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离子注入和微波复合诱变选育高产柠檬酸的黑曲霉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德培 周婷 +2 位作者 张灵燕 杨赢 高年发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5期123-127,共5页
利用低能离子注入及微波辐射对柠檬酸生产菌进行诱变选育。在30keV能量的氮离子注入以及间隔10s的微波电磁辐射后筛选得到2株产量提高到60%的诱变高产菌,多次传代实验表明菌株遗传稳定性良好,为柠檬酸发酵菌黑曲霉的进一步的育种工作提... 利用低能离子注入及微波辐射对柠檬酸生产菌进行诱变选育。在30keV能量的氮离子注入以及间隔10s的微波电磁辐射后筛选得到2株产量提高到60%的诱变高产菌,多次传代实验表明菌株遗传稳定性良好,为柠檬酸发酵菌黑曲霉的进一步的育种工作提供了诱变参数和高产出发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柠檬酸 离子注入 复合诱变
下载PDF
厌氧出水回流对柠檬酸废水处理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强 陈贯虹 +2 位作者 李昌涛 王加宁 祁庆生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8,共5页
将处理柠檬酸废水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出水以不同比例回流至水解酸化池,研究了厌氧出水回流对水解酸化过程及厌氧处理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厌氧出水参与水解酸化能明显提高水解酸化池的出水pH及废水的预酸化度,厌氧出水添加比(V(... 将处理柠檬酸废水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出水以不同比例回流至水解酸化池,研究了厌氧出水回流对水解酸化过程及厌氧处理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厌氧出水参与水解酸化能明显提高水解酸化池的出水pH及废水的预酸化度,厌氧出水添加比(V(厌氧出水)∶V(废水))为1∶4及以上时,可使水解酸化池的出水pH稳定在4.5以上,同时达到10.0%以上的预酸化度,且对NH3-N的去除能力明显增强;随水解酸化时间的延长,水解酸化池的出水pH先减小后增大,而预酸化度则呈上升趋势;水解酸化3.0 h时,厌氧出水COD降至1 200 mg/L以下。厌氧出水参与水解酸化能增强厌氧反应器中微生物对挥发性脂肪酸的利用率,提高厌氧反应器出水的pH,降低出水COD及其波动幅度,增强厌氧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废水 厌氧出水回流 水解酸化 生化处理
下载PDF
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菌群及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强 陈程程 +2 位作者 刘同军 陈贯虹 裴振洪 《山东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38-43,共6页
厌氧颗粒污泥是废水厌氧处理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对厌氧颗粒污泥中主要微生物菌群特别是产甲烷菌的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FISH、实时荧光定量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16S rRNA、T-RFLP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菌... 厌氧颗粒污泥是废水厌氧处理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对厌氧颗粒污泥中主要微生物菌群特别是产甲烷菌的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FISH、实时荧光定量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16S rRNA、T-RFLP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颗粒污泥的形成与生长过程以及调控颗粒污泥内部菌群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颗粒污泥 微生物菌群 分子生物学技术
下载PDF
IC厌氧处理柠檬酸废水产沼气的优化
4
作者 迟建国 张强 +3 位作者 李昌涛 王加宁 邱维忠 祁庆生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3期5859-5862,共4页
为了提高柠檬酸工业废水IC厌氧处理过程中沼气的产率,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以预酸化时间、厌氧水力停留时间以及厌氧进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为因子,采用Box-Behnke设计3因素3水平中心组合试验,响应面法优化沼气产率。优化得到的最佳工... 为了提高柠檬酸工业废水IC厌氧处理过程中沼气的产率,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以预酸化时间、厌氧水力停留时间以及厌氧进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为因子,采用Box-Behnke设计3因素3水平中心组合试验,响应面法优化沼气产率。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预酸化时间5.3 h、厌氧水力停留时间4.4 h、厌氧进水COD浓度3 150 mg/L,在此条件下,所得沼气产率为0.487 L/g(C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废水 厌氧处理 沼气产率 Box-Behnke设计 响应面优化
下载PDF
