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治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郑盛 唐映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7-119,共3页
近年来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逐年升高,肝脏脂肪沉积在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紊乱中发挥重要作用,NAFLD的治疗备受国内外内分泌代谢和消化领域专家关注,相关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拓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NAFLD的最新研... 近年来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逐年升高,肝脏脂肪沉积在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紊乱中发挥重要作用,NAFLD的治疗备受国内外内分泌代谢和消化领域专家关注,相关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拓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NAFLD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代谢的角度阐述NAFLD的新概念,介绍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诊断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涓 郑盛 +1 位作者 刘汉屈 唐映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305-310,共6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01/2015-06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SAP患者114例纳入研究,按...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01/2015-06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SAP患者114例纳入研究,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RDW对SAP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的血糖、血钙、血肌酐、氧合指数、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RDW、APAPHEⅡ评分与Ranson评分等指标与非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APAPHEⅡ评分、Ranson评分、白蛋白、氧合指数、血肌酐等指标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DW曲线下面积为0.907(95%CI:0.928-0.968,P=0.000),APAPHEⅡ评分为0.864(95%CI:0.812-0.915,P=0.000),氧合指数为0.848(95%CI:0.785-0.833,P=0.001).结论:RDW是SAP患者预后的对立预测因子,对SAP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重症急性胰腺炎 ROC曲线 预后
下载PDF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郑盛 唐映梅 +1 位作者 杨晋辉 尤丽英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可以评估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临床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572例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及704例未发生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间存在差异性的指标运用单因素和多因... 目的探讨可以评估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临床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572例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及704例未发生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间存在差异性的指标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肝功能分级状况(P<0.05)、血清白蛋白(t=5.05,P=0.000)、凝血酶原时间(t=-2.80,P=0.005)、门静脉内径(t=-2.28,P=0.006)、脾脏厚度(t=-2.73,P=0.006)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OR=0.944,P=0.000)、凝血酶原时间(OR=1.067,P=0.007)、门静脉内径(OR=3.423,P=0.007)、脾脏厚度(OR=1.276,P=0.007)与出血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白蛋白(OR=0.936,P=0.000)、门静脉内径(OR=4.098,P=0.013)、脾脏厚度(OR=1.275,P=0.007)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白蛋白、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是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改善白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清AFP、CEA、AFU、GGT-Ⅱ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5
4
作者 宁珠 殷芳 +3 位作者 刘海 尤丽英 杨晋辉 郑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1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含量,同...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1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含量,同期采用不连续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上述对象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使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各自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68.00%、28.00%、84.00%、77.00%,其中癌胚抗原及α-L-岩藻糖苷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的阳性率均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血清甲胎蛋白联合癌胚抗原或甲胎蛋白联合α-L-岩藻糖苷酶或甲胎蛋白联合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84.00%、89.00%,甲胎蛋白、α-L-岩藻糖苷酶联合检测及甲胎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联合检测与甲胎蛋白单项检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血清甲胎蛋白同时联合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4项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检出阳性率为96.00%,明显高于甲胎蛋白单项检测的检出阳性率,两者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联合检测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 Α-L-岩藻糖苷酶 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
下载PDF
血清HBsAg滴度监测对恩替卡韦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答反应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郑盛 唐映梅 杨晋辉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502-506,共5页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滴度的动态变化对恩替卡韦(ETV)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肝病中心住院及门诊接受ETV(0.5mg/d)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78例,随访1年。于抗病毒治疗...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滴度的动态变化对恩替卡韦(ETV)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肝病中心住院及门诊接受ETV(0.5mg/d)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78例,随访1年。于抗病毒治疗的0、3、6、9和12 m分别收集患者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各时间点的HBsAg和HBeAg滴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HBsAg与HBV DNA水平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患者的病毒学应答和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在78例患者中,69例(88.5%)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VR),9例未发生病毒学应答;VR组患者基线ALT水平[(141.8±27.2)IU/ml]与未发生VR患者[(136.2±29.7)IU/ml]比,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93);HBV DNA[(6.7±1.0)lg IU/ml]明显低于未发生VR患者[(7.6±0.8)lg IU/ml,t=-2.27,P=0.033];HBsAg滴度与未发生VR患者比,无统计学意义[(3.8±0.6)lg IU/ml对(4.0±0.4)lg IU/ml,t=-1.75,P=0.094)];HBsAg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2);HBsAg在治疗开始的前3个月下降较快,3个月后下降较缓慢,从基线到治疗3个月时,VR组患者较未发生VR患者HBsAg下降更快[(0.3±0.2)lg IU/ml对(0.2±0.1)lg IU/ml,t=2.245,P=0.035)];在治疗3个月时,lg HBsAg滴度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40,P=0.005),临界值为3.85 lg IU/ml的Youden指数最大(0.602),其诊断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78.7%。结论 ETV治疗3个月时lg HBsAg≤3.85 lg IU/ml可作为预测ETV治疗1年发生病毒学应答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恩替卡韦 治疗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HBV DNA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6
