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冯星星 李明 贺晓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7期969-971,共3页
目的采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对13种儿童呼吸道常见病原体痰液标本进行检测,研讨其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采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该院38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液标本,应... 目的采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对13种儿童呼吸道常见病原体痰液标本进行检测,研讨其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采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该院38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液标本,应用多重RT-PCR技术检测13种呼吸道病原体,同时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结果38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液标本中,多重RT-PCR检出至少一种病原体阳性36份,检出率94.7%(36/38),其中乙型流感病毒检出最多,阳性20例(52.6%),其次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14例(36.8%)阳性,甲型流感病毒H1N1(2009)8例(21.0%)阳性,鼻病毒6例(15.8%)阳性,副流感病毒4例(10.5%)阳性,其中检出2种或2种以上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14份,检出率为36.8%(14/38)。选取与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相同的7种病毒进行比较,DFA检出阳性16份,检出率仅有42.1%(16/38),多重RT-PCR阳性检出率高于DFA方法,两种方法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重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方法是一种高效快速、高通量、准确的检测技术;同DFA比较特别在流感病毒检测方面具有更高灵敏度,可同时检测更多病原体,能指导临床了解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并进行及时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直接免疫荧光法 儿童
下载PDF
加热灭活对下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冯星星 陈俊伶 +1 位作者 王艳春 贺晓丽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9期2356-2359,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56℃、30 min,56℃、60 min,60℃、30 min,70℃、15 min加热灭活标本对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7项下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5日至4月29日64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液标本进行7项呼吸道病... 目的探讨采用56℃、30 min,56℃、60 min,60℃、30 min,70℃、15 min加热灭活标本对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7项下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5日至4月29日64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液标本进行7项呼吸道病毒抗原DFA检测,采用未灭活常规方法同56℃、30 min,56℃、60 min,60℃、30 min,70℃、15 min加热灭活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比较。结果通过未灭活常规方法检出39份阳性标本、25份阴性标本,同时采用56℃、30 min,56℃、60 min,60℃、30 min,70℃、15 min加热灭活进行检测,阳性标本结果符合率为100.0%(39/39),阴性标本结果符合率为100.0%(25/25),加热灭活后与未灭活常规方法检测标本的结果具有极好一致性;对荧光显微镜下形态进行比较,阳性结果标本采用56℃、30 min,56℃、60 min,60℃、30 min加热灭活后与未灭活常规方法检测结果比较,阳性细胞荧光状态、阳性细胞数基本一致,采用70℃、15 min加热灭活后,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阳性细胞荧光强度明显下降。结论采用加热灭活标本后再进行DFA检测下呼吸道病毒抗原实验,既能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同时可降低检验人员感染风险,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灭活 直接免疫荧光法 呼吸道病毒抗原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BBK32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罗丽莎 简苗苗 +5 位作者 陈泰桂 计震华 丁喆 李连保 柳爱华 宝福凯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7-491,共5页
BBK32是位于伯氏疏螺旋体外膜的纤连蛋白结合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7×10~3。它的分子结构由两个不同的亚结构域即N-端区域和C-端区域构成,这两个结构域在Bb致病机制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螺旋体侵入机体引发莱姆病的过程中,B... BBK32是位于伯氏疏螺旋体外膜的纤连蛋白结合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7×10~3。它的分子结构由两个不同的亚结构域即N-端区域和C-端区域构成,这两个结构域在Bb致病机制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螺旋体侵入机体引发莱姆病的过程中,BBK32参与了定植、启动微血管播散以及补体逃逸等致病机制;同时,BBK32有良好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检测BBK32抗体有利于LD诊断。进一步探索BBK32的分子结构和致病机制可为LD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BBK32 分子结构 致病机制 诊断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