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2017年昆明地区住院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美芬 符甜甜 +8 位作者 罗云娇 彭俊超 杜丽江 杜曾庆 甘泉 马薇 鲁智英 刘春莉 蒋鸿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10-1417,共8页
背景手足口病是20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自2008年以来,手足口病在我国发病率高,重症病例占比高,是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目的探讨2008—2017年住院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提供云南省内大样本手足口病的临床数... 背景手足口病是20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自2008年以来,手足口病在我国发病率高,重症病例占比高,是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目的探讨2008—2017年住院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提供云南省内大样本手足口病的临床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电子病案系统收集2008—2017年在昆明市儿童医院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数、发病时间、年龄、性别、临床分型、分期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昆明地区10年间住院手足口病患儿共11510例,全年均有流行,呈单峰型,4—8月是发病高峰期。(2)住院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例为1.13∶1,最小年龄为37 d,最大年龄为14岁6个月,平均年龄(2.37±1.50)岁;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住院患儿中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共有9982例(86.72%);普通型病例3368例(29.26%),重症病例8142例(70.74%),重症病例中重型4690例(40.75%),危重型3452例(29.99%),3岁及以下儿童重症发生率为88.02%;不同年龄组手足口病在重型及危重型中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危重型手足口病早期均有高血压3452例(100%),心率快3273例(94.84%),呼吸增快2983例(86.44%),指趾端循环不良2408例(69.76%),肢体瘫痪63例(1.83%),尿潴留14例(0.41%)。(4)粪便病原学检查10234例(88.91%),其中肠道病毒71(EV71)有3843例(33.39%),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A16)有1112例(9.66%),其他肠道病毒有3560例(30.93%);2008—2013年病原主要以EV71和COA16感染为主,2014—2017年以其他类型肠道病毒和EV71感染为主,危重型手足口病的病原以EV71感染为主。结论住院手足口病患儿及重症人群主要是3岁及以下儿童,引起重症手足口病仍以EV71感染为主。高血压、心率快、呼吸增快、指趾端循环不良等是危重手足口病的早期信号,应积极给予救治和控制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住院患儿 临床特征 病原学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多重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冯星星 李明 贺晓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7期969-971,共3页
目的采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对13种儿童呼吸道常见病原体痰液标本进行检测,研讨其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采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该院38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液标本,应... 目的采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对13种儿童呼吸道常见病原体痰液标本进行检测,研讨其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采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该院38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液标本,应用多重RT-PCR技术检测13种呼吸道病原体,同时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结果38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液标本中,多重RT-PCR检出至少一种病原体阳性36份,检出率94.7%(36/38),其中乙型流感病毒检出最多,阳性20例(52.6%),其次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14例(36.8%)阳性,甲型流感病毒H1N1(2009)8例(21.0%)阳性,鼻病毒6例(15.8%)阳性,副流感病毒4例(10.5%)阳性,其中检出2种或2种以上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14份,检出率为36.8%(14/38)。选取与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相同的7种病毒进行比较,DFA检出阳性16份,检出率仅有42.1%(16/38),多重RT-PCR阳性检出率高于DFA方法,两种方法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重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方法是一种高效快速、高通量、准确的检测技术;同DFA比较特别在流感病毒检测方面具有更高灵敏度,可同时检测更多病原体,能指导临床了解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并进行及时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直接免疫荧光法 儿童
下载PDF
加热灭活对下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冯星星 陈俊伶 +1 位作者 王艳春 贺晓丽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9期2356-2359,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56℃、30 min,56℃、60 min,60℃、30 min,70℃、15 min加热灭活标本对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7项下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5日至4月29日64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液标本进行7项呼吸道病... 目的探讨采用56℃、30 min,56℃、60 min,60℃、30 min,70℃、15 min加热灭活标本对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7项下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5日至4月29日64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液标本进行7项呼吸道病毒抗原DFA检测,采用未灭活常规方法同56℃、30 min,56℃、60 min,60℃、30 min,70℃、15 min加热灭活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比较。结果通过未灭活常规方法检出39份阳性标本、25份阴性标本,同时采用56℃、30 min,56℃、60 min,60℃、30 min,70℃、15 min加热灭活进行检测,阳性标本结果符合率为100.0%(39/39),阴性标本结果符合率为100.0%(25/25),加热灭活后与未灭活常规方法检测标本的结果具有极好一致性;对荧光显微镜下形态进行比较,阳性结果标本采用56℃、30 min,56℃、60 min,60℃、30 min加热灭活后与未灭活常规方法检测结果比较,阳性细胞荧光状态、阳性细胞数基本一致,采用70℃、15 min加热灭活后,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阳性细胞荧光强度明显下降。结论采用加热灭活标本后再进行DFA检测下呼吸道病毒抗原实验,既能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同时可降低检验人员感染风险,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灭活 直接免疫荧光法 呼吸道病毒抗原
下载PDF
儿童急性弛缓性脊髓炎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袁廷运 付红敏 陈山山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156-158,共3页
