一个半日潮周期内出现指向湾内的悬浮物水平净通量。由于密度层结抑制水体湍流扩散强度,阻碍层结界面处物质交换,导致悬浮物浓度垂向梯度增大,进而增大悬浮物沉降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密度层结 再悬浮 沉降通量 莱州湾口
下载PDF
长江口外海域冬、春季水温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胡莹英 赵亮 +1 位作者 郭新宇 魏皓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5-661,共7页
收集了1963—1996年长江口外海域水温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冬、春季表层、10m层、20m层和30m层不同层次水温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以及其间水温垂向结构的变化。季节变化上,表层多年平均水温在8月最高,3月最低,底层多年平均水温9月最... 收集了1963—1996年长江口外海域水温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冬、春季表层、10m层、20m层和30m层不同层次水温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以及其间水温垂向结构的变化。季节变化上,表层多年平均水温在8月最高,3月最低,底层多年平均水温9月最高,3月最低。年际变化上,冬季在1979年存在一个由冷到暖的跃迁;4月水温的年际变化较冬季复杂,表层、10m层、20m层和30m层水温分别在1979、1973、1973和1975年发生从冷到暖的跃迁。水平分布上,冬季除东南角小范围表层水温降低外,沿岸及北部海区表层水温均升高,春季北部和南部中间海域水温升高,升温幅度由表层至30m层逐渐变小。垂向结构上,冬季表底混合均匀,表层与20m层的年际变化相关系数高达0.97,春季表层与20m层的水温差存在1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本文将一些可能影响春季水温年际变化的因素与海温进行了比较并发现,在冷期,春季表层海温与长江口外海域气温相关较暖期好,相关指数为0.79;而暖期的春季表层与20m层的水温差与净热通量相关系数较高,为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水温 长江口 春季
下载PDF
基于WOD数据集的西北太平洋混合层内营养盐浓度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海燕 毛新燕 郭新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9,共9页
本文将WOD13(World Ocean Database 2013)中营养盐(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的观测资料重新构成1°×1°的气候态平均场,结合Argo气候态月平均混合层深度数据,对西北太平洋混合层内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 本文将WOD13(World Ocean Database 2013)中营养盐(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的观测资料重新构成1°×1°的气候态平均场,结合Argo气候态月平均混合层深度数据,对西北太平洋混合层内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层内的营养盐平均浓度在30°N以北海域均沿纬向分布,且浓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与夏季相比,在日本海和日本以东寒暖流交汇处的混合层内,冬季营养盐平均浓度明显增加;在黑潮主流及其附近海域,冬季营养盐平均浓度略有增加。根据混合层内营养盐总量的冬夏变化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类型:冬季增加型、冬季减少型、冬夏不变型Ⅰ(垂向分布不变)和冬夏不变型Ⅱ(垂向对流补偿)。仅靠生物生化作用和垂向混合是无法完全解释这些变化的,海流的水平输运也会对混合层内的营养盐供给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混合层 西北太平洋 营养盐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对马海峡水团组成对日本海温盐分布影响的季节及年际变化
5
作者 朱梦琪 史洁 +1 位作者 郭新宇 高会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1,共13页
基于WOD13(World Ocean Database 2013)的温盐观测资料,分析了对马海峡断面和日本海内一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利用水团组成混合比的方法探讨了对马海峡断面处的水团组成对日本海内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影响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研... 基于WOD13(World Ocean Database 2013)的温盐观测资料,分析了对马海峡断面和日本海内一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利用水团组成混合比的方法探讨了对马海峡断面处的水团组成对日本海内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影响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表明:对马海峡断面上水团组成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整个水层被高盐水占据;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出现高温低盐水,底层为高盐水,次表层为表层低盐水和底层高盐水的混合水体;春秋为过渡季节。