柠檬酸废水厌氧处理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程程 张强 +3 位作者 裴振洪 刘同军 祁庆生 王加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4期12229-12231,12234,共4页
[目的]得到更高的COD去除率以指导柠檬酸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研究了柠檬酸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主要可控因素酸化时间、厌氧水力停留时间以及厌氧进水COD浓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并用响应面法进行了COD去除率优化。[结果]酸化时间与其他... [目的]得到更高的COD去除率以指导柠檬酸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研究了柠檬酸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主要可控因素酸化时间、厌氧水力停留时间以及厌氧进水COD浓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并用响应面法进行了COD去除率优化。[结果]酸化时间与其他2个因素基本没有交互作用,厌氧停留时间和厌氧进水COD浓度对COD去除率有显著影响,而且有交互作用。优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酸化时间1.53 h,厌氧水力停留时间3.52 h,厌氧进水COD浓度2 698 mg/L,预测最大COD去除率为93.31%,验证试验实际测得去除率为93.23%。[结论]用响应面法优化柠檬酸废水厌氧处理过程,可得到较好的优化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废水 COD去除率 响应面分析 工艺优化
下载PDF
碱预处理提高污泥产甲烷潜力(BMP)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涛 于海彬 孙茜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8年第12期114-116,共3页
以济南某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碱预处理对污泥粒径和产甲烷潜力(BMP)的影响。调节污泥混和液的pH值至11左右后与未作处理的原污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碱预处理对污泥有很好的分散作用,可以将较大粒径的污泥絮体分散... 以济南某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碱预处理对污泥粒径和产甲烷潜力(BMP)的影响。调节污泥混和液的pH值至11左右后与未作处理的原污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碱预处理对污泥有很好的分散作用,可以将较大粒径的污泥絮体分散为较小粒径的污泥絮体;未处理的污泥10 d左右产甲烷量达到最高约为165 ml/gVSS,而碱预处理后的污泥在6 d左右产甲烷量就高达245 ml/gVSS,碱预处理后污泥的产甲烷量不但明显增加,而且产甲烷所需时间也大大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产甲烷潜力 碱预处理
下载PDF
柠檬酸工业废水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程程 张强 +4 位作者 陈贯虹 刘同军 裴振洪 王加宁 祁庆生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18-22,共5页
用构建16S rDNA的方法对柠檬酸工业收集废水的汇水池以及预酸化调节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汇水池的16S rDNA文库的71个克隆中共有15个OTU,其中与Lactobacillus mucosae最为相近的OTU有8个,共48个克隆,占所有克隆的6... 用构建16S rDNA的方法对柠檬酸工业收集废水的汇水池以及预酸化调节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汇水池的16S rDNA文库的71个克隆中共有15个OTU,其中与Lactobacillus mucosae最为相近的OTU有8个,共48个克隆,占所有克隆的67%;与Lactobacillus amylovorus相近的OTU有3个,共15个克隆,占所有克隆的21%;与Lactobacillus fermentum相近的OTU有2个,共2个克隆,占所有克隆的2.8%;与Lactobacilluscoleohominis相近的OTU有1个,共3个克隆,占所有克隆的4.2%。预酸化池的95个克隆分为3个OTU,其中与Lactobacillus mucosae相近的有2个OTU,共82个克隆,占所有克隆的86%;Lactobacillus amylovorus有1个OTU,13个克隆,占14%。研究表明汇水池和预酸化池中的微生物有很大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废水 16S RDNA 微生物多样性 汇水池 预酸化池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柠檬酸发酵液中有机酸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加兰 王玮玮 高晓彤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28-930,共3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柠檬酸发酵液中7种有机酸(草酸、苹果酸、α-酮戊二酸、柠檬酸、富马酸、乌头酸和柠康酸)的含量。采用Atlanti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pH2.8的0.05 mol·L^-1磷酸氢二钠溶液作流动相,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柠檬酸发酵液中7种有机酸(草酸、苹果酸、α-酮戊二酸、柠檬酸、富马酸、乌头酸和柠康酸)的含量。采用Atlanti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pH2.8的0.05 mol·L^-1磷酸氢二钠溶液作流动相,流量为0.8 mL.min-1,在210 nm波长处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7种有机酸达到完全分离,且均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线性。方法用于柠檬酸发酵液的分析,7种有机酸的加标回收率在97.1%-107.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有机酸 柠檬酸发酵液
