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分别使用颊纤毛菌(L.buccalis)及其上清液与变异链球菌(S.m)共培养,观察S.m的产酸、黏附变化及乳酸脱氢酶(ldh)、葡糖基转移酶(gtfb、gtfc、gtfd)基因表达变化。方法:首先从龈上菌斑中分离口腔L.buccalis,采用生化鉴定和测序鉴...目的:研究分别使用颊纤毛菌(L.buccalis)及其上清液与变异链球菌(S.m)共培养,观察S.m的产酸、黏附变化及乳酸脱氢酶(ldh)、葡糖基转移酶(gtfb、gtfc、gtfd)基因表达变化。方法:首先从龈上菌斑中分离口腔L.buccalis,采用生化鉴定和测序鉴定;将L.buccalis单独培养组、S.m单独培养组、L.buccalis与S.m共培养组和S.m加入L.buccalis上清液培养组均培养9 h,比较每小时各组细菌产酸能力的变化;再将L.buccalis单独培养组、S.m单独培养组、分别加入1、2、3 mL L.buccalis菌液的S.m共培养组和分别加入1、2、3 mL L.buccalis上清液的S.m菌液培养组,用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各组ldh、gtfb、gtfc和gtfd的基因表达;在S.m中分别加入50、100、150μL L.buccalis上清液培养,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S.m黏附数量变化。结果:本实验成功分离L.buccalis,S.m中加入L.buccalis或L.buccalis上清液培养后pH下降速率增快,细菌的黏附数量增多,且随L.buccalis或L.buccalis上清液体积的增加ldh、gtfb、gtfc和gtfd的基因表达增高。结论:L.buccalis及其上清液对S.m的产酸及黏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分别使用颊纤毛菌(L.buccalis)及其上清液与变异链球菌(S.m)共培养,观察S.m的产酸、黏附变化及乳酸脱氢酶(ldh)、葡糖基转移酶(gtfb、gtfc、gtfd)基因表达变化。方法:首先从龈上菌斑中分离口腔L.buccalis,采用生化鉴定和测序鉴定;将L.buccalis单独培养组、S.m单独培养组、L.buccalis与S.m共培养组和S.m加入L.buccalis上清液培养组均培养9 h,比较每小时各组细菌产酸能力的变化;再将L.buccalis单独培养组、S.m单独培养组、分别加入1、2、3 mL L.buccalis菌液的S.m共培养组和分别加入1、2、3 mL L.buccalis上清液的S.m菌液培养组,用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各组ldh、gtfb、gtfc和gtfd的基因表达;在S.m中分别加入50、100、150μL L.buccalis上清液培养,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S.m黏附数量变化。结果:本实验成功分离L.buccalis,S.m中加入L.buccalis或L.buccalis上清液培养后pH下降速率增快,细菌的黏附数量增多,且随L.buccalis或L.buccalis上清液体积的增加ldh、gtfb、gtfc和gtfd的基因表达增高。结论:L.buccalis及其上清液对S.m的产酸及黏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