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明地区2457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吴茜 倪林仙 +4 位作者 李杨芳 赵明波 陈祝 樊茂 高丽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485-488,共4页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不同年龄组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患儿细菌、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谱及病原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昆明地区2457例ALRI住院患儿,抽取鼻咽分泌物培养检测细菌病原;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不同年龄组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患儿细菌、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谱及病原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昆明地区2457例ALRI住院患儿,抽取鼻咽分泌物培养检测细菌病原;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F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七种病毒抗原检测。结果2457例ALRI患儿标本中,检出阳性病原菌506株,阳性率20.6%(506/2 457);检出呼吸道病毒阳性病例587例,阳性率23.9%(587/2457);新生儿(出生~28d)、婴儿(~1岁)、幼儿(~3岁)、儿童(~18岁)组病原联检阳性率分别为56.6%、46.8%、41.7%、15.3%,呼吸道病原总阳性率44.5%(1093/2457);阳性病例中混合感染53例(婴儿49例),混合感染率4.8%(53/1093)。各年龄组细菌及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细菌病原中革兰阴性菌占83.0%,前三位依次为大肠埃希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阴沟杆菌;病毒病原中RSV占阳性病毒株的86.0%,其他病毒病原呈散在流行。两年中未检出IFA病毒株。昆明地区小儿ALRI细菌感染无明显季节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明显季节性,高峰流行季节在每年7月至次年2月,流行季节持续近8个月,两年间夏季呼吸道病毒感染率存在差异。结论昆明地区各年龄组小儿ALRI的主要病原均以革兰阴性菌及RSV感染为主。年龄越小发病率及混合感染率越高;呼吸道病毒病原谱及流行季节存在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小儿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03至2007年昆明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吴茜 倪林仙 +2 位作者 樊茂 赵明波 高丽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32-33,36,共3页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5年中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及MP病原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住院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MP-IgM抗体;分析儿童MP感染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5年中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及MP病原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住院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MP-IgM抗体;分析儿童MP感染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对5年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3至2007年昆明地区ALRI儿童MP感染率分别为20.9%、14.3%、17.5%、15.7%、19.5%,感染率各年问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各年龄组MP感染率分别为-1岁10.7%、-3岁20.5%、-6岁21.5%、-14岁21.7%,婴儿组低于其他年龄组;女性MP感染率高于男性;儿童MP感染存在年龄、性别差异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昆明地区2003年、2007年MP感染率高于其他年份,不同年份MP感染率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2003年4至9月、2007年7至12月出现MP感染流行趋势。5年间夏、秋、冬不同季节MP感染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除2005年外,每年中不同季节MP感染率均存在季节差异性。结论MP是昆明地区1岁以上儿童ALRI的重要病原,病原流行无季节规律,5年间出现两次流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 临床流行病学 儿童
原文传递
腹泻病患儿8054例次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景衍 马俊仙 +1 位作者 刘益林 李斌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423-424,共2页
【目的】 了解小儿腹泻发病与季节、年龄等的关系 ,各年龄组患儿腹泻发病情况的差别。 【方法】 详细询问患儿的疾病史 ,根据临床表现、饮食史、流行病学资料、治疗史、大便性状、实验室检查等分析腹泻的原因。 【结果】 春季末和... 【目的】 了解小儿腹泻发病与季节、年龄等的关系 ,各年龄组患儿腹泻发病情况的差别。 【方法】 详细询问患儿的疾病史 ,根据临床表现、饮食史、流行病学资料、治疗史、大便性状、实验室检查等分析腹泻的原因。 【结果】 春季末和夏季细菌性肠炎常见 ,5月和 6月达到高峰。冬季轮状病毒肠炎常见。腹泻患儿多为婴幼儿 ,小于 2岁占86.7%。 6个月以内的婴儿非感染性腹泻多见。随着年龄的增加 ,感染性腹泻的比例也增加 ,1岁以上的患儿感染性腹泻多见。 【结论】 根据小儿腹泻发病的特点进行干预 ,对降低小儿腹泻的发病率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病 流行病学 儿童
下载PDF
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吉训明 段丽芬 +4 位作者 朱榆红 李淑婷 甘解华 凌峰 罗玉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单纯颈动脉狭窄组(狭窄组,8只)、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组(脑梗死组,30只)。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 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单纯颈动脉狭窄组(狭窄组,8只)、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组(脑梗死组,30只)。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颈动脉狭窄程度,激光多普勒监测脑血流变化,脑梗死组大鼠应用4种神经行为学方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在注射自体血栓时,与假手术组100%的血流量比较,脑梗死组大鼠脑血流量逐渐下降至36%,之后恢复到基础值的60%。狭窄组和脑梗死组大鼠颈动脉狭窄达到重度,其狭窄率、残存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颈总动脉PSV与颈内动脉PSV比值、阻力指数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脑梗死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术后1天达高峰。