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在不同MRI分期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
1
作者 何川 舒永德 +5 位作者 杨腾云 李彦林 王福科 何任杰 钟瑞颖 陈广超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70-75,共6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于不同MRI分期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8例应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患者,根据MRI表现分级分成4组,术后随访了解踝关节功能恢复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各分组间疗效差异。结...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于不同MRI分期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8例应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患者,根据MRI表现分级分成4组,术后随访了解踝关节功能恢复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各分组间疗效差异。结果48例平均随访23.7月,对于MRI分级Ⅱ°,Ⅲ°,Ⅳ°,Ⅴ°损伤患者,微骨折术均能带来良好的功能结果(P<0.05);术后AOFAS功能评分总优良率达40例(83.33%),其中Ⅱ°13(100%),Ⅲ°16(100%)远高于Ⅳ°7(63.64%),Ⅴ°4(50%);AOFAS评分改善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VAS评分改善在各组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Ⅱ°和Ⅲ°损伤患者VA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Ⅳ°和Ⅴ°损伤患者(P<0.05)。结论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不同MRI分期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治疗有差异,Ⅱ°和Ⅲ°损伤患者疼痛缓解与术后功能明显优于Ⅳ°和Ⅴ°损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骨软骨损伤 踝关节扭伤 微骨折 踝关节镜
下载PDF
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关节炎软骨损伤的应用前景与问题 被引量:5
2
作者 杨腾云 李彦林 +1 位作者 刘德健 王国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3071-3076,共6页
背景:随着近年组织工程技术应用到软骨修复研究领域,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增殖能力强、产生克隆细胞群、多向分化等特点的成体干细胞,是软骨修复理想的种子细胞,而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创伤小等优点,已... 背景:随着近年组织工程技术应用到软骨修复研究领域,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增殖能力强、产生克隆细胞群、多向分化等特点的成体干细胞,是软骨修复理想的种子细胞,而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创伤小等优点,已成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综述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其在骨关节炎软骨修复中的应用,分析了目前临床应用受限的主要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合理利用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为软骨损伤的治疗找到适宜的种子细胞。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peripheral bloo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irculat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cartilage repair,osteoarthritis treatment”,中文检索词为“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循环间充质干细胞,软骨修复,骨关节炎”,最终纳入57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近年关于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有显著和持续的增长,而外周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有其成软骨优势,能作为更加理想的种子细胞应用于软骨组织工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 骨关节炎 软骨损伤 软骨肥大 软骨修复
下载PDF
关节镜下经后后三角定位技术与前后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腾云 郑竹君 +4 位作者 李彦林 王福科 贾笛 何任杰 何川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23-828,共6页
目的通过与前后入路比较,探讨后后三角定位技术用于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2020年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关节镜下自体肌腱重建PC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经前后入路... 目的通过与前后入路比较,探讨后后三角定位技术用于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2020年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关节镜下自体肌腱重建PC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经前后入路手术(前后入路组),20例采用后后三角定位技术手术(后后三角技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侧别、病程以及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后抽屉试验、Lysholm评分、IKDC评分。结果前后入路组手术时间为(65.25±10.05)min,后后三角技术组为(56.15±8.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5,P=0.003)。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前后入路组患者随访时间(27.05±11.95)个月,后后三角技术组为(21.40±7.8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0,P=0.085)。末次随访时,前后入路组后抽屉试验阳性4例(Ⅰ度3例、Ⅱ度1例),后后三角技术组阳性1例(Ⅰ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末次随访时,两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后三角技术组上述功能评分均高于前后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复查示两组移植物位置、形态及张力均恢复良好,且后后三角技术组韧带残端滑膜覆盖良好,板股韧带保留。随访期间无重建韧带再断裂发生。结论与前后入路相比,关节镜下PCL重建术中采用后后三角定位技术,镜下视野更清楚、无盲区,操作空间足够、相对更安全,而且更容易保留韧带残端与板股韧带,获得较好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后交叉韧带 后后三角定位技术 韧带重建 关节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