下载PDF
HPLC法测定柠檬酸发酵液中的有机酸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加兰 王玮玮 《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9年第6期9-12,共4页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柠檬酸发酵液中的有机酸,采用Atlantis C18(5μm,4.6×150mm)色谱柱,以0.05 mol/L Na2HPO4(pH2.8)溶液做流动相,流速0.8mL/min,紫外检测波长210 nm,将柠檬酸发酵液中的草酸、苹果酸、a-酮戊...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柠檬酸发酵液中的有机酸,采用Atlantis C18(5μm,4.6×150mm)色谱柱,以0.05 mol/L Na2HPO4(pH2.8)溶液做流动相,流速0.8mL/min,紫外检测波长210 nm,将柠檬酸发酵液中的草酸、苹果酸、a-酮戊二酸、柠檬酸、富马酸、乌头酸、柠康酸进行一次性分离。建立了七种有机酸成分的回归方程,各有机酸回收率大于97%,相对标准偏差(RSD)0.27%-3.24%。本方法简单、准确、快速,可用于柠檬酸发酵液中有机酸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有机酸 柠檬酸
下载PDF
柠檬酸及其盐类中嗜酸耐热菌的检测
10
作者 刘加兰 安丰民 +1 位作者 王玮玮 陈淑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209-1212,共4页
目的:对柠檬酸及其盐类中嗜酸耐热菌进行培养,研究最佳检测方法。方法通过改变培养基种类、pH 值和热休克方式三个因素,以菌落数多少进行综合评价,优选最佳检测方法。结果检测嗜酸耐热菌的最佳条件:70℃热处理20 min,室温水冷却,用滤... 目的:对柠檬酸及其盐类中嗜酸耐热菌进行培养,研究最佳检测方法。方法通过改变培养基种类、pH 值和热休克方式三个因素,以菌落数多少进行综合评价,优选最佳检测方法。结果检测嗜酸耐热菌的最佳条件:70℃热处理20 min,室温水冷却,用滤膜抽滤后接种于pH值为3.5~4.0的YSG培养基上,置45℃培养5d。结论该方法对柠檬酸及其盐类中嗜酸耐热菌的检测有较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耐热菌 检测方法 柠檬酸 柠檬酸盐
下载PDF
柠檬酸生产中的质量控制光学氧在线检测系统在柠檬酸发酵中的应用
11
作者 乔世军 张亚杰 《实验与分析》 2013年第5期50-51,共2页
本文介绍了工业发酵生产柠檬酸过程中,光学氧在线检测系统的重要作用。该系统可对发酵过程中的溶解氧浓度进行在线实时测量,根据发酵不同时期溶氧的需求不同进行有效调节控制,避免了因溶氧低出现的发酵异常情况和能源的浪费。同时,... 本文介绍了工业发酵生产柠檬酸过程中,光学氧在线检测系统的重要作用。该系统可对发酵过程中的溶解氧浓度进行在线实时测量,根据发酵不同时期溶氧的需求不同进行有效调节控制,避免了因溶氧低出现的发酵异常情况和能源的浪费。同时,能够达到优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检测系统 柠檬酸发酵 溶解氧浓度 发酵生产 质量控制 光学 应用 在线实时测量
下载PDF
柠檬酸废水IC反应器厌氧颗粒污泥真细菌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裴振洪 李昌涛 +2 位作者 王加宁 祁庆生 张强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64,共5页
目的:分析柠檬酸工业废水IC厌氧反应器处理时产生的厌氧颗粒污泥中真细菌的菌群结构。方法:构建细菌的16SrDNA克隆文库,对文库中的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测序,然后Blast比对,并进行分类、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对获得的77个16S rDNA序列进... 目的:分析柠檬酸工业废水IC厌氧反应器处理时产生的厌氧颗粒污泥中真细菌的菌群结构。方法:构建细菌的16SrDNA克隆文库,对文库中的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测序,然后Blast比对,并进行分类、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对获得的77个16S rDNA序列进行测序,按序列相似性≥97%的分类标准,这些序列可分为22个OTU,其中4个优势OTU分别与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梭菌属(Clostridium)、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疣微菌属(Verrucomicrobia)最为相近,其余OTU的克隆数较少。颗粒污泥中的真细菌主要为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梭菌纲(Clostridia)、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以及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的细菌,分别占克隆总数的34/77、31/77、6/77、6/77。结论:该文研究了柠檬酸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厌氧颗粒污泥中细菌的菌群组成和结构,为深入了解柠檬酸废水的厌氧处理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废水 厌氧颗粒污泥 真细菌菌群结构 16S rDNA克隆文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