脑梗死组脑梗死灶多位于皮质和基底节区,脑梗死体积为(23.68±19.32)mm^3。结论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是可控的,具有稳定性好、可重复率高、操作简单的优点,符合临床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脑梗塞 脑缺血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大鼠颈动脉狭窄伴多发脑梗死血管再通后脑组织MMP-9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吉训明 段丽芬 +3 位作者 朱榆红 李淑婷 姜玲玲 罗玉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应用可逆性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模型,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血管再通后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可逆性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 目的应用可逆性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模型,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血管再通后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可逆性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半定量脑内MMP-9的变化。结果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无再通组梗死侧脑组织MMP-9表达增加(P<0.05), 1d开始明显增高,以后逐渐下降;5d出现第2个高峰。1d、2d、3d、5d、7d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无再通组梗死侧MMP-9表达均高于非梗死侧(P<0.05);14d时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无再通组梗死侧MMP-9表达与非梗死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再通组MMP-9表达1d开始升高;5d达高峰;7d和14d逐渐降低。与无再通组相比各时间点MMP-9的表达均有降低趋势,第1天时降低较明显(P<0.05)。结论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无再通组和再通组梗死侧MMP-9表达均高于非梗死侧,且MMP-9的表达与血管再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脑梗死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大鼠
下载PDF
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后脑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吉训明 段丽芬 +3 位作者 朱榆红 李淑婷 姜玲玲 罗玉敏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期5-8,81,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后脑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方法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多发脑梗死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及半定量检测EPO的变化。结果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无再通组梗死侧... 目的探讨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后脑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方法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多发脑梗死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及半定量检测EPO的变化。结果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无再通组梗死侧脑组织在第3天时EPO表达逐渐增高,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天时达高峰,第7天时下降到最低点,明显低于非梗死侧,14d时EPO再次增高,但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1d再通后24h梗死侧EPO有相对高的表达,2d和3d再通后24h梗死侧EPO与非梗死侧相比无明显增高,第5天达高峰,7d时开始下降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再通组与无再通组梗死侧EPO表达的比较只有在第7天时再通组明显高于无再通组。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再通时会刺激一些内源性保护物质的生成,且此内源性保护物质的生成也与再通的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促红细胞生成素 脑梗死
下载PDF
住院儿童下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5年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吴茜 温柏平 +3 位作者 杨跃煌 倪林仙 樊茂 赵明波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对昆明地区5年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LRI)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该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对住院儿童进行三种常见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 【目的】对昆明地区5年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LRI)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该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对住院儿童进行三种常见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2003—2007年12 083例本院收治的ALRI住院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MP)、嗜肺军团菌1型(L-pneumoniae,LP1)、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血清Ig M抗体联合检测,根据研究结果对5年间病原谱、病原流行概况、阳性患儿病原年龄分布特点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汇总分析。【结果】5年间ALRI儿童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总阳性率30.1%。MP、Lp1、CPn阳性率分别为17.3%、11.3%、1.4%。MP感染率秋、冬季最高,2003年夏秋季、2007年秋冬季出现MP流行趋势;Lp1夏、秋季感染率高于春、冬季;CPn全年均可发病,呈散发。MP是1岁以上ALRI儿童的重要病原;Lp1、CPn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是年长儿ALRI的主要病原。【结论】昆明地区儿童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病原以MP、Lp1感染为主;感染率存在季节差异。随年龄增长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非典型病原体 感染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