作者 郑盛 唐映梅 杨晋辉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2期38-43,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HBV DNA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比较抗病毒治疗与未抗病毒治疗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5例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定量检测其术前和术后第3天的HBV DNA载量...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HBV DNA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比较抗病毒治疗与未抗病毒治疗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5例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定量检测其术前和术后第3天的HBV DNA载量及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7的水平。根据术后HBV DNA载量,将患者分成HBV DNA升高(激活)组和不变组。升高组给予抗病毒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组患者HBV激活率为37%(24/65),术前HBV DNA<1×104 IU/ml的患者,术后HBV激活率为75%(18/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6)及肝切缘无水酒精注射(P=0.004)是引起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ELISA结果示术后IL-10升高与HBV再激活有关(P=0.001),IL-6升高及IL-27降低与HBV不变有关(P=0.000)。术后HBV DNA升高且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可能引起患者HBV再激活,围手术期内应监测HBV DNA载量的变化。肿瘤直径、术中行肝切缘无水酒精注射术是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术后IL-10、IL-6水平的变化可能与HBV DNA的变化有关。术后HBV再激活近期不会加重肝功能损伤,术后抗病毒治疗对患者近期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脱氧核糖核酸酶类 肝细胞 抗病毒药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郑盛 杨晋辉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3期61-64,共4页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癌,每年约100万人死于HBV相关的终末期肝病[1]。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发病机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病毒性肝炎 原发性肝癌 终末期肝病 肝硬化 HBV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涓 郑盛 +4 位作者 王玉波 张帆 张辉 杨晋辉 唐映梅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810-813,共4页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6例,年龄36~64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血清学检查结...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6例,年龄36~64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血清学检查结果、诊断性治疗、组织病理学特点等探讨AIP的诊治。结果 AIP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梗阻性黄疸和上腹痛;CT结果提示胰腺弥漫性肿大11例,胰头局灶性肿大3例,胰腺局灶性占位7例;血清Ig G4升高13例(76.5%),CA19-9升高6例(35.3%),CEA升高3例(17.6%)。根据胰外病变、影像学、血清学及组织穿刺活检结果确诊11例(64.7%),糖皮质激素诊断性治疗确诊3例(17.6%),手术探查确诊3例(17.6%)。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1例。病理检查显示胰腺导管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除1例无症状的患者外,所有诊断明确的患者均接受正规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口服泼尼松)后痊愈。随访时间3~58个月,4例(23.5%)复发,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AIP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临床医师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清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确诊,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糖皮质激素 免疫球蛋白G
下载PDF
埃索美拉唑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所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郑盛 杨涓 +1 位作者 唐映梅 杨晋辉 《中华全科医学》 2016年第10期1632-1634,1668,共4页
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为主的联合用药方案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导致的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496例因服用NSAIDs并经急诊胃镜检查证实为... 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为主的联合用药方案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导致的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496例因服用NSAIDs并经急诊胃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2组:埃索美拉唑治疗组280例(应用埃索美拉唑针剂联合白眉蛇毒血凝酶粉针剂及口服或鼻饲冻干粉血凝酶治疗),奥美拉唑治疗组216例(应用奥美拉唑针剂联合白眉蛇毒血凝酶粉针剂及口服或鼻饲冻干粉血凝酶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7.85%、88.88%。埃索美拉唑治疗组显著高于奥美拉唑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症状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3.2±1.5)d、(4.8±1.3)d,埃索美拉唑治疗组时间明显短于奥美拉唑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白眉蛇毒血凝酶、冻干血凝酶粉治疗NSAIDs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优于奥美拉唑联合用药方案,止血效果明确,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病情,并缩短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时间,是较理想的急诊救治处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埃索美拉唑 上消化道出血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胸腔积液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涓 郑盛 +2 位作者 张帆 王玉波 唐映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4期2773-2775,265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胸腔积液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92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以APACHEⅡ评分、CT严重指数(CTSI)两种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探讨其与胸...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胸腔积液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92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以APACHEⅡ评分、CT严重指数(CTSI)两种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探讨其与胸腔积液的关系。结果:492例AP患者中,并发胸腔积液者368例,无胸腔积液者124例,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74.8%。病情轻重不同组胸腔积液的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重者胸腔积液程度越重。胸腔积液程度与APACHEⅡ评分(r=0.775,P<0.01)、CTSI(r=0.525,P<0.05)呈正相关。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高APACHEⅡ、高CTSI是发生胸腔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判断AP并发胸腔积液患者的预后时,APACHEⅡ评分、CTSI以及两者联合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0.687、0.812。APACHEⅡ评分、联合评分与CTSI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胸腔积液密切相关,综合运用APACHEⅡ评分、CTSI评估病情并积极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胸腔积液 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CT严重指数 预后
原文传递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及肝静脉成形术治疗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11
作者 郑盛 杨晋辉 +1 位作者 尤丽英 唐映梅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4期5-9,共5页
目的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及经皮肝或经颈静脉途径肝静脉成形术等介入手段治疗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2例肝静脉型BCS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7例;... 目的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及经皮肝或经颈静脉途径肝静脉成形术等介入手段治疗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2例肝静脉型BCS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38±6)岁;肝功能Child-Pugh评分(9.6±2.2)分;肝静脉近段闭塞8例,肝静脉闭塞合并下腔静脉狭窄4例,全肝静脉闭塞11例,肝小静脉闭塞9例;急性3例,亚急性或慢性29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腹水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或MRI血管造影、上消化道钡餐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TIPS 9例,改良TIPS 11例,单独经皮肝或经颈静脉途径肝静脉成形术8例,经皮肝肝静脉成形术联合下腔静脉成形术4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或手术治疗,其中TIPS或改良TIPS术后,患者出血控制,腹水逐渐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门静脉压力由(42±8)cm H2O(1 cm H2O=0.098 kPa)下降至(27±5)cm H2O(t=20.20,P=0.001),门静脉血流速度由(18±6)cm/s增加至(52±10)cm/s(t=15.02,P=0.001)。住院期间因肝功能不全死亡1例,肝门分流道急性阻塞1例。术后随访3~241个月,平均随访(102±26)个月,分流道狭窄性扩张内支撑2例,肝静脉狭窄再扩张2例。结论经皮肝或经颈静脉途径肝静脉成形术与TIPS均是治疗肝静脉型BCS的有效方法,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