患儿,男,6岁4个月,因"发热4 d,右上肢无力1 d"收入我院。患儿入院前4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峰40.0℃,间隔5~6 h发热1次,稍咳嗽,流涕,无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在当地医院输液治疗3 d,病情无好转,入院前1 d家长发现患儿右... 患儿,男,6岁4个月,因"发热4 d,右上肢无力1 d"收入我院。患儿入院前4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峰40.0℃,间隔5~6 h发热1次,稍咳嗽,流涕,无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在当地医院输液治疗3 d,病情无好转,入院前1 d家长发现患儿右上肢抬起困难,不喜动,无呛咳、声嘶、构音障碍等,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患儿平素体健,精神运动发育正常。按时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否认外伤、毒物接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物接触史 构音障碍 精神运动发育 入院前 脊髓炎 消化道症状 声嘶 右上肢
原文传递
伯氏疏螺旋体补体调节因子捕获表面蛋白介导其补体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泰桂 罗丽莎 +5 位作者 李连保 计震华 简苗苗 丁喆 宝福凯 柳爱华 《现代免疫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6-169,共4页
伯氏疏螺旋体补体调节因子捕获表面蛋白(complement regulator-acquiring surface protein, CRASP)通过捕获宿主补体调节因子,干扰补体激活机制,防止螺旋体在宿主体内定植过程中被活化的补体系统杀灭,有利于螺旋体的生存和造成慢性感染... 伯氏疏螺旋体补体调节因子捕获表面蛋白(complement regulator-acquiring surface protein, CRASP)通过捕获宿主补体调节因子,干扰补体激活机制,防止螺旋体在宿主体内定植过程中被活化的补体系统杀灭,有利于螺旋体的生存和造成慢性感染。全面了解CRASP与补体调节H因子(factor H, FH)和补体调节H因子样蛋白-1(factor H-like protein 1,FHL-1)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解析CRASP介导的补体逃逸过程,对了解莱姆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疾病预防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伯氏疏螺旋体补体调节因子捕获表面蛋白 补体调节H因子 补体系统 补体逃逸
原文传递
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BBK32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罗丽莎 简苗苗 +5 位作者 陈泰桂 计震华 丁喆 李连保 柳爱华 宝福凯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7-491,共5页
BBK32是位于伯氏疏螺旋体外膜的纤连蛋白结合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7×10~3。它的分子结构由两个不同的亚结构域即N-端区域和C-端区域构成,这两个结构域在Bb致病机制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螺旋体侵入机体引发莱姆病的过程中,B... BBK32是位于伯氏疏螺旋体外膜的纤连蛋白结合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7×10~3。它的分子结构由两个不同的亚结构域即N-端区域和C-端区域构成,这两个结构域在Bb致病机制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螺旋体侵入机体引发莱姆病的过程中,BBK32参与了定植、启动微血管播散以及补体逃逸等致病机制;同时,BBK32有良好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检测BBK32抗体有利于LD诊断。进一步探索BBK32的分子结构和致病机制可为LD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BBK32 分子结构 致病机制 诊断 综述
原文传递
两例Mowat-Wilson综合征患者的ZEB2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宣兰 邓晓莉 +4 位作者 邹卓 刘春明 赵毅斌 任坚 刘芸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分析两例疑似Mowat-Wilson综合征(Mowat-Wilson syndrome,MWS)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帮助确诊并为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例无亲缘关系患儿及其家系成员静脉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 目的:分析两例疑似Mowat-Wilson综合征(Mowat-Wilson syndrome,MWS)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帮助确诊并为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例无亲缘关系患儿及其家系成员静脉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进行变异检测,可疑变异位点利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患儿1携带ZEB2基因c.2769C>A(p.Y923*)杂合变异,为新发变异,表型正常的父母和姐姐均未检测到。患儿2携带ZEB2基因c.315delC(p.A105Afs*3)杂合变异,为未报道过的新发变异,表型正常的父母未检测到。这两个变异均属于致病性变异,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结论ZEB2基因c.2769C>A(p.Y923*)和c.315delC(p.A105Afs*3)变异可能分别是导致两例患儿MWS的病因,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并为患儿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wat-Wilson综合征 ZEB2基因 新发变异
原文传递
外泌体在病毒感染中的双重作用:免疫激活及免疫逃逸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远涛 贺晓丽 +4 位作者 张玉 陶律延 刘晓宁 刘海沣 李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31-735,共5页
外泌体又被称为胞外体,含有多种细胞膜分子以及相关蛋白,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信使,可携带功能性RNA、蛋白质和脂质至受体细胞,诱导受体细胞表型发生变化,促进其活化或抑制效应产生。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外泌体在病毒感染后既能发挥... 外泌体又被称为胞外体,含有多种细胞膜分子以及相关蛋白,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信使,可携带功能性RNA、蛋白质和脂质至受体细胞,诱导受体细胞表型发生变化,促进其活化或抑制效应产生。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外泌体在病毒感染后既能发挥免疫激活作用,促进机体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同时又能帮助病毒在细胞间传播、扩散,产生免疫逃逸。它的双重作用直接决定于其感染病原体及来源细胞特征,可作为后期药物及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本文将综述外泌体在不同病毒感染后的表现机制及其在疾病发生中扮演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病毒感染 免疫激活 免疫逃逸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山山 付红敏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92-95,共4页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及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等作用。DEX适合于作为麻醉辅助用药,以及PICU的镇痛镇静,并有防治苏醒期躁动、抗术后寒战以及器官保护等作用...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及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等作用。DEX适合于作为麻醉辅助用药,以及PICU的镇痛镇静,并有防治苏醒期躁动、抗术后寒战以及器官保护等作用。本文对DEX在儿科领域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儿科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