日本海断面上,秋季温盐分布最为复杂,表层为高温低盐水,次表层为高盐水,其下为低温高密水。两个断面季节变化对比可以看出,夏季对马海峡断面处的水团组成会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上的温盐分布。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和次表层水是秋季日本海断面表层50m以浅出现低盐水的主要原因;对马海峡深层高盐水主要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50~150m水层,混合比可达0.82;其下为日本海固有水。夏季对马海峡处水团组成的年际变化也会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年际变化。长江流量较大的年份,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和次表层低盐水的核心盐度值偏低,秋季其在日本海断面上的混合比就高于其他年份;对马海峡底层高盐水在日本海断面上混合比的年际变化则决定于其影响水层上的流场结构和温盐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马海峡 日本海 水团混合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下载PDF
2000—2005年莱州湾盐度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6
作者 赵鹏 江文胜 +2 位作者 毛新燕 高会旺 郭新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23,共12页
基于2000年8月,2002年8月,2004年9月,2005年5月,2005年7月及2005年9月莱州湾的大面观测资料以及黄河利津站2000—2005年入海径流量资料,分析了黄河入海径流对莱州湾盐度分布的影响,通过计算莱州湾的平均盐度发现2003年之后莱州湾平均盐... 基于2000年8月,2002年8月,2004年9月,2005年5月,2005年7月及2005年9月莱州湾的大面观测资料以及黄河利津站2000—2005年入海径流量资料,分析了黄河入海径流对莱州湾盐度分布的影响,通过计算莱州湾的平均盐度发现2003年之后莱州湾平均盐度较2003年之前明显降低。在考虑黄河入海径流量、降水、蒸发及与北黄海的水交换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箱式模型,并以此模型模拟了近年来莱州湾平均盐度的变化,同样看到莱州湾平均盐度的显著降低已在2003年发生,其主要原因是黄河入海径流量的增加。分析模型结果得出近年来黄海入海径流量的变化不仅决定着莱州湾平均盐度的年际变化,而且还主导着莱州湾月平均盐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盐度 黄河 径流量
下载PDF
胶州湾湾口夏季海流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蔡忠亚 刘哲 +2 位作者 陈子煜 郭新宇 高会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92,共7页
基于2009年夏季中潮时胶州湾湾口薛家岛-团岛断面的走航ADCP观测数据,分析了胶州湾湾口断面海流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湾口处海水运动以潮流为主,总体表现为驻波性质,强流发生在涨、落潮中间时刻。受岸线诱导,湾口海流在涨... 基于2009年夏季中潮时胶州湾湾口薛家岛-团岛断面的走航ADCP观测数据,分析了胶州湾湾口断面海流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湾口处海水运动以潮流为主,总体表现为驻波性质,强流发生在涨、落潮中间时刻。受岸线诱导,湾口海流在涨潮(落潮)时呈西北(东南)向,流速在断面上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平流项引起的"潮流调整"效应使得断面北侧西向海流和南侧东向海流被加强,造成海流东西分量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不对称性现象,即南北两侧海水运动涨、落潮不同步,欧拉余流呈现"北进南出"的形态。同时,东风分量会使得断面中心区域产生"表进底出"形态,而南北方向欧拉余流结构受风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 欧拉余流 潮流调整 胶州湾湾口
下载PDF
海平面下降对日本海表层环流的影响
8
作者 杜凯伦 郭新宇 +2 位作者 杨海燕 郑军勇 毛新燕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7,共8页
本文基于POM海洋模式,通过改变地形条件进行了不同海平面下的数值实验,探讨了日本海表层环流场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日本海南部的对马暖流及其分支逐渐减弱,海平面降低至-90 m和-100 m时,对马暖流的东朝鲜暖... 本文基于POM海洋模式,通过改变地形条件进行了不同海平面下的数值实验,探讨了日本海表层环流场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日本海南部的对马暖流及其分支逐渐减弱,海平面降低至-90 m和-100 m时,对马暖流的东朝鲜暖流分支和日本近岸分支几乎消失;而日本海北部的寒流强度基本保持不变,仅寒流主轴位置逐渐向北移动。且海平面的下降使对马海峡流量逐渐减小,进而导致对马暖流的强度逐渐减弱,影响范围也不断缩小。研究结果对过去古海洋海平面变化过程中日本海表层环流的改变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海平面 日本海 对马暖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