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现代语境中的大学人文教育环境管窥
1
作者 詹七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5-40,共6页
本文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语境中的大学及其相关教育机构在教育环境变迁的背景回顾中,阐述了近现代语境中的大学对人的培养,尤其是人文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 语境 大学 人文教育 中国 人文精神 危机感
下载PDF
云南石器文化与民族审美萌生 被引量:2
2
作者 詹七一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3期104-108,共5页
本文在现有考古实证材料的基础上 ,对云南的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石制工具文化 ,及其造型形态进行了审美发生学的探讨。
关键词 石制工具 造型形态 审美意识 民族文化 考古学 云南 石器文化
下载PDF
云南民族审美意识起源的推测与实证
3
作者 詹七一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73,共5页
作者在现有的考古学、人类学和民族学基础上,从审美意识及艺术的实践发生和心理发生两个层面,阐释云南民族先民制造工具的生存实践及其主体心理建构的文化心理机制,从而在史前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背景中,对云南民族审美意识及艺术的起... 作者在现有的考古学、人类学和民族学基础上,从审美意识及艺术的实践发生和心理发生两个层面,阐释云南民族先民制造工具的生存实践及其主体心理建构的文化心理机制,从而在史前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背景中,对云南民族审美意识及艺术的起源作出了初步的发生学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文化 审美意识 艺术 实践发生 心理发生
下载PDF
早期云南民族审美文化的多元与多源
4
作者 詹七一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6-49,共4页
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包含着相应的审美模式。云南作为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自远古以来就由多族群演化生成多种民族及其审美表达方式,导致其审美文化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并存、多源构成和原始古朴的特质。
关键词 云南民族 审美文化 多元与多源
下载PDF
文学话语与意义承诺 被引量:2
5
作者 詹七一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7-101,共5页
在现代语言学的意义上 ,作为人的言语行为的文学 ,其意义的生成和解释建立在写与读的话语对话基础上。在文学的话语对话中 ,言语行为还可能转化为意义解释基础上的言效行为。在社会文化分层的意义上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文学中的所谓... 在现代语言学的意义上 ,作为人的言语行为的文学 ,其意义的生成和解释建立在写与读的话语对话基础上。在文学的话语对话中 ,言语行为还可能转化为意义解释基础上的言效行为。在社会文化分层的意义上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文学中的所谓“主流”、“先锋”、“大众”三种文学样态即具有话语承诺的明显特征 ,并分别显示出替他人承诺、自我承诺和消费性承诺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话语 话语对话 话语承诺
下载PDF
美学:从意识形态独白走向对话 被引量:1
6
作者 詹七一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3-17,共5页
美学曾一度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承载着为新的人性理想提供范例的历史使命,并因此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白"的封闭体系而归于沉寂。然而,美学的沉寂却促使它以"对话"的姿态,从相对的、非中心化的身分切入当代审... 美学曾一度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承载着为新的人性理想提供范例的历史使命,并因此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白"的封闭体系而归于沉寂。然而,美学的沉寂却促使它以"对话"的姿态,从相对的、非中心化的身分切入当代审美观念,并通过相互阐释而融合,以成为一种吸引对话的合理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意识形态 审美经验 审美观念 美学理论
下载PDF
电视传播:在技术与文化之间
7
作者 詹七一 张立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104-108,共5页
电子传播媒介的普及已突破技术进步的层面而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运作产生了深刻变革。本文从历史、文化与现实的视野中透视传媒话语的权力构成及其社会文化成因 ,以及对大众生存的控制。
关键词 大众传播 社会 电视传播 电子传播媒介 视像 话语权力 历史 文化 现实 成因
下载PDF
鲁迅小说《风波》的叙事模式
8
作者 詹七一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1年第3期84-86,共3页
本文主要运用叙事模式理论对鲁迅的小说《风波》作简略的叙述策略分析。同时将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换作为个案,提出叙事模式的转换更新是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演变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风波》 叙事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